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一文,完成1~4题。   ①有一个养牛专业户,由于勤劳发奋,善于经营,几年间便声名显赫。可是突如其来一场大火导致数十头奶牛葬身火海,老板...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一文,完成1~4题。
   ①有一个养牛专业户,由于勤劳发奋,善于经营,几年间便声名显赫。可是突如其来一场大火导致数十头奶牛葬身火海,老板也一下子陷入困境。悲痛之余老板没有灰心,没有倒下。反而信心百倍、奋力抗争,决心走出困境,东山再起。于是筹集资金又买了两头奶牛,让其繁衍。仅六年时间,老板的奶业公司又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老板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这位老板的经历正应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俗语。任何一个人只要敢于直面困境,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即使眼看着就山穷水尽,仍有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②人生的路有很多条,解决任何问题的办法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条条大路通“北京”,此路不通可以走他路,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英国学者岁内贝费里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动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澳大利亚作家安得鲁?马修斯才说“人生需要晴天霹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先哲们大概都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经历得风雨,方能见着彩虹!
④如果,寄希望人生是一支舒适、轻快的乐曲只能是一种幻想,那我们为什么不去珍惜人生的困境,充分利用困境磨练自己的身心,把困境当作铸造生命奇迹的钻石呢?!
⑤请相信,风雨是另一种经历,流泪是另一种人生,困境是另一种享受。换一个角度,困境也是一种激励、一种机遇!
1.上文中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中的“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②段的横线处,用简洁的语言补写一个事例来说明“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引用了许多中外名人名言,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本文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一位清华管理系的硕士,担任县城荒芜开发区的领导。然而他感觉到书本上的种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由于对当地人处事方式欠缺了解,无法融入到他们当中,更谈不上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努力工作换来的是别人的白眼,一件简单的事情总是无法顺利进行。纵然有无数困难,但他始终相信每次困境也是机遇,战胜它便是证明自己的能力。白天他忙着处理公司的事务,晚上细细思量问题的解决方法。慢慢地,他明白企业里做事情要顾及到别人的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当下属工作表现不佳时,他会和他们坦诚聊天,而不是简单地质问;当很多人为了一件事情而争论不休时,他会先征求主要部门领导的意见,再召开会议,使会议顺利进行。在这平淡的一年中,他感受到了成功与失败的起承转折。他在困境中走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们只要敢于直面困境,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意思对即可)
2.不能去掉。若说困境是一种机遇,则显得太绝对,因为它对于敢于直面困境,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并善于寻找解决困难的不同途径的人来说,是一种机遇。(答案不唯一)
3.要从陷入困境之后,能动脑筋,找到其它的出路,从而走出了困境这方面进行举例。(意思对即可)
4.引用名人名言,可使论述的语言生动,论述的道理更加有说服力,且容易被读者接受。(意思对即可) 
5.参考提示:无论什么人都会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我们要能够正视它,直面困境;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不能够躲避它;要善于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此路不通可以走他路,切不可怨天尤人。(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一文,完成1~4题。   ①有一个养牛专业户,由于勤劳发奋,善于经营,几年间便声名显赫。可是突如其来一场大火导致数十头奶牛葬身火海,老板】;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梁实秋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
  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义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1、从文章第1自然段看,作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3自然段都是举和尚的事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作者的阐述,“勤”有什么意义呢?(回答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句提倡“勤奋”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摘自《做人与处世》)
1、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①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感谢对手
  ①1996 年世界爱鸟日这一天,芬兰维多利亚国家公园应广大市民的要求,放飞了一只在笼子里关了四年的秃鹰。事过三日,当那些爱鸟者们还在为自己的善举津津乐道的时候,一位游客在距公园不远处的一片小树林里发现了这只秃鹰的尸体。解剖发现,秃鹰死于饥饿。
  ②秃鹰本来是一种十分凶悍的鸟,甚至可与美洲豹争食。然而由于它关在笼子里太久,远离天敌,结果失去了生存能力。
  ③无独有偶。一位动物学家在考察生活于非洲奥兰洽河两岸的动物时,注意到河东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样,前者繁殖能力比后者强,而且奔跑速度每分钟要快13 米。
  ④他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环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别如此之大?为了解开其中之谜,动物学家和当地动物保护协会进行了一项实验:在两岸分别捉10 只羚羊送到对岸生活。结果运到西岸的羚羊发展到了14 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 只,另外7 只被狼吃掉了。
  ⑤谜底终于揭开了,原来河东岸的羚羊之所以身体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过居住着一个狼群,这使羚羊天天处在一个“竞争氛围”中。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长得弱不禁风,恰恰就是因为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⑥上述现象对我们不无启迪,生活中出现一个对手、一些压力或者一些磨难,的确并不是坏事。一份研究资料表明,一年不患一次感冒的人,得癌症的概率是经常患感冒的6 倍。至于俗语“蚌病生珠”则更能说明问题。一粒沙子嵌入蚌的所体内后,它将分泌出一种物质来疗伤。时间长了,便会逐渐形成一颗晶莹的珍珠。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笼子,不少人的处境和那只笼子里的秃鹰差不了多少。虽然笼子能让人暂时地乐而忘忧,流连忘返,但毕竟是笼子。可以设想,这些人最后的结局会和那秃鹰没有什么两样。
1、文中画线的“谜底”中的“谜”和“底”各指什么?
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各种各样的笼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本文举出一个人类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论点。请你依据本文秃鹰的遭遇这一材料,参照示例,另选角度,提炼一个论点。
示例一:失去对手,就失去了生存能力。        
示例二:过分妖惯子女就会获得苦果。
提炼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本文的哪个位置?为什么?
  物种在未来是否有生存的机会,取决于与它们比邻而居的人类。然而仅仅是如此吗?——“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末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高空坠向大地;当鳄鱼的最后一声悲鸣不再在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从基本种意义上也已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探究题。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上文中,找出一处拟人的句子,并说一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 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 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其次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然后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3.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