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选段,完成小题(共12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选段,完成小题(共12分)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小题1:.请找出文章选段中的3个关联词语,将其写在横线上。(3分)
小题2:.第四段中说“对此我完全赞同”这里的“此”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4分)
小题4:.最后一段的例子,证明了上文的那句话?(3分)
答案

小题1:(3分)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知识(或运用知识)探求(或探求新事物),持之以恒(回答的3个词中必须有“创造性思维”和“知识”,否则,缺一个扣一分。)
小题1:(2分)第三段中“有人”回答的话。
小题1:(4分)要有渊博的学识,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有运用知识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要有持之以恒进行各种尝试的精神。
小题1:(3分)“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选段,完成小题(共12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9分)
淡漠喝彩
①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他了。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个,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部时反倒不认识了。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悉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
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无声无息地忙碌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把头扎到工作当中。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看到的永远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也从未把头从工作中拔出来,去抛头露面,博得场面上的喝彩。
③孔子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知晓而不芬。在寂无声息中创造出非凡业绩者,不因为没有人喝彩、鼓励而自弃,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精神。其实,这样的人,并非注定要默默地生活,也许是因为某种时运关系,一直工作在这样的岗位上。
④不知道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山野中的一颗美丽的小玉石,很羡慕被运到城市里做了珠宝的翡翠玛瑙。后来它被运到城里,却和普通小石子一起铺成了路。有一天,一位贵夫人的一枚小宝石落在它身边,小玉石羡慕地说:“你有多幸福呀,每天光彩照人!”小宝石说:“我有什么好呀,被打磨得失去了天性,整天被人玩弄,我倒羡慕你呢!”话音刚落,小宝石就被人捡走了。小玉石若有所悟,从此以后生活得很快乐、很开心。
⑤实际生活中,时运也许安排你在一个不满意的位置上,尽管远离喝彩,请记住———那同样是一个光荣的位置。淡看众人的关注,习惯过普通的生活,脚踏实地,用简朴的方式维护自己纯净的空间,让那些尘嚣、那些与自己无关的杂碎,不再困扰自己,是一种安静的快乐。往往能承受寂寞,耐得住无人理睬和喝彩的人,才经得起生活的磕绊。
⑥当然,人活在世上,都有享受喝彩的权利,都可以幻想喝彩。但每个人都不要忘记—当人面对太多喝彩时,被人捧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越来越难接***凡。过度追求喝彩,甚至不管正彩还是倒彩,一律要得,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追求平等的现代社会,这种自我优越感往往会害了自己。有些同志平时也认为应该把喝彩、利益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评优、嘉奖、调职、调级、立功、入学、入党的关键时候,往往是“看得破、忍不过”。时下找领导个别谈话的,相当多的是反映个人“实际问题”的,生怕自己做出的成绩,因领导看不到而辱没自己。
⑦多一点平和心气,才会有普通人的快乐与内心宁静。有时,不妨甘于做一个台下的人,淡漠一些喝彩。这样,你  会突然发现,生命最宝贵的时光    属于取得成功、受到无数赞赏的时候,     属于真正淡漠喝彩、享受平凡的日子。
小题1:请为第⑦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3分)
A.一定不但而且B.可能不但而且
C.肯定不是而是D.也许不是而是
小题2:关于本文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不恰当的是:(    )(3分)
A.体现了宰相王旦感念体恤下属,从侧面表明淡漠喝彩的人也许反而能得到回报,受到赞赏。
B.以王旦车夫为例,表明生活中有一批默默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从不抛头露面,去博得喝彩。
C.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自然引出下文的论述。
D.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力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3:第④段小玉石听了小宝石的话,“若有所悟”,它“悟”到的是               (3分)
小题4:第⑤、⑥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2+3分)
小题5:本文劝人们“淡漠喝彩”,可有人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他人的喝彩并非坏事,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论自信
①萨特说过:“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林肯一生屡遭挫败,他曾经两次经商失利,八次竞选落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着自信和坚持,最终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②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自信心最为重要。古今中外,已不知有多少人谈及过这一条关于成功的格言。正因为讲得太多了,就被视为老生常谈,因而又为多数人忽视。
③当然,成功的准则并不是说,只要你相信自己伟大,你就必定能成功,而仅仅是说,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你就无法成功。实际情况确是如此。如果你认为自己平平庸庸,你就会自视为平平庸庸,别人也就把你看作平平庸庸,而结果你就果真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终生被埋没在平平庸庸之中;如果你自认为优秀,或至少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优秀的,那么你这种自我感觉会从你的表现中流露出来,别人就会有所感受,你也将为他们的感受所影响,从而增强你的自信,结果你就真可能变得优秀了——虽然事实上你也许并不一定具备那种优秀的条件。
④常言道:自信方能自强。能自信才能有知难而进的斗士勇气,才能有临渊不惊、不惧的英雄本色。 自信的卞和即使被斩去了双腿,也坚称怀里的石头是美玉;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比赛中,坚持组委会给自己的乐谱出了错,这份自信为他赢得了大赛的桂冠;                          ……你想成功,就应当开始培育你的自信心,直到你有了成功的记录使它得到支持为止。
⑤现实生活中,要保持你的自信完整而不受损伤,往往并不容易。大凡有价值的工作,均难免有使你的自信心受到各种打击的遭遇:挫折,失败,当面的指责,别人把你的创见攻击得体无完肤,还要嘲弄你,在你采取你认为有效的措施埋头苦干一番之后,却被人证明是错误的等等。当你面对这些情况时,好的方法就是保持你的心理平衡。你必须牢牢记住,在你似乎进展最小的时候,却正是你进展最大的时候。实际的情况通常是,你在事业生涯中摇摆不稳时,往往正是你的一个转折点,你将由某一种情况过渡到另一种更佳的情况中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⑥从另一方面看,某些人的问题倒不在于自信心的不够,而在于过分自信。过分的自信,将使你步入考虑欠周的冒险,为你带来永久的损害。缺乏自信固然阻碍成功,过分自信却足以扼***成功的事业。在事业的高峰期,控制自己过于膨胀的自信心,对很多成功者而言都是极有益处的。
⑦当然,从整体上说,一个自认为优秀的人,通常会有优秀的表现;一个认定自己为优秀的人,几乎必然都会成为卓有成效的人。    (原文有删改)
小题1:针对自信,作者提出了                              的论点。(2分)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萨特的名言和林肯的故事有哪些作用?(3分)
小题3:第③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4:请给文章第④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
小题5:文章认为“一个自认为优秀的人,通常会有优秀的表现”,请你另选角度写一段议论的话,表述你个性的见解。(不少于80字)(5分)
一个         的人,通常会有优秀的表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从山麓分手在山顶汇合》,完成下面问题。(共8分)
从山麓分手在山顶汇合
①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曾对笔者说,每次我读《滕王阁序》,总是心潮澎湃,能看到一幅优美的画面。科学讲的是理性精神,但仅仅有理性精神还不够,还需要有想像力。科学大师哪一个不具有汪洋般的想像力,否则,如何创新呢?杨院士的一番话告诉我们:文学修养与科学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促进科学创造。
②法国数学家塞尔是迄今为止数学界惟一获得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的“三冠王”。在童年时代,读书就是他的一大爱好。60岁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举出了一长串他喜欢的各国作家的名字,令人惊叹。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在谈到中国古典文学对他的影响时曾说过:“从《诗经》我看到比兴的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和《史记》激发起我对数学的感情,激发起我向大自然追寻真和美的热情。”科学家正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增加文学修养,培养和提高想像力,从而促进了自己的科学创造。李政道有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培养创新思维,促进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③科学创造和文学创作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创造要受严格的逻辑和事实的框架限制,文学创作却是自由的,但二者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科学创造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文学创作活动同样具有巨大的洞察力。因此,“两者从山麓分手,后来又在山顶汇合”(福楼拜)。当现代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加深时,更要求科学家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独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想像力决定创造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
④诚然,【甲】科学创造,【乙】创新能力,自然有多条途径,有多种方法,但无论如何,不断拓展文学阅读面,努力积累文学修养,不失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青年朋友们,热爱文学吧!那里有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创造之美。
(作者:赵畅选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小题2:请你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4分)
小题3: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2分)
A.引发B.激发C.提高D.培养
【甲】处应填:___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读薄”与“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钱告诉他:“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缘于其“读薄”的功夫吗?
                             。“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王蒙在释“通”时这样说过:“‘通’也是中国古代的话,‘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无独有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的“蒸馏”原意是“加热液体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出去其中的杂质”,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与加点词“拓展”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4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小题3:.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5分)
小题4:.细读④⑤两段,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子:                   。(2分)
(2)根据第④⑤段的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读厚”。               (3分)
小题5:.本文的论点是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请珍视我们的汉字
许民彤
①一则文化报道写道:您还能熟练默写出“罄竹难书”、“鳞次栉比”、“沆瀣一气”、“鳏寡孤独”……这些成语吗?如今,编辑手机短信、在电脑上打字正在取代汉字复杂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竞不知从何下笔……
②据调查,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网络写手和80后作家自不用说,在高校,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利用电脑撰写论文。上班族的日常工作就是,打开电脑,登录MSN、收发邮件,办公中的多数事情都可通过网络、电话或传真解决,需要手写的时候已越来越少。现在,对中小学生来说,字帖学习书写汉字早已让位于奥数、英语的补习课程。大洋网的调查表明,高达80%的受访者有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更有近50%的人承认“有些字怎么也想不起来”。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机构的调查表明83%的人曾经“提笔忘字”。
③很多不同阶层的人,正在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但是,不少的人尤其是网络青年,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却是得心应手。“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只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一次全国性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座谈会上,有关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重点指出了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国网络语言“雷”泛滥、汉字书写为吸引眼球求奇求怪的种种现象……
④今天,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乃至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是否说明我们的语言发展已经进入了技术的时代?对此,甚至有人忧虑中国汉字有可能遭到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屏蔽”的危险。技术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学使用能力呈现   
      几乎是一种趋势。当代社会中文混乱的一种现象,就是当代人语言和词汇日益         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⑤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汉字。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为了诗歌的大国,成为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我们的汉字!
小题1:.第①段划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_,它正确的书写是        (2分)
小题2:.第③段“雷”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3:.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小题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恰当的位置是是(    )(3分)
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曾经指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如今却在电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面临危机,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取代,当写日记变为写博客……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
A.①②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之后
小题5:.第四段空格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组是(6分)
A.老化贫乏B.老化贫困C.退化贫困D.退化贫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