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胡忠伟《读书贵有疑》一文,完成小题。(10分)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向老师质疑:“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李渔颇感失望。直...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胡忠伟《读书贵有疑》一文,完成小题。(10分)
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向老师质疑:“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李渔颇感失望。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
  ②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③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④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⑤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小题1:请分析文章开头引述李渔故事的作用。(3分)
小题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作者认为:“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请你先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案

小题1:(1)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论题。(3)作为文章的论据,论证了读贵有疑。
小题1:对比论证,引用论证。(2分)论证了读书会疑才会进步的观点。(1分)
小题1:事例要能体现有思才有得。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经过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分)结合自己实际谈认识即可。(2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引用的作用。议论文运用引用的作用一般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方法+观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所补写的论据只要符合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胡忠伟《读书贵有疑》一文,完成小题。(10分)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向老师质疑:“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李渔颇感失望。直】;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5分)
不要急
(1)多年以前,在我们那条街上,曾经发生过一起令人唏嘘的车祸,死者是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据说是婴儿的尿布在那个阴雨天都用完了,头天洗的尿布都在工厂的锅炉房烘烤着,婴儿的母亲让父亲的去工厂取那些尿布来救急,这件事使年轻的父母心急火燎,那男子的自行车骑得飞快,结果被一辆卡车撞了。
(2)后来事故现场的目击者都说,他的自行车确实骑得太快了,他赶路太急了。
(3)想起这个不幸的故事,完全是缘于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太急”这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牌桌上,我打牌一直没有什么风度,输多了就很急躁。那位朋友相反,输得越多人就越轻松,而且妙语连珠,他从来不急,是那种真正有牌风的人。有一次,他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我们说,不要太急了。他的声音使热闹的骂声沸腾的牌桌突然安静下来,然后我们听见那位朋友说,最近流行这句话,这句话真好。
(4)这确实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不知怎么,又想起另一个好脾气的朋友。有一次,他的孩子发高烧,他的妻子急得手忙脚乱,光着脚,抱着孩子,就往医院冲,而那位朋友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齐,才尾随妻儿而去,事后,他的妻子指责他,他说:“再怎么急,也不至于光着脚出门呀。”他妻子便一时无言而对。
(5)我想,人的性情通达至此,生活便是另一种坦荡的境界了。那两位朋友对于危机的处理方法出于天生的性情。其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不肯受制于危机的打压,他们用理性控制着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危机便仅仅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6)不要太急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金玉良言,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急躁不是美德,却几乎是我们共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每一次急躁都有其自然而然的理由,正如你的小宝贝没有尿布换了,而尿不湿这种新产品还没有问世;正如你在牌桌上大输特输,而你的口袋里的筹码却不多了;正如你的孩子高烧40度,病因却不详。你有理由着急,但是我们却总是容易忘记这个常识:急有什么用?
(7)不要太急了,说得是嘛,我们急了这么多年,生活中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还是没有,急出什么名堂来了?一着急说不定就像那个不幸的父亲,为了尿布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8)我不提倡市侩哲学,但我一直认为为了生命献出生命是值得的,为了尿布而献出生命却是很可惜的。
小题1:概括本文第(1)段的故事,并说说以它开头的好处。(3分)
小题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3:分析选文第(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选文结尾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有人说:“当急则急,否则,会丧失时机”,有的人则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看法。(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0分)
阅读就是阅世
①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 。所以, 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的分量。但当时的感觉,生命本来就需要伤感的滋养。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 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这种情绪转换带出的刺激与快感,难以言说。  
②今天的孩子,二十多岁了,通常还幼稚率薄。听说狄更斯们可以为一个街区的拐角写去几千字,就问:写一些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意思?还有,像罗曼•罗兰这样,让克利斯朵夫与安多纳德错失在两列相向而开的火车上,一如自己玩剩下的小把戏,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创意 的安排呀。
③其实,快乐满足的仅是感官,经典满足的才是心灵。每次与经典相遇,其实都是与人性照面,与自己交谈。这一点,他们能知道并愿意知道吗?特别是,当他们的阅读通常不再及此 ,并因这种不及,不再认为经典之于人生有多重要的时候。
④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许多孩子除了在中学文学课上读过一些经典(通 常是快读速读 ),在电视上看过一些经典(通常是戏说歪说),再没有开卷有益的经历;杜威视读书为探险 ,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但孩子们只拿书作消遣;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 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但他们把与书交谈的时光变成了游戏的时光。于是,这些 现象所表明的认知的肤浅,已经造成这个时代思想的贫薄与文化的匮乏,而这种贫薄与匮乏,又必定 会延缓和阻碍一个民族的心智成熟。 
⑤但我们也不能失去希望。应该相信,总有一个时刻,人们得安静下来,为人生的意义而苦 恼。总有一天,人们得重新认识读书与人生的意义,并由衷地体会到,若自己内心没有的东西 ,谁都不可能颁赐给你。 
⑥契合着个人的经历,最近曾再读但丁,《神曲》“地狱篇”的第一段说:“就在我们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许多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过迷失,借助于种种外力的帮助,最终都走了出来。但在我,读《神曲》 本身,就是走出迷途的最好方法。  
⑦很朴素的道理,因为阅读就是阅世,书生活就是真生活。   (作者汪涌豪,有删改)
小题1:作者开篇举自己年轻时阅读的事例,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作者在第④段说“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精读本段,写出“令人担忧”的结果所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有一句话具体解说了“阅读就是阅世”,请把这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结合你的阅读,举例具体谈谈你的体会。(5分)
小题4:作者说:“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请从《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中任选“一个情节(细节)”或“一个人物”,叙述你在阅读过程中类似的情感或认识的变化。(不少于80字)(4分)
小题5: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结合“读书可以改变人”这句话,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任选一句)(4分)
(1)杜威视读书为探险,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
(2)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我理解(  )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们身边的辐射(10分)
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
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
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
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分)
小题2:“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3: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小题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6分)
读书养气
⑴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⑵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⑶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⑷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气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⑸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
气厚,厚积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小题1:选文论述的观点是:(4分)
小题2:选文第1段作者指出了读书的多种目的,且认为“均无不可”。在这几种读书目的中,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我们中学生,请简述理由。(4分)
(1)读书的目的最适合我们中学生的一种是                                       
(2)其理由是                                                                  
小题3:第5段“厚积薄发”中:(4分)
(1)“厚积”指的是                                                                                                                                          
(2)“薄发”指的是                                                                
小题4: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理由是什么?(4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可以引用的两项是         (填序号)  
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小题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