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小题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答案

小题1:(3分)①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②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③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每点1分)
小题1:(4分)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这一观点。(2分)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儿时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2分)。(作用2分,分析2分)
小题1:(4分)①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的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②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③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④文化的差异。(每点1分)
小题1:(4分)“兑”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2分)“酿”在文中指中国作家潜心创作,踏实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2分)
解析

小题1:总结文章的小分论点,学会寻找中心句。将内容依次列出即可。
小题1: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说明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小题1:读文本,提炼信息。从文章中有条理的概括。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式微;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④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⑤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诚哉斯言!
⑥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
小题1: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3: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4分)
小题5:阅读本文,相信你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请说说你在生活中感恩的一件事或准备感恩的一件事。(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打开美好的内心
①有个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平时刻薄计较而又玩世不恭,她一直与他拉开距离,只是面子上过得去的应付。当她某天听到他回忆自己大学时的足球往事的时候(他喝了一点酒,叙述里包含着少有的真诚和坦荡),她改变了看法。那一刻,她忽然觉得原来他骨子里也是个善感的、曾经满怀青春激情的人,距离于是一下子近了,两个人成了很好的工作搭档。平时我们看到的多是在社会表面的那个人,也常容易从表面来看待内心,却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颗善于打开的心,是睿智的、博大的、宽厚的、温柔的,也是让人心生向往的。
②可是,我们常常隐藏自己的内心,不是觉得它不够美好,而是担心受到伤害。这使我们在躲避伤害的同时,也将一些阳光关在了外面。很多时候,为了掩盖脆弱,做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为了掩盖在意,做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架势,越是让自己魂不守舍的事情,越是要显得毫不在意。这个世界伤害确实太多,合理伪装一下是生存需要,毕竟,我们质地柔软的内心经不起太多血肉模糊的磨炼。或许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决定把它深深隐藏着。它很容易结茧,结了茧子的心就不再柔软、不再敏感并漠视周围的一切。后来,我们的心就在我们刻意建造的小囚笼里开始自轻自贱地发霉了,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我们忽略它,它就半死不活给你看。谁都无法想到一颗打开的内心是多么的性感妩媚,只要它够美好。
③看过一篇作家刘玉栋的文章,他写了女人,写了率真,可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他写的是打开的内心:“我想到了俄罗斯著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1945年冬天一个普通的日子,当时在苏联当外交官的英国人以赛亚·柏林(著名哲学家)突然到阿赫玛托娃寒酸的家中拜访。这一年,阿赫玛托娃56岁,以赛亚·柏林36岁。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身体已经发胖的阿赫玛托娃似乎忘记他们年龄上的差距,对柏林讲起了自己淘气的童年时代,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讲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讲曼杰什坦姆,讲帕斯捷尔纳克……讲到自己被枪决的丈夫、诗人古米廖夫时,阿赫玛托娃泪流满面。凌晨3点钟时,他们吃了几个煮土豆,又谈起了俄罗斯的一些经典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他们从日常生活谈到最抽象纯精神性的问题。面对这位比自己年轻得多的陌生人,她不时地为他朗诵自己正在创作的诗歌。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回到宾馆的柏林嘟哝着说:‘我恋爱了,我恋爱了。’可实际上,他们连手都没有拉一下,那种精神上的沟通已经把柏林带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阿赫玛托娃是多么的坦率而诚恳,在以赛亚·柏林眼里,她是多么可爱啊!多年之后,以赛亚·柏林谈到阿赫玛托娃时说道:‘我只见过她两次,但这给我留下了也许是终生最难忘的印象之一。’”当一个人能够打开内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为他敞开的。
④如果一个人能够适时地打开内心,那么他就找到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自由出入,因为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打开了通往他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内心的通道。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强大和柔软、细腻和粗犷,已经不需要修一座“钢铁长城”为自己的内心做个“防火墙”。        
(《读者》2012原创版,作者祝红蕾)原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请概括第①和第③段的事例,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请给第③段划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5分)
小题4: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这个句子的理解(4分)
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强大和柔软、细腻和粗犷,已经不需要修一座“钢铁长城”为自己的内心做个“防火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不因卑微小看自己
程 刚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因为复读费比较高,我便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想法,辗转到了南方去打工。一没学历二没技术的我,在一家小公司里当保安,主要工作就是上下班做个登记,晚上住公司。公司也就二十几个人,除了我以外,个个都是大学毕业,我的工资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但我很满足,也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勤勤恳恳地干着,和大家相处也很融洽。因为我的年龄小,工作也最清闲,所以,好多时候其他人都会让我干一些帮他们买饭、跑腿之类的活,我也正好没什么事,愿意为他们服务。
元旦的时候,公司搞联欢,经理说大家都要去,公司出一部分钱,每个人再掏100元。经理说我工资最低,年龄也最小,特意强调我不用掏钱,但我没有同意,既然我是公司的一员,那就要和大家一样,我主动交给了主管100元。联欢那天,经理宣布了好消息,今年业绩好,给大家涨工资,大家都很开心,好多人都喝多了。散场的时候,清醒的搀着喝醉的,相互扶持回家,可最后还剩下6个人躺在歌厅包厢里。我没有喝多很清醒,不能把他们丢下不管,便打车一个一个地把他们都送回了住的地方,光打车钱就花了100多元。虽然我很在乎这100多元钱,但还是比较欣慰,毕竟我们都在一个公司,况且平时大家也都没有因为我是保安而瞧不起我。
又过了一年,公司为了生存发展,依附在了一家大公司旗下。可这样一来,就要接受这家大公司的管理模式,而我们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被裁掉的人一共是12个,我是其中一个。其他人走的时候很奇怪,连声招呼都没有打,可能是心里很失落,毕竟丢了月薪五六千元的工作。我的工作虽然也丢了,但毕竟在这里待了两年多了,总觉得不声不响地走了有些不合适,便去和大家告别。我还特意去了经理的办公室,向经理辞行。虽然和经理没有多少接触,也不是公司主要员工,但我还是对经理说了“祝福公司越办越好,感谢经理这两年来对我的照顾,有机会我请经理喝茶……”之类的话。看得出来经理有些感激,毕竟刚走的那些人没一个和他打招呼的,甚至有人还和他吵了起来……
第二天,正当我准备去找工作的时候,接到了经理的电话。他问我什么时候请他喝茶,我正好没事,便约定晚上请他。晚上,当我到了约定地点时,经理已带着一个人坐在了那里,我认得他是上面公司派下来的主管。主管对我说:“小程,我来聘你去总部当保安。”我当时兴奋得有些手足无措。“小程,知道我为什么聘你吗?”我笑着摇头。“你们经理说聚会时,你和其他人掏一样的钱,最后还自己掏钱把几个人送回了家。况且我昨天亲眼看到了你到经理那儿辞行。小子,你没有因为卑微小看自己,我喜欢你这样的人。”主管说。
那一刻,我犹如躺在幸福的花海里。从此我懂得,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不要因为你卑微而小看自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2期)
小题1:小说标题是“不因卑微小看自己”,从全文看,“卑微”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小题2:用相应词语把这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
答:公司保安→      →_______→公司裁员→_______→____
小题3:经理不让“我”掏钱而“我”却主动掏钱参加公司元旦联欢,6位同事喝醉了酒“我”又掏钱把他们一一送回住地。这两件事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我”由一个一无学历二无技术的小公司保安被裁员后又奇迹般地受聘为公司总部保安,“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5分)
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叶圣陶
⑴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⑵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⑶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绉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⑷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工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⑸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第三段中划线的“这两种本领”指什么?(4分)
小题3:文中举“学游泳”的例子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4分)
一个哲学命题
①我小时住的小镇土只有两位理发师,自然,他们各自的发型当然只能由另外一名理发师理出来。所以,头发干净整洁的那名理发师的技术显然比不上那名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因为他的发型就是由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理的。
②这样一种生活现象却隐藏着一个哲学问题。“头发于净整洁”和“头发乱糟糟”都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理发师各自拥有的理发技术才是问题的本质。很遗憾,儿时的我尚未练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头发干净整洁的理发师的技术是最好的。
③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河边钓鱼的老头,竞能辅佐姬昌、姬发父子兴周灭商;一个容貌丑陋、放荡不羁的酒鬼,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个终生潦倒,混迹于烟花柳巷的公子哥,竟然是开创一代词风的大词人柳永。如果不是有史记载,有据可查,我们很难想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反之亦然。一个衣冠楚楚、相貌俊俏的帅哥,也可能有着阴险和狡诈的内心,比如秦桧,比如阮大铖。
④于是,常有人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喜欢以长相、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这个毛病,是老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惯,也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
小题1: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2分)
小题2:第③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