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在鸟笼中消失》一文,完成1—4题。在鸟笼中消失申赋渔  1914年9月1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玛莎于当日下午1时,在辛辛那提动物园去...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在鸟笼中消失》一文,完成1—4题。在鸟笼中消失
申赋渔
  1914年9月1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玛莎于当日下午1时,在辛辛那提动物园去世。玛莎是地球上最后一只旅鸽。
  可谁又能相信,旅鸽,曾经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儿呢。
  仅仅100年,漫长,却又如此短暂。
  那是1813年一个寻常的午后,天空中传来一阵巨大而杂乱的呜叫,奥杜邦先生抬起头来,他看到:庞大的鸟群,慢慢地遮盖了北美森林的上空,阳光不见了,大地一片昏暗。16公里宽的鸽群,在奥杜邦先生的头顶,飞了3天。这位当时最有名的鸟类学家预言:“旅鸽,是绝不会被人类消灭的。”
  这时美洲大陆的旅鸽多达50亿只,是当时人类总数的5.5倍。
  可是,欧洲人来了。
  他们焚烧草地,或者在草根下焚烧硫黄,让飞过上空的鸽子窒息而死。他们甚至坐着火车去追赶鸽群。枪***、炮轰、放毒、网捕……发挥人类丰富想像力所能想出的一切手段,他们捕***旅鸽不仅用来食用,还用来喂猪,甚至仅仅是为了取乐。
  曾经,一个射击俱乐部一周就射***了5万只旅鸽,有人一天便射***了500只。他们把这些罪恶的数字一一记录下来——那是他们比赛的成绩。
  1878年,除了密歇根州,美洲已经看不到成群的旅鸽了。人们都清楚这一点,可是密歇根州的枪声从未停止过。这一年,密歇根州人为了6万美元的利润,就在靠近佩托斯基的旅鸽筑巢地,捕***了300万只旅鸽。两年之后,曾经可以遮盖整个天空的鸟群,只剩数千只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人类忙于相互屠***时,世界上最后的旅鸽死在了它的鸟笼里。
  灰色的后背,似乎还有些发蓝,鲜红的胸脯,像一团火在燃烧,绚丽迷人的玛莎,站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根树枝上,长长的嘴,尖尖的尾巴,展翅欲飞。可是,它再也不能动,不能吃,不能呜叫了。
  懊丧的美国人为旅鸽立起了纪念碑,上面写着:“旅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的。”
  纪念碑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就已经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在旅鸽纪念碑下,环境伦理学大师利奥波德哀伤地叹息道:“那些在年轻时曾被一阵活生生的风摇动的树仍然活着,但是10年后.只有最老的栎树还记得这些鸟,而最后,只有沙丘认识它们。”
1.请按照文中的时间顺序,概述旅鸽在百年间灭绝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文中摘录一处,并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说明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提出,以“最后一只旅鸽”为标题比原来的“在鸟笼中消失”更适合本文。试比较它们,你觉得哪个标题更好?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1段中说“旅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的”。请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813年(十九世纪初),美洲大陆的旅鸽多达50亿只(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但欧洲人破坏旅鸽栖息的环境,猎***旅鸽。到了1878年(十九世纪中后期),除了密歇根州,美洲已见不到成群的旅鸽,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大量捕***旅鸽,旅鸽数量急剧减少。1880年,旅鸽只剩下数千只了。1914年,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在鸟笼中死亡。
2.示例: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这句话运用详细具体的数据说明了人类破坏自然,人为干预物种灭绝的速度如此触目惊心。
3.示例1:我觉得以“在鸟笼中消失”为题更好,旅鸽在百年后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因为人类的滥***,由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儿到最后的灭绝,给我们极大的警示。最后一只旅鸽玛莎是在鸟笼中消失的,说明当时已经没有野生的旅鸽了,这是一个更加触目惊心的事实,而若用“最后一只旅鸽”为题,则表达不出这层含义。   
   示例2:我觉得以“最后一只旅鸽”为题更好,点明了文章所叙述的内容,旅鸽百年悲剧命运令人深思,强调最后一只,更发人深省,也与文章中的玛莎所受的关洼相呼应,而以“在鸟笼中消失”为题却看不出是何种鸟类,消失是否是全部灭绝,意思不够明确。
4.比如水塘里的青蛙和癞蛤蟆,因为人们的滥捕滥***,数量在急剧下降。而它们是一些害虫的天敌,因为它们数量的减少,导致害虫数量的激增,于是人们大量使用剧毒农药,使得大米含药量大增,从而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这是人类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
(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在鸟笼中消失》一文,完成1—4题。在鸟笼中消失申赋渔  1914年9月1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玛莎于当日下午1时,在辛辛那提动物园去】;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完成下面各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做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究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 (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至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这是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做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不同的本色。
4.对选文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C.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5.选文第⑤段举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第⑥段把晕分成哪两种?简要说说这两种晕对天气各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写例句: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依次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晕”,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解说概念
B.解说概念
C.描摹色彩
D.描摹色彩  
追溯历史
追溯历史
解说概念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划分种类
说明作用
划分种类
阅读下文,完成1~4 题。
     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     
于海琴
  一家著名的研发定位图的公司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想弄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陌生的地方辨别方向。来自13个国家的1. 25万人参与了答题。结果表明,四分之一的人不借助专门的仪器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许多人承认,需要利用一些外在的标志来判断方向;只有7%的人表示,总能找到所需的道路。与此同时,大多数填表人认为,方位辨别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少有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吗?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人是否具有辨识方向的天赋。古希腊时已有人思考,既然信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人行不行呢?曾发生过许多猫、狗在离开主人几万米后又顺利找到主人的事;每年候鸟迁徙,飞行路线经年不变:通过给鸟系戴标环的办法,也发现一些飞禽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返回祖先栖息地。这就让人得出结论,动物有某种类似罗盘或导航仪的“仪器”,能够帮助它们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仪器”被称作“生物罗盘”。
  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的问题是这种“生物罗盘”的工作原理。1975年,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贝克莫尔发现一组能够准确地朝北极方向移动的微生物。动物体内所寄居的这些微生物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随后在鸽子等许多动物体内都找到了这种成分。科学家在人脑的灰色物质中也找到了这种磁铁成分,科学家认定,这种磁铁就是“生物罗盘”的奥妙所在。
  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其后的实验,从技术上复制这一罗盘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动物和人之所以能够确定方位,是因为磁极的存崔”,这种说法本身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强烈的反对。果真如此的话,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转向而且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就很难确定方位。
  工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博士根纳季?什韦佐夫也是对磁场理论“不满”的人之一。他的研究从一种假设开始,即只有在某个空间内频繁移动的生物才需要这一空间的定向能力。他说:“如果一个生物生长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无需移动,则事实上也就不需要知道方向。只有必须从A点到B点时,才需要‘罗盘’。也就是说,只有在移动时定向系统才需要启动。”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算后,什韦佐夫发现,当动物移动的时候,它的周围就会出现某种力场。这种力场是在循环移动与近地空间,即地球重力和昼夜更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力会“晃动”动物的身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搞清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的。为此需要找到动物体内记录和解读物理场信息的专门器官。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这就是动物的前庭,即那个所谓的“生物罗盘”。无论从角度、精度,还是稳定性来说,它都远远高于“磁罗盘”。任何磁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信息是从前庭器官通过神经——独特的“导线”进八动物大脑的。什韦佐夫认为,真正的“地图”就储存在动物的“灰色物质”里。这种“地图”实质上就像全球定位仪所使用的定位图。区别仅仅在于,动物没有“误差”或“不准”这种概念,它们的一切都分毫不差。最主要的是,无论暴风雨,还是高压电线,抑或磁场异常,都不会影响它们的“导航仪”的工作。而且,所有这些带有“地图”的“生物仪”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后代不用学习,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的方向辨别能力是否也一如动物是天生的?人是否只需开发自身的这种能力就行了?但什韦佐夫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他说:“很遗憾,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人天生没有‘生物罗盘’。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而动物是‘无意识的’。”有的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有的人弱。什韦佐夫解释说,这很正常,和有的人数学学得好,有的人则学得差一样。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画画,辨别方向的能力也属于这种天赋。
  什韦佐夫认为,人能够借助外在的一些标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石头或树上的苔藓等来判定方向。虽说人和任何一种动物一样,移动时也会在自身周围形成力场,“生物罗盘”的各个部件人体内都有,但这套系统对人不起作用。他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设计”。
1.“磁场理论”引起研究着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以确定方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辨别方向方面人和动物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为题,但却从对人“方位辨别能力”问题的调查写起,又以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结尾,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 01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1)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冷冻疗法挽救生命
  ①登山或潜水运动员都深知寒冷给身体带来的危害。然而,作为一种医学治疗手段,降低体温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在接受使用体外循环机进行的手术时造成脑部后遗症的风险。    
  ②伴随心脏问题产生的是由于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缺氧5分钟就会给大脑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10分钟即可造成神经死亡。美国心脏学会建议,在手术中有控制地降低体温以减少脑部损伤。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地把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因为体温每降1摄氏度,氧气的消耗量就会降低5% -8010。西班牙马德里心脏外科主任恩里克?罗德里格斯指出:“在所有使用体外循环机的外科手术中,我们都会用到适中的降低体温的做法,也就是说,降至28摄氏度至31摄氏度之间,以避免在出现危险时给大脑造成损伤。”    
  ③此外,冷冻疗法可以延长手术的安全时间。例如在成人主动脉切断或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中,需要完全中断血液循环。为此需要把患者的身体冷冻起来,使接近冬眠状态。当体温降至16摄氏度时,安全时间为40分钟至60分钟。心脏外科助理医师卡洛斯?莫拉莱斯指出:“体温降得越低,我们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④但是,控制体温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冷冻疗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手术后如何使体温回升。按照一般规则,如果身体被冷冻30分钟,那么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就将增加一倍。负责将血液重新灌注到血管当中的医师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使患者体温回升。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恩里克?罗德里格斯说:“尽管这些威胁依然存在,但是目前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可能出现的大脑水肿和血凝紊乱,因为低温破坏了血液蛋白。”重症监护室中的最大难题通常是痉挛和寒热增加的氧气消耗,以及患者免疫系统的改变。因此专家建议给接受了冷冻疗法的患者实施镇静辅助治疗,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冷冻时间长达几天的情况下。     
(摘自《参考信息》2008年3月)   
1.文章②⑧两段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冷冻疗法的用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②③两段之前?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术中,有控制地将体温降低到适中的温度,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的脑部损伤。    
B.体温降得越低,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手术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C.使用冷冻疗法,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较长,产生心室纤维颤动的风险很高。     
D.目前,低温对血液蛋白的破坏是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   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 43℃,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  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  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  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  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 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 5℃  —37. 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lO℃ - 40℃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钿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处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中“可能” 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