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点破银花玉雪香贾祖璋   ①正当早春余寒犹烈,白玉兰花就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满树琼瑶,随风飘香,使刚刚苏醒的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故其又有应春花、玉堂春之称。明代...
题目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点破银花玉雪香
贾祖璋
  ①正当早春余寒犹烈,白玉兰花就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满树琼瑶,随风飘香,使刚刚苏醒的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故其又有应春花、玉堂春之称。明代画家、诗人沈周对它赞誉备至:“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白玉兰深得世人青睐。
  ②白玉兰属木兰科落叶乔木,树干高大,从8米至20米不等。枝条稀疏、粗壮、修长,一枝一花,且皆着于枝梢。花有九瓣围成圆形,盛开时,枝头上缀满白色小酒杯。它先花后叶,“花落从蒂中抽叶,特异他花”。《广群芳谱》载:“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花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在昆明12月便开花,到广州需1、2月才绽放,上海、北京这些地方开花要到3、4月间了。花期长则10天,短则20天。白玉兰以树大花繁称奇逞胜,巨大的树冠,可以笼盖一庭,花朵开放时节,如雪丘玉峰;成林成片的白玉兰花开,如“玉城雪岭”或“白云伏地”,其势令人叹为观止。
  ③白玉兰原产长江流域,栽种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以前的唐代,后引种到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性喜向阳、湿润之地,适宜于中性或偏酸土壤,栽种地域范围较广,所以,作为名贵观赏树种,现已被引种到世界各国。因其大而美丽的花朵在欧美广泛流传,美国成立了专门的玉兰学会,已经培育了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
  ④白玉兰除作为观赏植物备受人们推崇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具有实用价值。一方面它可以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它抗烟吸尘力很强,是一位拒腐自洁的勇士,玉兰树周边70米以内的空气可以达到“天然氧吧”的清洁水平。另一方面是它的实用价值。树皮、树叶和花朵可提制芳香浸膏。花朵中含有木兰花碱、生物碱、望春花素等十来种成分,具有祛风散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可治疗头痛、鼻塞、急慢性鼻炎、细菌性皮炎等症。而其果实则可榨取工业用油。
  ⑤白玉兰之美倾倒无数的文人墨客。其花易开易落,开放时繁华浓艳,谢落时亦动人魂魄。“微风吹万舞,好雨尽千妆”,一番风雨可使银妆尽卸,但数日晴和,又新蕾尽放,独占风情。因花形大而肥硕,诗人们比之为美人,婉丽白净,自塑风姿。其中最典型的是明代文徵明的七律《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⑥历代诗人、画家,都喜欢以玉兰为题咏之画之,更注重其内在的气质品性。明末王孙朱耷,在亡国后,决意不与清廷相媚,或僧或道,保持独立的人格。他画白玉兰,往往有自洁之警,不肯丧其气节。他此类题材的画,以寒春为背景,寥寥几根劲挺的枝条,花形的线条苦拙而有棱角,狞厉不屈,花色银白如雪,一扫柔媚丰腴的旧制。他的题画诗,语含讥讽,体现一种狂傲之态。如《题画玉兰》:“是笔摇春思,平明梦作花。判官把不定,金马落谁家?”玉兰花未开时似笔,绽放时似笔生花,形象、贴切而联想丰富;可是看卷子的“判官”,却“把不定”标准,到底让谁高中金榜呢?因汉代取士有金马门和玉堂殿;而玉兰花的画上常被人题为“玉堂春”,设典极为自然。这题画诗分明在讥讽社会的不公和一些文人对高官厚禄的渴求。
  ⑦齐白石也爱画玉兰花,他觉得画春天的花卉,配搭一株大玉兰,才更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他74岁时画的一幅《玉兰、海棠、牡丹》,玉兰高耸直上,伸出画外,树前是牡丹,树后为海棠,红花绿叶衬着一树洁白的玉兰花,满幅生机,耐看极了。因玉兰花瓣厚,老人用秃笔蘸淡墨,画出花瓣厚重的质感。特别是花萼上,有细茸毛,一般画家表达不出来,老人用湿墨来画,湿墨向外洇出,便表达出萼上细毛的感觉。齐白石的玉兰花,是他人格的外现。在他享誉京城时,谢绝了到清宫去当御用画家;在抗战时期,他力辞汉奸、高官上门来买画,并不去领取日本人分配给他的烤火煤……表现了一位志士的贞节操守,令人仰视!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白玉兰深得世人青睐”?试作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说明了白玉兰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两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白玉兰“内在的气质品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例说明文中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因其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或因其具有观赏性、实用性和内在气质品性美)。 (意对即可)
2.答案:特征,树高、冠大、花繁;先花后叶;花期因地而异;栽种历史悠久,适种范围广。不能互换,第②③段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白玉兰的,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
3.答案:狂傲独立、不屈不挠;清白立世、坚守节操(或狞厉不屈、人格独立;洁身自好、保持贞节操守)。
4.答案示例:①作引用,如第⑤段引用明代文徵明的七律《玉兰》诗,生动地说明了白玉兰之美,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文学性;②打比方,如第②段把成林成片的白玉兰花比作“玉城雪岭”、“白云伏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白玉兰树大花繁、壮观奇丽的特点。
核心考点
试题【点破银花玉雪香贾祖璋   ①正当早春余寒犹烈,白玉兰花就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满树琼瑶,随风飘香,使刚刚苏醒的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故其又有应春花、玉堂春之称。明代】;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死海之变
  死海没有死,它是活的。这当然不是说,死海真的充满着生命,而是说,死海在变。死海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地质变化。
  死海位于约旦和以色列交界处。死海的水面,大约在海平面以下390米。海水的含盐度很高,约为一般海水的9倍;在如此高盐度的海水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死海” 就以此得名。它为什么会含有那么多盐呢?这是因为,约旦河持续不断地将含有盐分的少量河水向它输入,而水分却通过蒸发丧失着,这样,盐分就增高了。死海海水原来是分层的,原因也在这里。
  科学家盖特说,数百年来,从约旦河来的新鲜河水,不断地流进死海,形成含盐较少的死海上层。死海的深度约320米,上层占40米左右。在当地极度干热的夏季,流进死海的水量与蒸发掉的水量大致相等。这样,死海水体就得以保持分层状态;至少在人力开始对它施加干预以前,死海是稳定的、分层的。
  最近几十年来,约旦河水不断地被引去供农业和工业之用。这样就使死海上层的水开始蒸发而变薄;而且,上层的含盐度也逐渐地接近下层。1975年,盖特预言,两层海水将会混合起来。有一批国际研究人员对这一变化进行了考察,到1979年2月,他们证实,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
  但最突出的变化还在于,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由于硫化氢的存在,过去曾把在死海中沐浴与普通“硫矿泉沐浴”一般看待,是用来治病的。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盐的沉积增多,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生产地。
  约旦河流进死海的河水,预计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增多。这使得研究人员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死海的地质变化并试图改变其现状。例如,以色列的设计师们正在筹化建造一条沟通死海和地中海的运河。这项计划若得以实现,死海将重新得到含盐较少的水流输入,从而有可能恢复历史上的分层结构。两个海的水位差,还可用于发电。这说明:凭借人类的力量,即使像死海这样的自然物,也是可以改造的。
1.给下面的加粗字注音。
合(         )  划(          )
2.死海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死海发生巨大地质变化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着重号标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③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仲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遭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选文第②段哪些地方是对“彩画绚丽”的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和殿雕的、画的都是龙。请你说说“龙”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第④段划分层次,并说明其结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介绍太和殿时遵循了什么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全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币同,也有一些差别。
1.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粗词语的作用。
(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尽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③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1、概括选文前两段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文字主要写了卢沟桥的外形结构,说明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中“几乎”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可·波罗的话侧重于表现卢沟桥的什么特点?引用他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为卢沟桥旅游景点写一则广告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附生现象是指两种生物虽紧密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营养物质交流的一种生命现象。一种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 种类的生命体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养分,这种包住不包吃的现象,被称为附生,也叫着生。
  ②附生植物最普遍的特点是附生在寄主植物水平的枝干上及枝干的分叉点上,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堆积尘土,有的低等植物甚至附生在叶片上。除了 叶片附生的植物会对寄主的光照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③植物的附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标志性特征之一,形成这种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条件。一是环境的空气湿度大,二是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质存在。有机物的附生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中最为常见。
  ④附生植物的种类比较丰富,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都有附生植物。据统计,全世界约有附生植物65科850属3万种。蕨类附生植物常见的有水龙骨科的瓦韦,石韦,水龙骨,星蕨,书带厥子等,铁角蕨科的鸟巢蕨……
  ⑤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由于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的竞争比较激烈,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附生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已形成非常适应的特性,比如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海绵状的枯落物可储存水分,并提供营养物质。
  ⑥在生态系统中附生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及养分和水分的循环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附生植物对环境变化还具有指示作用。人类活动也会影响附生现象的存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地方,附生现象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选自《学科知识》)
1.文章①自然段“这种包住不包吃的现象,被称为附生,也叫做着生”一句中的“包住不包吃的现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形成附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中加粗的词语“据统计”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意阐述植物附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