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说明文《“弓”中为何多道弯》,完成下面题目。(13分)“弓”中为何多道弯戴吾三①弓为人们所熟悉,它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今天拉弓射箭转化为有益的竞争项目。...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说明文《“弓”中为何多道弯》,完成下面题目。(13分)
“弓”中为何多道弯
戴吾三
①弓为人们所熟悉,它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今天拉弓射箭转化为有益的竞争项目。与“弓”有关的常用字不少,如强、弱、张、弛等。
②“弓”是象形字,古人用弓,平时松下弦,战时张紧弦,故甲骨文中“弓”对应两个字形。注意不管“弓”的哪一字形,中间都有道弯,这是为什么?
③弓起源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三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遣址中有石镞,这表明当时先民已经使用弓。早期的弓为竹或木制,容易腐朽难保存下来。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最初的弓和现在小孩子的玩具没什么两样。将一根竹片或者树枝弯过来,用一段绳子系紧,拉住两端,便成一张弓。这种弓,大致是个半圆形,再确切点说,是段圆弧形。
④现代的“弓”字是个象形字。在商代甲骨文,已有“弓”字。为什么“弓”字多曲折,而不是一段圆弧形呢?前者比起后者,在中间多了一道弯,非常有讲究,可以说,它是古代制弓技术的一大进步,是一个有标志性的进步。
⑤弓的中间为什么要弯一下?由现代力学知识知道,一根直的竹材可以想象是由许多薄竹片一层层粘在一起的。当竹子弯成弧形,外层竹片受拉力,内层竹片受压力。如果拉弓的劲越大,竹材弯的越厉害,当力达到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裂纹甚至折断。为了让竹材承受较大的弯力,而外层不致裂开,于是古人想到,将竹材向相反的方向预先弯一下,使外层先受些压力,内层先受些拉力。等到使用弓的时候,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这样,“弓”的样子就形成了。先向反方向弯一下,用现代的工程术语叫做“加预应力”。先弯一下会产生预应力,这种方法在古代最先应用于制弓。早期的记载不详,宋代时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做了有关的记述,该文总结得很精辟,说:“(弓)揉其材令仰”。“揉”的意思是“弯曲”,“令仰”就是“向相反方向弯一下”的意思。这样制作的弓,力量就大了。出土所见战国时代的弓,中部正是向内弯的,说明当时制弓工匠已懂得预应力的应用。
⑥由于中国古代的弓早已不是圆弧形,故诗人比喻天上的残月,很少用“弓”。
⑦而日本语中,“弓张月”一词是“弦月”的意思,弦月以“弓”命名,似可意味着古代日本的弓,就没有那一道“弯”。希腊爱基那岛庙(约公元前480年)庙顶上有一艺术雕像———战士在射箭,此也可说明古希腊时期尚未发明有预应力之弓。
小题1:用一句话说说“弓中间加道弯”的原因。(筛选文章信息)(2分)
小题2:结合文章第⑤段,解释什么是“预应力”。(提炼关键信息)(3分)
小题3:有人认为第③段加线句“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这句话有些多余,不如去掉,你的观点和理由呢?(揣摩遣词造句)(3分)  
小题4:第⑤段推理的过程非常严密:先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           ,再引古籍《梦溪笔谈》为证,最后以                   为证,令人信服。(分析推理过程)(2分)
小题5:文章引用《梦溪笔谈》起什么作用?(赏析文章美点)(3分)
答案

小题1:中间加弯后,拉弓的时候,弓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意对即可)
小题1:让物体受力之前反向受力而使物体增加的力。(意对即可)
小题1:不能删;“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这句话表明“最初的弓和现在小孩子的玩具没什么两样”是作者根据推理想象的,用语准确、表达严密。如果去掉就会与上文说法产生矛盾,表达不准确。
小题1:科学的解释;引考古(出土)实例为证。(意对即可)
小题1:因为沈恬也是当时的科学家,用他的文章来说明加道弯是为了产生预应力就更有说服力。(意对即可)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说明文《“弓”中为何多道弯》,完成下面题目。(13分)“弓”中为何多道弯戴吾三①弓为人们所熟悉,它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今天拉弓射箭转化为有益的竞争项目。】;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藏羚羊:认识青藏高原的钥匙
刘务林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上的特有哺乳动物,中国文字记载很早就有这个吉祥、珍稀物种记录。
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一种动物,名曰“酃羊”,从图形看,牛眼睛,马嘴巴,胸腹尾尖有须毛,腿健而偶蹄,尤其是所绘的一双角,直而长,生长于额顶,角有明显的环棱,角尖稍稍向前弯曲。这一切描绘与现代藏羚羊形象非常近似。同时,其名“酃羊”的“酃”(línɡ)字与羚羊同音。元明清时期,经常有大臣经青海到西藏,他们也曾亲眼见到奔跑的藏羚羊,并做了记录,称其为“独角兽”。在已发现的西藏早期岩画中,西藏西部日土县乌江乡境内塔康巴岩画上就已雕刻着藏羚羊的图像。
藏羚羊真正被社会更高度地认识大概也就是近30年来的短暂时间。我有幸在这20年内与藏羚羊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动力推动着我,每年都想见到藏羚羊。
由于西方有钱人发现了藏羚羊绒的特殊功能,这给藏羚羊带来了厄运。从一个在世界屋脊上生存了数百万年、种群达百万只以上的庞大群体,到一度几乎落入物种生存安全的谷底,仅有几万只。也算是因祸得福,这种高原精灵在世人的关爱下,一举被捧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原型之一,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藏羚羊的价值,尤其它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我深感幸运,交往20年的朋友一举成为“名人”,顿感过去几十年在辽阔的藏羚羊家乡——羌塘高原,所遭遇的每一次惊险都成为美好的记忆。我亲身体会了作为一个藏羚羊相伴物种的美妙:夏季的一天,我艰难地步行在羌塘大地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尽情呼吸着一尘不染的空气,宁静而空寂的大地送来阵阵泥土和嫩草的清香。我们看到,精灵的藏狐在耐心地等待猎物——鼠兔;藏羚羊母仔群体在喂奶、嬉戏、起舞;远方列队的西藏野驴,鱼贯而行,穿过大草原。
那是1987年的一个夏天,我与同事们初次进入藏羚羊的家乡,经过多次陷车后,又遇到一阵冰雹的“洗礼”。不多一会雨过天晴,太阳的光辉又洒向了大地。考察队员们正在体会和议论着高原瞬息变化的天气,从我们视野的低洼处冒出一群20多只矫健的公藏羚羊,他们像一队整齐的骑士,高举头顶的利剑,列队从我们几十米远的侧旁跃过。队员们个个为见到藏羚羊而兴奋,更羡慕能够自由驰骋在这块辽阔大地上的生灵。
打这以后,我与藏羚羊相伴了20年。在这20年里,我记录了它们的“吃、住、行、恋、舞,愁、苦、难、病、痛”。藏羚羊确实有着它们自己社会的情结,有着与同伴和敌害的恩仇。它们的确是羌塘大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称之为羌塘三大家族(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驴)之一。它们在这辽阔、空寂的大地上,时而分成一列小队,时而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庭,时而又单打独斗。藏羚羊的存在,生动地体现了羌塘大地的活力,吸引了全世界人们关注藏羚羊和它们所生活的青藏高原的生态。
藏羚羊在生活需求中,爱好的是海拔5000米的宽阔草原。我研究藏羚羊,无法分开的是以藏羚羊为主的一系列生态生物链接,包括那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同伴,人类经济社会对藏羚羊与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保护生态与藏羚羊的动机……藏羚羊成为认识羌塘大地自然生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一把钥匙。
(选自《森林与人类》2010年第6期)
小题1: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藏羚羊的?(3分)
小题2:第二自然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3:第四自然段有一个词“因祸得福”,其中的“祸”指什么?“福”指什么?(3分)
小题4:、根据结尾段的描述,如果不保护藏羚羊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55分)
到海底安居(20分)
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一般而言,海洋开发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资源、能源开发(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包括建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海底利用(包括建海底电缆、海底基地等)。
②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对海底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将自由地出入海洋,甚至到海洋旅游、疗养和海底考古。到那里,海底、海面和陆地将有机地连通在一起,人们可以方便地自由往来。
③然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底城市。其实,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④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司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 5米的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平面100米深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它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人类首次在海底生活了21天,二是征服了100米深的海底。
⑤继法国人之后,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进行了水下实验室的实验。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两个长21米、直径2.7米的浮筒,重达700多吨。其中一个为实验舱,另一个是生活舱。这项实验由5名潜水员参加,在距离海平面159米的深处进行。5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5天,然后跟水下实验室一起返回海面。这项实验的成功,表明人类能够在100米以下的海底生活,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占领整个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并向深层海底进军。
⑥供人居住的水下房屋,除了要坚固耐用以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比如,人生活在水里,呼吸供给是个大问题。在水下房屋里,一般的压缩空气是不能供人呼吸的,必须采用经过配制的氮氧混合气体。
⑦此外还有食品供应问题。一个潜水员每天需要3500卡的热量,因此,食品应该是高蛋白的。但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肉、蛋类食品,是不能带到水下房屋里储存的,否则会污染空气。
⑧另外,在水下房屋里绝对不能使用明火加工食品。短时间内,潜水员可以吃一些罐头食品,时间长了,就得另想办法。淡水的供应也很重要。在海底房屋里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是分开的,饮用水质量要高,其他生活用水量要大。
⑨海底房屋的取暖、照明包括仪器设备和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从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海底房屋应备有蓄电池。专家们认为,未来的海底城市,采取海浪发电是最理想的。
⑩在海底居住,有时要远离海底房屋去进行水下作业,因此,只凭体力游来游去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水下搬运工具和器材,就更需要运输工具。最理想的运输工具是“水下摩托”,这种运输工具的外形很像鱼雷,有一个流线型的前罩和外壳,推进器是尾部的螺旋桨,前段还装有水声定位仪、探照灯以及摄影器材等。
⑾为了防止在水下迷路,还要随身携带信号接收机。可是电磁波不能在水里传播,尤其无线电短波在水里会被吸收掉。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语言修正器”,它利用水能很好地传播声波的特点,采用水下超声波来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够在水下自由通话联络了。
小题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出来。(3分)
小题2:文章开头列举的3个数据中,如果需要去掉1个,你觉得去掉哪一个比较合适?为什么?(3分)
小题3:第④⑤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指出第⑤段中划线的“当时”一词的言外之意。(4分)
小题5: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美好愿望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根据本文内容,请说说科学技术在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写出3条即可)(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水 问
王猛

当我们潜入蓝藻丛生的滇池底部,去寻找消失已久的栲栳鱼,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污染了我们的湖水?当我们在海河岸边一次又一次见证了打井队寻找水源的失败经历时,我们想知道那些地下几百米的水究竟到哪里去了?
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满杯水的话,中国的人均水资源不过仅仅是一个杯底;而且由于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华北等人口聚集的地区,我们的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低于以色列、中东等地区。
危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从四面八方悄悄开始。
在富裕的南方,几十万人,一夜之间就可能没有水喝;在淮河岸边,一场污水过后,所有河蟹养殖户彻底***;在发展中的北方,河流的生命几乎绝迹;长江的河道里,人们花费上百万元,只是为了寻找到一种名叫白鳍豚的水生鱼类;“太湖美”、“汾河清”这样的歌曲在全国的水污染地图面前显得滑稽、尴尬。从北到南,七大流域正在水污染危机崩溃的边缘。
水是宽容的,因为宽容才产生了生命,也因为这种宽容,它容纳了这个世界大部分肮脏的东西。中国的工业文明发展史浓缩了西方两百年的时间,作为代价,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也浓缩了西方两百年的污染史。利益驱动、制度缺失、道德沦丧,对比农耕文明,对比泰晤士河的治理,一味追求利益与让中国的江河湖泊重新变清究竟什么最重要?

在开封城几十公里外,悬在几百万人口上方的黄河,又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洪水的出路;在漳河两岸,每年夏天都会增派武警来保护水源;在城市里,拉动任何一个抽水马桶,宁夏缺水地区全家人一星期的生活用水就全部被冲到了下水道;在有些地方,水很贵,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甚至比97号汽油还要贵两倍……
中国人并不缺乏节水的历史、节水的意识和节水的技术。坎儿井、北海团城这些古老的节水设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那么我们缺什么呢?对一户农民、一个企业、一个地区而言,当节水比浪费水还要多花钱的时候,为什么要节水?当浪费水仅仅只是一个道德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节水?
节水不仅是我们面对生存危机不得已的选择,也是考验我们这个民族道德与制度建设能力的一次机会。

黄河源头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要搬迁了,原因是没有水;太湖之滨的大款要搬走了,原因是水脏了;世界第四大湖——咸海,已经消失了一半;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河流几乎全部干枯了——我们的祖先是否想象过我们今天的遭遇?
人类的文明诞生在大河两岸,苏美尔人的崛起就是因为找到了与水和谐相处的方式;但是,苏美尔文明的消亡,也正是由于对水的过度利用。两百多年以前,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一种利用水循环的机器,它推动着我们到达了今天的文明程度。我们生活在地球历史中最美好的时期,但是我们是不是忘记了水可以诞生文明,也可以毁灭文明?
面对水,如果我们不能够找到新的文明方式,我们还能在地球上待多久?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6期)
小题1:中国面临水资源危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2: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效果。(6分)
⑴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满杯水的话,中国的人均水资源不过仅仅是一个杯底……(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⑵一味追求利益与让中国的江河湖泊重新变清究竟什么最重要?(这个问句是哪种类型的问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⑶中国人并不缺乏节水的历史、节水的意识和节水的技术。坎儿井、北海团城这些古老的节水设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那么我们缺什么呢?(想一想,我们缺的是什么呢?)
小题3:如何治理水资源,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下面对新观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变水的宽容的特点,拒绝肮脏的侵害。
B.提高民族道德水平,建立起人们的新观念:认识到节约比经济利益更重要。
C.国家要加强节水的法律法规建设,地方要加强节水的制度建设。
D.寻找、建立新的文明发展方式。
小题4:文章结尾告诉我们,如果要治理好水资源,就要找到新的文明方式。那么,这新的文明方式是怎样的呢?又如何实现这种新文明呢?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2分)
大地震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多数地震我们不能感知,但超强度的大地震则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的大地震导致超过7万人丧生。
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人希望通过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美国科学家曾建议建立一个由800个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200个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以便更好地监测地壳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梦想。
1993年,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终于逮到了一条有关地震的“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人们虚惊一场。1995年,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在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方面似乎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关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将发生地震的预测却没有成功。于是,人们对他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我国科学家尹祥础用21年时间创建了中国独特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理论。他认为,临近地震的时候,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非常脆弱,就像一头负载已经达到极限的骆驼一样,这时候哪怕在骆驼的身上再加一根稻草,就可能把骆驼压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于2004年3月曾预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未来l到2年内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2005年10月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大地震印证了他的预言。即使如此,尹祥础还是认为地震预测是一项科学难题,一旦发布的地震预测结果不准确,就可能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从理论上说,地震预测应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明确地指出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规模、震级等。照这一要求看,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仍未成熟。
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来自地球表面的观测资料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小题1:文中介绍的预测地震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请概括并列出。(4分)
小题2: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说一说“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一句中的“大约”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
小题4:地震预测非常困难,但那么多的地震学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探寻人类的快感
张金燕
快感来自何处?为什么我们在特定情况下会感到愉悦?又为什么这种愉悦不能持久?自古以来,快感就像上帝、爱或者美丽一样,是多层面的不解之谜。但是现在,只要向你脑中的某一微小区域通入几微安的电流,就能令你达到飘飘欲仙的状态了。
快感来自何处
早先的动物和人类实验让科学家们认为,快感来自于大脑的“奖赏中心”,如果对这个部位采用温和的电击,就能使老鼠和人一样进入痴迷状态。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奖赏中心”的回路图绘制出来了,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了在这一区域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多巴胺,因此“奖赏中心”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多巴胺系统。
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脑里的快感问题还远没有成为定论,电极刺激“奖赏中心”带给人和老鼠的只是一种“想要”的***,而不是快感。得到这一结论的科学实验由密歇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肯特·白睿智完成。当他用一种神经毒素去除老鼠的多巴胺产生细胞时,老鼠停止了主动觅食。但在强迫喂它甜和苦的食物时,它们对甜食表示愉悦而对苦味表示不欢迎,这证明快感本身并不产生于多巴胺系统。此后,另一些科学家发现,传递快感的关键物质不是多巴胺,而是一种被称为阿片类的化合物。
那么,大脑中的阿片受体在哪里呢?白睿智和牛津大学的艾德门德·罗斯等人发现,阿片类受体广布于大脑之中。最新的研究则把快感中心定位于大脑深部靠近多巴胺系统一个很小的区域和眼睛后面的“前额脑区底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发现了大脑里的快感中心,研究人员们不禁要问:它们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答案是:快感远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强烈的、纯粹的人们所追逐的目标,它其实影响到所有基本的大脑加工过程。
在任何一个单一时间内,任何动物都会有各种各样相互冲突的需求:吃、喝、保持安全,每一种需求都有动机。研究人员指出,我们是用快感来做出每个决定的。
从做数学题到组词造句、做出合理的选择,所有的选择答案都是看每种行为能带来多少快乐,人们的决定总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这一理论的根据是19世纪的一个病历,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人,他的大脑额叶受损,这使他不能感觉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人们玩蹦极跳,或把自己绑在滑雪板上从悬崖上跳下,或者从飞机上跳下等等这些危险的或有压力的极限运动,会在心跳之后令人感到快活?
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我们大脑的快感系统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它确保我们***事情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但是某些有利的行为自然地包含着冒险的成分。既要保证安全又要发现我们的需要,这两者常会发生冲突。
但是,快感其实是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让我们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它不能长久。在进化过程中,如果一种动物太过沉溺于吃某样东西的快感,它就会沦为下一个捕食动物的猎物而被淘汰。所以,快感总是很短暂,目的就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目标上。当你吃得太饱时,再美味的食物也会乏味甚至令你倒胃。科学家认为,这种快感过后让我们回落的反作用也是由压力引起的。
(节选自《科学之友》2010年第13期)
小题1:运用提问法,模仿第一个小标题,给后面两部分内容分别拟个小标题。(2分小题2:快感来自何处,科学家们作了有益的探索,请简要概括他们的探索过程。(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这一理论的根据是19世纪的一个病历,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人,他的大脑额叶受损,这使他不能感觉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
小题4:由这篇文章说明的科学道理,可以得出了下面的推论,其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鼠对甜食表示愉悦而对苦味不欢迎,这证明快感并不产生于多巴胺系统。
B.采集、狩猎、赛车等活动都非常危险,但它们能够给有些人带来快感,所以,这些人还是热衷于这些运动。
C.想要获得快乐就一要经常用温和的电流刺激大脑的阿片化合物。
D.快感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当一个目标达到了时,往往就注意着集中下一个目标,从而作出新的决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