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金字塔之谜新说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金字塔之谜新说
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
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
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放找到类似的石头。
②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
③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非常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
④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代考古研究业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但少数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既然开罗附近有许多花岗岩山丘,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要舍此而去用一种复杂的操作方法来制造那难以数计的石头?另外,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所得的数,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相等;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以上这些都是巧合吗?看来,金字塔之谜并未完全“破译”。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⑤二十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发现在一座金字塔塔高1/3处有一只垃圾桶,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这些尸体非但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为“木乃伊”。后来,很多科学家都做了类似的实验,证明了这样的金字塔结构不单能够保存动物尸体。还能够使食物保持新鲜,使刀片变得更为锋利并延长使用年限,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金字塔内尽管温度较高,但是保鲜效果很好。其内部温度的分布、空气的流动与其他建筑物不同,它有像冰箱和烘干机一样的作用,所以,在金字塔内,水蒸发的速度快,物品脱水迅速。
⑥最初发现金字塔具有这种神秘力量的是法国人鲍比,他推测塔内可能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起作用。鲍比的发现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美国加州大学派出科研人员前去考察,进入塔内之后,他们发现所携带的各种电子仪器几乎都失灵了。因此,他们推测塔内某处可能藏有巨大的磁石。意大利学者还发现长时间在
塔内停留,会使人神经失调、意识模糊。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木乃伊”?(2分)
小题2:大卫杜维斯提出“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这一惊人见解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小题3:“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其中“这种现象”具体指什么?(2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学过的相关知识,对“胡夫金字塔”作一简要说明。 (从形状、规模、功用等方面说明)(3分)
小题5:“金字塔之谜”和“金字塔之谜新说”给了你怎样的启迪?(2分)
答案

小题1:指脱水变干而不腐烂变质的尸体。
小题1:①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巨石的构造而得出的化验结果。②在石头中发现的一缕掉进混凝土中的人发。
小题1:能够保存动物尸体,还能够使食物保持新鲜,使刀片变得更为锋利并延长使用年限,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
小题1:示例:胡夫金字塔是埃及国王胡夫的陵墓,它的外形近似汉字的“金”字。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230万块巨右砌成,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规模巨大,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
小题1: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世界奇迹,为后人所景仰。示例二:科学是无止境的,人类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才能揭开科学的奥秘。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解答时只要扣住“木乃伊”的特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提取文章的能力。概括时注意准确、简洁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指示代词纸袋的内容。解答此题时只要在该词语的前后去找即可。
小题1: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说明合理即可。
小题1: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说明合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金字塔之谜新说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2分)
未来在月球上生活
①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宇航员首次登上人类梦寐以求的月球后,科学家们逐步揭开了月宫的神秘面纱,并意欲将它建成可供人类生存的“第八洲”。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着手解决未来在月球上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
②月球表面是粉状的泥土,也有些岩石和山脊,但缺少水源。据勘查,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氧化铁矿。美国航天学家认为如将这些氧化铁矿投入熔铁炉中燃烧,能释放出大量的氧,再把用运输飞船从太空中收集的液态氢与之混合,水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了。据称,美国航天部门将在月球上建设依靠太阳能工作的熔铁炉,计划从2020年开始提供氧气。起初年产液态氧约1吨,以后将扩大到年产液态氧200吨。
③月球的白天、黑夜各为15天,照明问题必须解决。专家们认为月球上的夜间照明可以和地球一样通过发电实现。美国核工程师研究月球泥土的主要成分时,惊奇地发现有一种叫“氨-3”的气体状物质,它在地球上几乎没有。科学家认为“氨-3”是核反应的一种最理想的原料。目前核聚反应采用的原料是氘(重氢),而“氨-3”所产生的能量比氘大得多,在反应炉中产生的废料辐射量也极低,可埋藏在地层下而不会污染环境。预计到2020年,第一台“氨-3”收集器将在月球表面建立。科学家估计,如果将月球上蕴藏的“氨-3”全部收集起来发电,所产的电量大约是目前全美耗电总量的52万倍
④地球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性食物,在月球上能否生存,供人类食用呢?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在太空中成功培育出100多种植物,其中有小麦、大麦、玉米、西红柿、青椒、萝卜、黄瓜、甜菜、黄豆、燕麦、向日葵、棉花和烟草等。试验表明,许多植物可以在月球上生长,它们在月球失重条件下发芽率反而更高、生长更快,收获时间更早。生物学家也对动物做了太空失重试验。结果表明,果蝇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顺利交配、产卵、繁殖;送上飞船航行59天的鱼卵仍能孵出鱼苗;雌雄老鼠在太空中交配,回到地球顺利地产生“太空鼠”。俄罗斯生物专家说:“试验表明,失重并不能阻止新生命的产生。如果整个家庭都搬到轨道上,在月球长期工作和生存,宇宙孩子也将会产生。”
⑤月球与地球相距38.44万公里,用宇宙飞船或卫星等运输工具,将人类开发月球的各种设施直接从地面运输到月球并非易事。专家们设计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建立空间站。1984年,美国政府已拨款1100亿美元,在距离地球3500公里上空轨道上建设空间站,空间站像中转站一样,能源源不断地向月球输送电站、房屋等各种设施。
⑥科学家乐观地预测,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把月球建设成人间化、现代化的生活区。在月球上生活,可以吃到新鲜的动植物,有照明用电源。更令人兴奋的是,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已设计出在月球上建一座城市的方案。那是分布在月球巨大火山口上的许多宇宙小住宅,宛如一个个金色的小圆球,簇拥一幢向上延伸的巨型旅馆的螺旋状大厦,总共可以容纳10万多人舒服地生活。据称,这座令人神往的“月亮城”可望于2050年在月球上建成,届时,人类将能如愿以偿地享受月球生活的乐趣。
小题1:文章涉及到的人类未来在月球上生活,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2分)
小题2:下列各项中,划分本文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作用。(3分)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5:第④段中,划线词语“许多”能否用“全部”替换?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揭开冬虫夏草之谜(8分)
汪宗俊
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说它是动物吧!在虫的头部却长出了一株小草,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此草迅速生长钻出地面。尽管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只是一根紫红死的小棒,却能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岭的植物群落之中,迎风招展,楚楚动人,这样为它传奇式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医药学家为了揭开冬虫夏草之谜,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它竟是一桩“真菌***虫、冒名顶替的谋***案”,通过缜密取证侦破,做出了公判。
③原来,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四五千米的高山雪线和峡谷地带,昼夜温差大、冰冻时间长,生活着一种抵御严寒极强的昆虫,名叫虫蝙蝠蛾。它的身上长满花斑,乍看酷似美丽的蝴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它们翩翩起舞,寻找配偶,雌蛾产卵土中后悄然死去。虫卵经过一个月左右,蜕皮变成幼虫,为了取食和活动的需要营造了深约20厘米的隧道,以后长得又白又胖的在冰土层中越冬。此时一种真菌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飞扬,纷纷撒落在地上,随雨水渗至土中。一旦遇到蛰居在地下过冬的蝙蝠蛾幼虫,便施展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战术,进入虫体,吸取营养、萌发菌丝,过着悠然自得的寄生生活。而幼虫则被折磨得烦躁不安,死去活来,拼命用头部向上顶,企图挣扎解脱出来,但离地面3-4厘米处就一命呜呼了。然而,寄生菌继续繁衍生息,翌年春末夏初,从表面看一条幼虫像老蚕,实际上它们早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一具具可怜的躯壳。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但这根微型金箍棒仅有4-11厘米长,上部稍膨大,呈椭圆形,显紫红色,且长出一些小球体,里面多长着更多的小孙悟空,即真菌的子囊孢子,待它们成熟后,又继续祖辈的衣钵,代代相传,繁衍子孙,这样便不断地产生冬虫夏草。
④足见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小题1:阅读第一段,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冬虫夏草的外形。(2分)
小题2:“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一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好处是什么?(2分)
小题3:第三段中“蛰居”一词如果调换为“躲藏”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4:文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说明中心,请找出来,誊抄到下面空白的地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新能源误解
①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即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事实上,人们对于各种新能源存在种种误解。
②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③“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亡,主要死于肺癌等疾病。石油生产也存在隐患,不久前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最好的例子。
④相比煤电站,核电站只释放少量二氧化碳。只需要几百座核电站就足以提供美国所需的全部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根据不同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切尔诺贝利事故辐射导致的间接死亡人数在4000至98万之间。但是,切尔诺贝利使用的是苏联设计的RBMK反应堆,很原始,没有安全壳,不同于美国使用的反应堆。
⑤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梦想利用水藻这种小小的绿色生物生产每加仑几美分的廉价燃料,永远解决这个星球的交通动力问题。
⑥最适合制造生物柴油的微藻能将太阳能转化成油脂,但是实验显示,它们对生存环境相当挑剔。藻燃料研究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尝试在开放的池塘中繁殖这种微藻,但是,池塘很快就会被生存能力更强的本土藻类侵占,导致产油的微藻失去生存空间。
⑦封闭的生物反应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此外,随着反应器数量增加,表面积与容积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微藻无法充分接触阳光,减少它们的油脂产量。藻燃料最终也许能够变得廉价而实用,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改进和昂贵的设施。
⑧不幸的是,清洁廉价的煤炭依然是美好的白日梦。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研究发现,取决于不同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将导致煤电价格上涨30%~100%。此外,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比其他煤电站多燃烧1/5的煤炭。这意味着更多破坏性的煤炭开采,煤炭运输过程中释放更多二氧化碳,更多煤灰,更多燃烧煤炭产生的有毒副产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环境科学家玛丽·福克斯说:“我们实施了一些清洁空气的技术,但与此同时,导致更多固体废渣的产生。”
⑨这些废渣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比如,在田纳西州,煤灰泥浆冲破堤坝,导致水源被汞、铅和砷污染。处理这些有毒废物每年可能花费50亿美元。别指望任何技术突破能够让全美国500多家煤电厂一夜之间变得干净起来。
⑩通往新能源的道路充满了诱人的机会和危险的陷阱。选择最佳道路需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盲从。事实证明,节约能源才是最廉价的新能源。
(摘自2011年《读者》第二期,有改动)
小题1: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本文围绕着“人们对新能源有误解”这一话题,具体介绍了三种新能源误解,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三种误解的?请分点简要回答。(4分)
小题3:研究者认为目前利用微藻生产廉价燃料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回答。(3分)
小题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举“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并列出具体数据,是为了说明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②文中将“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与“其他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前者比后者更耗煤,所以不应该建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7分)
内陆建核电站有必要吗?
何祚庥
  现在中国的一些人在鼓吹必须实现“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或8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据说已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待批的核电站,总功率已高达1.5亿千瓦之多。理由是他们所设计的新型核电站,安全系数极高,出现重大核事故的风险“概率”极小,因而“完全”可在内陆地区“安全”地建造核电站。我却认为,必须立即停止在中国内陆地区建造任何核电站。
  第一,他们所“计算”的“安全”系数,都是理论上可计算,但未经实践或实验考验过的“理论值”;而重大风险决策必须以实践或实验检验过的真实风险概率作为决策的依据。问题是,我国建造的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有很多是无法“可信地”计算出来的,如恐怖分子袭击、天外陨石袭击……
  去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并不是日本或我国核电专家做不出安全型核电站,而是日本人根本没有想到日本会发生这种“千年一遇”的9级地震,又激发了“难得一见”的大海啸。福岛事故还告诉我们,“幸好”福岛核电站放置在海边。这除了便于取得冷却水源外,还因为万一出现核事故,还有可能将放射性废水向大海排放;而万一污染了内陆地区的水源以及地下水,那可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第二,内陆地区建造核电站,还有一个特殊风险,如果一旦遭遇大旱之年,冷却水断绝,这将立即产生特大核电站事故。核电站是高耗水的行业,其耗水量是同功率火力发电站的4倍。万一出现极度干旱,水源枯竭,这将产生“特大”核安全事故!当前在某些内陆地区拟建的甚而已得到环保部门通过的核电站,其建造规模甚而达到800万千瓦之多。而所在地区,例如江西省的彭泽地区恰好在去年遭遇大旱,人畜吃水都发生严重困难,怎么可能在这种地区建造核电站?
  第三,一切风险决策都要计及两个因素,也就是“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如果风险后果十分严重,其风险概率虽然甚小,保险公司仍然会索取高额度的保险金。自400多座核电站运行以来,世界先后共发生过3次重大核安全事故,概率约为1%。现在的问题是,一旦在内陆地区出现重大核事故,必定是在几千年、上万年都难以补救的事故,而现在的核电站设计者又无法保证其“不安全系数”接近于零。我在过去虽然也谈到核安全问题,但并未鲜明指出,风险决策必须考虑两个相乘的因素:“风险概率×风险后果”。本来我以为这是风险决策的常识,现在看来,这一“常识”还没有成为社会公众的常识。所以这里又做一点补充。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在一切内陆地区建设这种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祸及子孙万代的核电站。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引自2012年02月08日《环球时报》)
小题1:依据全篇内容,概要填写下表。   (4分)
问 题
内陆建核电站有必要吗?
提出的理由
第一,
第二,
第三,
结 论
 

小题2:第四自然段中的“常识”一词为什么加双引号? (2分)
小题3:文中的“第一” “第二” “第三”的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分)
小题4:文章在阐述“风险决策”时引入了一个公式: “风险概率×风险后果”。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这个公式的内涵。 (4分)
小题5:关于建核电站的问题,你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并说说理由。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