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揭开冬虫夏草之谜(8分)汪宗俊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揭开冬虫夏草之谜(8分)
汪宗俊
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说它是动物吧!在虫的头部却长出了一株小草,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此草迅速生长钻出地面。尽管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只是一根紫红死的小棒,却能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岭的植物群落之中,迎风招展,楚楚动人,这样为它传奇式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医药学家为了揭开冬虫夏草之谜,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它竟是一桩“真菌***虫、冒名顶替的谋***案”,通过缜密取证侦破,做出了公判。
③原来,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四五千米的高山雪线和峡谷地带,昼夜温差大、冰冻时间长,生活着一种抵御严寒极强的昆虫,名叫虫蝙蝠蛾。它的身上长满花斑,乍看酷似美丽的蝴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它们翩翩起舞,寻找配偶,雌蛾产卵土中后悄然死去。虫卵经过一个月左右,蜕皮变成幼虫,为了取食和活动的需要营造了深约20厘米的隧道,以后长得又白又胖的在冰土层中越冬。此时一种真菌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飞扬,纷纷撒落在地上,随雨水渗至土中。一旦遇到蛰居在地下过冬的蝙蝠蛾幼虫,便施展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战术,进入虫体,吸取营养、萌发菌丝,过着悠然自得的寄生生活。而幼虫则被折磨得烦躁不安,死去活来,拼命用头部向上顶,企图挣扎解脱出来,但离地面3-4厘米处就一命呜呼了。然而,寄生菌继续繁衍生息,翌年春末夏初,从表面看一条幼虫像老蚕,实际上它们早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一具具可怜的躯壳。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但这根微型金箍棒仅有4-11厘米长,上部稍膨大,呈椭圆形,显紫红色,且长出一些小球体,里面多长着更多的小孙悟空,即真菌的子囊孢子,待它们成熟后,又继续祖辈的衣钵,代代相传,繁衍子孙,这样便不断地产生冬虫夏草。
④足见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小题1:阅读第一段,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冬虫夏草的外形。(2分)
小题2:“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一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好处是什么?(2分)
小题3:第三段中“蛰居”一词如果调换为“躲藏”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4:文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说明中心,请找出来,誊抄到下面空白的地方。(2分)
答案

小题1:冬虫夏草的根部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在虫的头部长着一株小草。(每点1分,共4分)
小题1:打比方  将真菌从幼虫的头部钻出的行为比作“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真菌的生长变化过程,让读者更容易想像并理解这种生长过程。(答出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小题1:不好。(1分)因为“蛰居”的意思是“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形容蝙蝠蛾的幼虫很恰当,而“躲藏”只突出了不让人看见的意思,表达不够明确。(2分)
小题1: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只要细读第一段,找到冬虫夏草的外形即可,在概括时要力求准确、简洁。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方法及作用。解答此题的方法: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效果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句子。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蛰居”和“躲藏”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在说明文中,要想归纳中心,只要找出说明对象以及其特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揭开冬虫夏草之谜(8分)汪宗俊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新能源误解
①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即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事实上,人们对于各种新能源存在种种误解。
②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③“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亡,主要死于肺癌等疾病。石油生产也存在隐患,不久前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最好的例子。
④相比煤电站,核电站只释放少量二氧化碳。只需要几百座核电站就足以提供美国所需的全部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根据不同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切尔诺贝利事故辐射导致的间接死亡人数在4000至98万之间。但是,切尔诺贝利使用的是苏联设计的RBMK反应堆,很原始,没有安全壳,不同于美国使用的反应堆。
⑤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梦想利用水藻这种小小的绿色生物生产每加仑几美分的廉价燃料,永远解决这个星球的交通动力问题。
⑥最适合制造生物柴油的微藻能将太阳能转化成油脂,但是实验显示,它们对生存环境相当挑剔。藻燃料研究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尝试在开放的池塘中繁殖这种微藻,但是,池塘很快就会被生存能力更强的本土藻类侵占,导致产油的微藻失去生存空间。
⑦封闭的生物反应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此外,随着反应器数量增加,表面积与容积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微藻无法充分接触阳光,减少它们的油脂产量。藻燃料最终也许能够变得廉价而实用,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改进和昂贵的设施。
⑧不幸的是,清洁廉价的煤炭依然是美好的白日梦。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研究发现,取决于不同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将导致煤电价格上涨30%~100%。此外,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比其他煤电站多燃烧1/5的煤炭。这意味着更多破坏性的煤炭开采,煤炭运输过程中释放更多二氧化碳,更多煤灰,更多燃烧煤炭产生的有毒副产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环境科学家玛丽·福克斯说:“我们实施了一些清洁空气的技术,但与此同时,导致更多固体废渣的产生。”
⑨这些废渣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比如,在田纳西州,煤灰泥浆冲破堤坝,导致水源被汞、铅和砷污染。处理这些有毒废物每年可能花费50亿美元。别指望任何技术突破能够让全美国500多家煤电厂一夜之间变得干净起来。
⑩通往新能源的道路充满了诱人的机会和危险的陷阱。选择最佳道路需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盲从。事实证明,节约能源才是最廉价的新能源。
(摘自2011年《读者》第二期,有改动)
小题1: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本文围绕着“人们对新能源有误解”这一话题,具体介绍了三种新能源误解,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三种误解的?请分点简要回答。(4分)
小题3:研究者认为目前利用微藻生产廉价燃料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回答。(3分)
小题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举“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并列出具体数据,是为了说明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②文中将“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与“其他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前者比后者更耗煤,所以不应该建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7分)
内陆建核电站有必要吗?
何祚庥
  现在中国的一些人在鼓吹必须实现“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或8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据说已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待批的核电站,总功率已高达1.5亿千瓦之多。理由是他们所设计的新型核电站,安全系数极高,出现重大核事故的风险“概率”极小,因而“完全”可在内陆地区“安全”地建造核电站。我却认为,必须立即停止在中国内陆地区建造任何核电站。
  第一,他们所“计算”的“安全”系数,都是理论上可计算,但未经实践或实验考验过的“理论值”;而重大风险决策必须以实践或实验检验过的真实风险概率作为决策的依据。问题是,我国建造的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有很多是无法“可信地”计算出来的,如恐怖分子袭击、天外陨石袭击……
  去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并不是日本或我国核电专家做不出安全型核电站,而是日本人根本没有想到日本会发生这种“千年一遇”的9级地震,又激发了“难得一见”的大海啸。福岛事故还告诉我们,“幸好”福岛核电站放置在海边。这除了便于取得冷却水源外,还因为万一出现核事故,还有可能将放射性废水向大海排放;而万一污染了内陆地区的水源以及地下水,那可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第二,内陆地区建造核电站,还有一个特殊风险,如果一旦遭遇大旱之年,冷却水断绝,这将立即产生特大核电站事故。核电站是高耗水的行业,其耗水量是同功率火力发电站的4倍。万一出现极度干旱,水源枯竭,这将产生“特大”核安全事故!当前在某些内陆地区拟建的甚而已得到环保部门通过的核电站,其建造规模甚而达到800万千瓦之多。而所在地区,例如江西省的彭泽地区恰好在去年遭遇大旱,人畜吃水都发生严重困难,怎么可能在这种地区建造核电站?
  第三,一切风险决策都要计及两个因素,也就是“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如果风险后果十分严重,其风险概率虽然甚小,保险公司仍然会索取高额度的保险金。自400多座核电站运行以来,世界先后共发生过3次重大核安全事故,概率约为1%。现在的问题是,一旦在内陆地区出现重大核事故,必定是在几千年、上万年都难以补救的事故,而现在的核电站设计者又无法保证其“不安全系数”接近于零。我在过去虽然也谈到核安全问题,但并未鲜明指出,风险决策必须考虑两个相乘的因素:“风险概率×风险后果”。本来我以为这是风险决策的常识,现在看来,这一“常识”还没有成为社会公众的常识。所以这里又做一点补充。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在一切内陆地区建设这种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祸及子孙万代的核电站。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引自2012年02月08日《环球时报》)
小题1:依据全篇内容,概要填写下表。   (4分)
问 题
内陆建核电站有必要吗?
提出的理由
第一,
第二,
第三,
结 论
 

小题2:第四自然段中的“常识”一词为什么加双引号? (2分)
小题3:文中的“第一” “第二” “第三”的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分)
小题4:文章在阐述“风险决策”时引入了一个公式: “风险概率×风险后果”。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这个公式的内涵。 (4分)
小题5:关于建核电站的问题,你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并说说理由。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福岛核电危机引发核安全关注
①核电是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利用核能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据预测,全球的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内将会提高1倍。当然,核电也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曾用“悬崖边的核能”来形容核电业的发展,核电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②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9.0级地震引发其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一系列事故,福岛核电危机的严重程度不断提升。与此相伴随,对全球核电安全性的争议也不断升级。人们还清晰地记得,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那次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靠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型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而这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专家们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一百年。
③不过,随着核电的不断发展,核电技术的不断演进,核电的安全等级也不断提高。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已有约40年的历史,采用的是早期二代沸水堆核电技术。在遭遇特大地震紧急情况停堆后,在必须释放余热的情况下,外部电源丧失,应急电源又遭受海啸破坏,致使反应堆无法及时冷却导致事故发生。而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采取的是非能动系统,是利用自然物理现象驱动流体流动,带走核电站反应堆堆芯余热和安全壳的热量,不需要外部能源。因此,可规避福岛第一核电站类似情况,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
④数字显示,AP1000堆芯融化的频率已微乎其微,每一个堆运行一年期内出现这种事故的几率为一百万分之零点五零八;出现大量放射性释放到环境的几率也微乎其微,每堆每运行一年出现这种严重事故的几率为一千万分之零点五九二,安全性比传统技术至少高出百倍以上。
⑤当然,这并不是说核电站的运行已可以高枕无忧,核电安全仍需时刻警钟长鸣。特别是在特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增多趋势的今天,更需强化核电站安全设施和对极大灾难的防御能力,研究并进一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设计基准,推动先进核电技术的应用,才是根本之策。
⑥此次日本福岛核电事件,是一个大灾难后核电现场应急处理和善后的集中案例,我国相关部门和核电企业,都应以此为鉴,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同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核安全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并在日常运行中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点滴实处。核电无小事,只有平时做到一万,才能防止万一的发生。
⑦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18日在东京发表了自己对日本核事故的看法:“事故对今后各国建设核电站肯定会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各国追求稳定的电力供应,建不建核电站说到底由各国自行决定。”
小题1: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具体内容。(2分)
①与相伴随,对全球核电安全性的争议也不断升级。
采取的是非能动系统,是利用自然物理现象驱动流体流动,带走核电站反应堆堆芯余热和安全壳的热量,不需要外部能源。
小题2:文章第②段中运用了许多数据,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我国目前发展的核电技术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所采取的技术有何区别,为什么可规避类似情况。(4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4分)
(1)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比福岛核电站采用的二代沸水堆核电技术先进,在面对地震、海啸时完全不用担心出现安全问题。
(2)福岛的教训应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的动力和契机,而不应是让核电止步的“红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死海蒙“冤”     程刚
①在福斯迪克的《奉献的意义》一书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描述:
②加利利海和死海是由同样的水形成的,从赫尔蒙峰和黎巴嫩松林里流淌下来的水同样的清澈和甘洌。加利利海美丽而充满生气,因为它有一个出海口,它在索取的同时也在付出,它把甘甜的水聚集起来,是为了把水引去滋润约旦平原。有着同样优质水源的死海却是一幅可怕的景象。因为死海没有出海口,它就只能不断地索取,不会去付出。而这就是无私的人和自私的人的区别。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祝福,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去给予,去奉献,就像加利利海一样;而有的人只会索取。
③这段文字的确给人以启迪,但死海本身未必同意。
④死海是个“苦孩子”,唯一施舍它一口奶水的是约旦河。这是一条匍匐在西亚裂谷中的河,蜿蜒不过360公里。如果说亚马逊河、刚果河、长江这些烟波浩渺的大河是丰腴的贵妇,约旦河不过是一个羸弱的村姑。就是那点可怜的流量,还被加利利海拦截了大半!这就像一奶同胞的两个兄弟,一个吸足了奶水后才肯把干瘪的乳房甩给另一个,无怪乎另一个会面黄肌瘦。更糟糕的是,本应属于死海的70%-90%的约旦河水,因约旦人叙利亚人以色列人生活的需要而改道流入他们的喉咙和养活这些人的农田。
⑤死海也是生不逢地,这是出身问题,不好改变。这一带大概是火神爷的领地,夏季气温平均可达34℃,最高可窜至51℃,冬季也有14-17℃。气温高,蒸发量就大。再者,龙王爷想必喝不惯咸水,总不肯光顾此地,年均降雨量只有50毫米,而蒸发量却是140毫米左右。晴天多,日照强,雨水少,补充的水量微乎其微,死海只能变得越来越“稠”。身处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能保持一汪蓝盈盈的咸水,已是极其难能可贵了,死海还有何能去救济别人?
⑥与死海相比照的另一个湖是贝加尔湖。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湖,其最深处可达1600米,简直就是嵌在地球上的一眼深井!这个曾被中国人称为“北海”的湖确实有些海的气势,它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湖,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五分之一,比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还要多。假设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其水量也够50亿人用半个世纪。贝加尔湖如此丰yíng的水量应该是付出的典范吧?说出来定会令福斯迪克先生大失所望:在贝加尔湖的周围,有色楞格河等大大小小336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流入湖中,而从湖中流出的河流,仅一条安加拉河。
⑦上述说法贝加尔湖也未必同意。贝加尔湖优质的淡水养活了1200多种动物和约600种植物,其中四分之三是贝加尔湖特有的品种,在这一点上,世界上其他湖泊无一望其项背。死海里面除了活跃在显微镜下的几种微生物,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不过它滋生的黑泥有美容护肤作用,还可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病,这让以色列和约旦都大赚了一把,死海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疗养胜地,从希律王时期就开始了。 (摘自《知识窗》2010年第2期)
小题1:给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        )                       丰yíng(        )
小题2:文章为什么以“死海蒙‘冤’”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3:说说“如果说亚马逊河、刚果河、长江这些烟波浩渺的大河是丰腴的贵妇,约旦河不过是一个羸弱的村姑”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小题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话,为死海“伸冤”。(50字以内)(5分)
 
 










 
 
 
 
 
 
 
 
 
 
 
 
 
 
 
 
 
 
 
 
 
 
 
 
 
 
 
 
 
 
 
 
 
 
 
 
 
 
 
 
 
 
 
 
 
 
 
 
 
 
 
 
 
 
 
 
 
 
 
 
 
 
 
 
 
 
 
 
                                                      (50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15分)
高 峰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而且,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③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④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小题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4分)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3:第②段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4: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3分)
小题5:“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作为一个地球的小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唤醒大家的保护意识,请你结合本文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个热点问题写几句倡议词。(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