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阅读(共8分)大地的震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说明文阅读(共8分)
大地的震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
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000倍。
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
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几种地震。一种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下的空洞坍塌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再一种是由于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地震,叫人工地震。这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地震产生的根源在地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都有一些微观和宏观的征兆。比如,大地震发生以前地形会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也会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有时,地震出现之前,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
现在,我国各地都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站,观测、记录、分析各种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和数据。但是,地震测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B.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
C.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烈度为11级。
D.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
小题2:下面是依据本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进行的分类,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2分)   
A.根据人是否有感觉,可分为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
B.根据震级的大小和烈度的大小,可分为9个震级和11级烈度。
C.根据是否有人为因素,可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D.根据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和非构造地震。
小题3: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4分)
【链接1】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三千多年来有记录的地震就有近万次,其中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破坏性地震有二千多次。而汶川正处于板块断裂带上。
【链接2】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惨烈的大地震,仅上世纪就有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1908年意大利墨西哥7.5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还有1960年的智利特大地震和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都造成了惊天的灾难。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答题要点:(1)地震是自然现象,是天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又处于地震活动带;(3)国外也有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报应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灾区人民的亵渎;(4)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说地震是报应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型,我们要把每一个选项与原文一样或相似的话相对比,找出不同点。如果是一样的,自然就是对的。根据第五段原文“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我们可以看出C选项“C.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烈度为11级。”少了“最大烈度”四个字,意思与原文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为C。
小题2: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型,我们要仔细阅读全文,把每一个选项与原文一样或相似的话相对比,找出不同点。如果是一样的,自然就是对的。依据本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进行的分类,表述不恰当的是B,因为震级并不限定于9级,震级只是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只是根据观察记录,超过9级的地震极少而已。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要回答,然后再从文章内容入手,至少答出两点,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最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答题要点:(1)地震是自然现象,是天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又处于地震活动带;(3)国外也有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报应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灾区人民的亵渎;(4)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说地震是报应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核心考点
试题【说明文阅读(共8分)大地的震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⑴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⑷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小题1:第⑵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从第⑶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去掉后对文意影响相对较小的一项是(2分)
A.水是生态环境中活跃、影响广泛的因素。
B.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C.现在世界上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D.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小题4: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落日的幻觉》里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小题1:对文中加点“吟咏”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B.歌颂C.诵读D.吟唱
小题2:对画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年人的生活.
B.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抒发内心的无奈感受。
C.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看日出时的情感倾向——悲凉、凄惨、遗憾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欣赏夕阳的感慨。
D.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下文描写落日的壮观景象蓄势。
小题3:下面能够概括“落日”特点的一组词是( )
A.绚丽、多样、 宁静 、美妙B.壮观、绮丽、神秘、迷人
C.诗意、柔和、雄浑、多样D.多变、诗意、神秘、迷人
小题4:对本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作诠释B.引资料摹状貌
C.打比方引资料D.作比较打比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永不疲劳的奥秘
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②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③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④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 泰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试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          ,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那么,           
⑤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晴,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时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
⑥合理饮食、科学休息、适度运动,让身心变得健康、充实与快乐。不疲劳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也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真的很美好。
小题1:通读全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写在原文上)。(4 分)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③段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细胞在新陈代谢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在体内积累就会越多,当达到一定的数值,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C.第④段,举泰勒博士的实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休息比工作更重要。
D.第⑤段,“揉揉”“伸伸”“远眺”“席地而坐”等词语的运用,增添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小题4:忙于复习,有的同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结合原文内容,拟写一则“温馨小贴士”送给大家。(5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小题1:对于屏的作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点缀,增加美感B.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内
C.完全隔绝空间,可以挡风D.可以缓冲视线
小题2: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举例子、列数字B.举例子、打比方
C.举例子、作引用D.打比方、分类别
小题3:课文中多次引用古诗词,好处是( )
A.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说明描写“屏”的诗词很多。
C.充分表达了古代人对“屏”的喜爱。
D.增强文章韵味,与传统的器具“屏风”相对称。
小题4:选段的写作风格是( )
A.行文风趣,饱含幽默B.充满诗意,富有韵味
C.平白如话,不事雕琢D.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分,每小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
  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
  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他铆完了一颗铆钉之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
  “喂——出来!”
  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晴空万里,清澈如洗。他以为是刚才干得有点头晕了,产生了什么错觉。接着,正在他恢复到刚才的姿势,要好好地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星新一是日本科幻小说家,1926年生于东京,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
B.《喂——出来》以真实的故事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C.微型小说应具备三个要素:①构思新颖奇特②情节相对完整③结尾出人意料
D.微型小说最先起源于美国,应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
小题2:文段中这个无论什么都“照收不误”的“洞”象征什么?( )
A.能够盛放很多垃圾的地方B.能容纳危险物品的场所
C.象征着无所不包的大自然。D.宇宙中的黑洞
小题3:小说结尾的叫声和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联系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从那个胜不可测的黑洞里来B.从我们不注重保护的思想中来
C.是从晴空万里的天空里来D.从建筑工地最上面来
小题4:联系全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题目“喂--出来”的意思是说,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生,终究要自食其果。
B.这是一篇哲理小说,情节全然处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告诉我们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二者虽然相隔一段时间,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
C.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黑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可笑,也可以警示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D.本文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作者的想象奇妙,丰富,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小题5: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言下之意是什么( )
A.石头微不足道,不值得注意。
B.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城市的越美好,没注意到有小石头。
C.“小石头”其实预示着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小小报复,不必在意。
D.人类对这种最初的小包袱并不在意,人类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本未考虑长期利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