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题目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野有麦场____________
⑵一狼其中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刀劈狼首    先帝不臣卑鄙
B.其一犬坐前   皆以美徐公
C.而两狼并驱如故 鸣而不能通其意
D.屠乃奔倚下   安陵君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⑴回头看 ⑵打洞
2.C
3.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意思符合即可)
4.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写出一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人论事(    )
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
⑵乃吐污头面被褥(  )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与“阴”相对
C.外露的
D.通“佯”
2.下列句中加粗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
B.河曲智叟笑而止
C.小大
D.宋何罪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黄发垂(   )
行数里(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阡陌交通(   )
如外人(   )
③其丈夫担粪灌园(   )
④自不如远甚也(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三峡》,完成问题。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3.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4.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词语。
(1)选贤(  )能
(2)货(  )其弃于地也
(3)(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死)
C.适(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对……说)偷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皆服能     空乏
B.弓手者事至村步 罔不势象形
C.曳矛而斗    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决生死  时人莫许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