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题目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___
②汝之不       惠:______________
③帝其诚       感:______________
明年        越: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不已也/真无马邪
B.山不加增/水落石出者
C.告富者/先帝不臣卑鄙
D.吾欲南诲/辍耕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2.D
3.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A
5.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臣之妻臣:___________ ②期年之后: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未尝苟且__________
答人简札________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通“旋”,围绕、绕圈子。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通“现”,表现)    往伯乐(接见)
B.且欲与常马不可得(等同,一样) 死,死国可乎(同样)
C.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一箪,一豆羹(食物)
D.比三旦立于(集市)       愿为鞍马(买)
2.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策之不其道(因为)
B.臣有骏马欲卖(无意义,一般不译)
C.伯乐还而视之(于是)
D.伯乐不常有(而且)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就这个道理谈谈你对名人做广告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公输盘(   )
(2)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2.与“以牒为械”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B、无从致书以观
C.皆以美于徐公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一个与墨子善于守城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完成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横无际涯       人持抚灌(《送东阳马生序》)
B.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前人述备矣          属予作文以记
D.山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曹刿论战》)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暮冥冥______________
(2)多会此______________
(3)春和明______________
(4)不物喜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写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的当今社会有没有像古仁人那样为了他人或工作,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人物?请举出一例,并对他(她)的精神作简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贵州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