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理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理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河干(面对)
B.二石兽沉素(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沿河求,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④果得于数里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已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
2.C
3.①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整理主观推断呢?
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理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1)本文在写景过程中,既有客观描写,也有主观感受,谱写出主观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伐竹道______________
(2)为为屿______________
2.翻译。
(1)如鸣珮环。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尤清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小石潭,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
(2)不可状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初读理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加线的字。
(1)上下天光,碧万顷____________
(2)而或长烟空____________
(3)此乐何____________
(4)宠辱忘____________
2.翻译。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各句的修辞手法。
(1)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4.本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前赤壁赋
苏轼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子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容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子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找出描写赤壁夜景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客”的回答是对第2段中哪句话的注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