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并回答问题。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群臣说服。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并回答问题。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群臣说服。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1.本文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字。
①我所以有天下何?(   )
以与之。(   )
③项羽不,有功者害之。(   )
④群臣服。(   )
3.翻译句子。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资治通鉴
2.①……的原因  ②于是,就  ③这样  ④同“悦”
3.①在军帐之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
4.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嫉贤妒能。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并回答问题。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群臣说服。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借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澜,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今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午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发者,亦时时,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锦鳞游泳  
B.鳞浪层层    
C.毛羽鳞    
D.鳞次栉比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正确的项。
(     )①则飞沙走砾 A.做  B.起  C.发作
(     )②余寒厉  A.像  B.还  C.特别
(     )③游人虽未 A.壮实 B.成年 C.很多
3.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
①以物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人比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物比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天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有茅屋二间(我家)  
B.甚凉也(恰好、刚好)
C.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面两组加粗的字。
(1)秋冬际,取围屏骨_____________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_____________   
(2)时一片竹影零乱_____________             
         多得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_____________  
3.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  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蝜蝂(fú  bǎ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②卬(áng):高举着头。③困剧:劳累非常。④踬朴(zhì  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⑤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⑥上高:往高处爬。⑦嗜(shì)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⑧累:负担。⑨病:疲惫。⑩艾(yì):停止,悔改。前之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持取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怜之_________________
能行_________________              
④又持取如_________________
⑤又不_________________
⑥亦以矣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
B.为去
C.日思高
D.大
3.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蝜蝂,善负小虫也    今世之嗜取
B.背甚涩  极力不已
C.卬其首负  人或怜
D.困剧不止也  其形魅然大者也
4.翻译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