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取白衫且止:__________________
(2)觉其故:__________________
(3)奴以米酒: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终不扬其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先前,原先(刚才);(2)暗中;(3)交换
2.(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
3.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
  (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⑤故曰,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得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
(3)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
(4)天下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C.本文②~④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是讲民心向背的: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
4.填空。
(1)在文中空缺处填上课文原句。
(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给下边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益其所不能( )
(2)入则无法家士( )
2.选出下边对加点粗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项( )
A.必先其心志(痛苦)  何而不平(愁)
B.曾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利益)
C.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殚其地之(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振作)
3.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
5.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惠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母引刀其织: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鞋)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      )人大姓文不识
(2)与(       )佣作而不求偿
(3)时人畏服之如(           )
(4)邑人曰:“(    )矣!”
2.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体味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两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事物的例句,说说打比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山市到底是一种什么现象?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请你对此现象作点科学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