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题目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断子手足/醉翁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或以钱币乞
C.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怒乎
D.诲汝知乎/投诸渤海
3.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子之身,子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甲文则用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辟”同“避”,“躲避”的意思。
2.A
3.(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
4.万事莫贵于义,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5.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论语》十则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⑻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⑼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⑽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
⑵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
⑶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意思。
择其善者而(        )从之
学而(      )时习之
温故而(        )知新
学而(      )不思则罔
3、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习之(按时) 人不知而不(怨恨)
B、学而不思则(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C、不说乎(也,也是) 死而后(已经)
D、恕乎(大概,也许) 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⑴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项为之_______________
(2)私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
(3)喷以烟 _______________
(4)果如鹤云端_______________
(5)余年幼,出神_______________
(6)数十_______________
(7)徐喷烟_______________
(8)丛草为林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C、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
D、鞭数十,驱之别院
4、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ù 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官名,侍卫近臣)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齐桓公服紫(   )                           
(2)吾甚紫之臭(   )
2、对下面句中加粗字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好紫:穿。                 
B、桓公之:以……为患,忧虑。
C、于是左右有衣紫而进者:恰好。        
D、境内莫紫也:做衣服。
3、下面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其家智其子           ②吾恶紫之臭
B.①君欲止               ②桓公患
C.①有衣紫进者           ②疑邻人之父
D.①不试勿衣紫也。       ②此遽不为福乎
4、选出对文中画线句依次翻译不当的一项(     )
A、五件白衣服抵不上一件紫衣服的价值。
B、全国上下好穿紫衣服的风气不止。
C、您对左右说:“我很憎恨紫色衣服的气味。”
D、第二天,整个京城没有谁再穿紫衣服了。
5、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作者韩非子是____________(时代)
著名的思想家,是诸子百家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山市
蒲松龄
  分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⑾,城市依稀⑿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为初生阶段;__________ 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是高潮阶段。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____________)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____________)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____________)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____________)
⑸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蒲松龄《山市》,完成1——4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词语。
飞甍(             ) 高垣(             ) 乌有(             )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下列四字短语的意思。
孤塔耸起(              )       高插青冥(              )
直接霄汉(              )       黯然缥缈(              )
3、下列多义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数:见宫殿数十所  然数年恒不一见
B、与:与世无别  与人饮楼上
C、故:故又名“鬼市”云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始悟为山市
4、根据课文填空。
①选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是:忽、_________、_________、忽、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
②选文描绘的这种自然现象用四字词语来表示,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