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一)(17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一)(17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邑人之(       )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小题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忽啼求B.邑人奇C.或以钱币乞D.余闻也久
小题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5:回答问题。(5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l)对……感到惊奇  (2)同“攀”:牵、引 (3)相当 (4)渐渐  
小题2:B、C
小题3:B 
小题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应译为“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是通假字,是动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即“相称、相当”,“稍稍”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作“渐渐”。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忽啼求、邑人奇、或以钱币乞、余闻也久”中的四个
“之”都是代词用法,第一个指书具,第二个指这件事,第三个指诗,第四个指代这件事。因此答案应选BD.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虚词常见的有“然”“以”“则”“之”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考查相对较多。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应改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即要在主语“其诗”和谓语部分“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之间停顿。
点评:一般要根据句意和结构进行停顿,一般在主谓、动补、修饰语与中心语、古二今一的词语等中间停顿,句首的发语词、连词之后一般要停顿。总之,停顿的最基本原则是不能读破,即不能破坏句子的意思,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的停顿。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奇”“利”“稍稍”等。“奇”是“对……感到奇怪”,“利”应译为“认为……有利可图”,“稍稍”应译为“渐渐”。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从前向后读可知,仲永先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即:天资过人;后来“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即:才能衰退;再后来“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可见,最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他变化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即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没有让仲永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
点评: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与题干问题相关的信息,然后按照题干要求拟出切题的答案。提取信息时,抓住关键语句是很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对关键信息做整体的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一)(17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小题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平生施与  (           )
食    (            )
有志于是矣(           )
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既而西帅 ②及
B.①其所入②衾拥覆
C.①终其志②择其善者从之
D.①此大较也②常蹲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小题4: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流(jìng)(dài)
B.崖(zhù)(dǔ)
C.尼(zhòng)(sì)
D.伐(zhòu)伯(yì)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3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3:你怎样看待河伯?(3分)
小题4: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义田记钱公辅》节选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①嫁娶婚葬皆有赡           ②而其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物喜养济群族之人
B.居庙堂之高忧其民然何时而乐耶
C.先天下之忧忧遗其子
D.予尝求古仁人心公未贵显也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讨山越        (         )      ⑵君宜之            (         )
⑶遂往蒙        (         )      ⑷肃于是越席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小题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4分)
                                                                 
小题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4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请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A.或以为()B.为天下唱,多应者()
C.扶苏以谏故()D.大楚兴,陈胜()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小题3: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 “             ”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