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昌盛的秦汉文化 > 【捍卫国家主权】(6分)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达20...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捍卫国家主权】(6分)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达2000多年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2012年9月,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购岛”闹剧,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作为中学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1)请举一例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史实。(1分)
(2)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在我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的年轻将领是谁?(1分)
(3)日本发动和参与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至少写出两场战争2分)
(4)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1分)
(5)“2000年友好,50年对立”的中日关系,证明了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两国政府,应该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应怎么做?(1分)
答案

(1)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答对一项即可得1分)
(2)戚继光(1分,写错字不得分)
(3)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对两个战争即可得2分)
(4)抗日战争(1分)
(5)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②努力学习、振兴中华;③呼吁日本右翼势力正视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泥潭。(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叙述对中日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中日两国自古就睦邻友好,唐朝时期交往密切,鉴真东渡加强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曾排除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2)根据所学知识,明初,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无恶不作,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英勇抗击倭寇。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酿成了“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答对一个即可得分)
(4)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最终在1945年取得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
(5)根据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应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呼吁日本右翼势力正视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泥潭。(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古代中日两国就有友好关系,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后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二战的始作俑者,近代日本在我国钓鱼岛问题上兴风作浪,日本右翼势力复活的迹象明显,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的这种迹象,和世界人民一道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努力。
核心考点
试题【【捍卫国家主权】(6分)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达20】;主要考察你对昌盛的秦汉文化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人物和事物能够体现出中外交往的有
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新罗仿唐朝的政治制度④《大唐西域记》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睦邻友好——同为天涯沦落人——狼子野心——发动侵略战争——从战败国复活——领土争端导致两国关系恶化”,这一过程反映概括的是哪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
A.中俄两国B.中美两国C.中英两国D.中日两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映日帆多宝船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唐统治者重视对外贸易
B.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C.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唐朝的造纸术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外交活动,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
A.日本遣唐使向皇帝呈交礼品B.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C.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D.玄奘回国后与皇帝讲述路上的见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