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实验探究和设计 > 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生成铜绿(俗称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分解成黑色固体物质、无色气体和水。这种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的成分是什...
题目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生成铜绿(俗称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分解成黑色固体物质、无色气体和水。这种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的成分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是Cu2(OH)2CO3。稀硫酸能与Fe2O3、 CuO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提出猜想:某同学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无色液体的成分做出了一下猜想:
①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②黑色固体为氧化铜;③… 实验验证:实验装置如图。
在此实验装置中,大试管的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验证①:若猜想①正确,实验过程中应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                       。 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反应完全停止加热时,针对熄灭酒精灯和把导管移出液面这两步操作,你认为应该先进行的操作是                       
验证②:从装置中取下大试管并冷却到室温,然后向大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实验现象。若猜想②正确,观察到得实验现象应该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把导管移出液面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CuO+H2SO4==CuSO4+H2O
核心考点
试题【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生成铜绿(俗称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分解成黑色固体物质、无色气体和水。这种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的成分是什】;主要考察你对实验探究和设计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 、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Fe2O3 ③只有Fe(OH)3
④是Fe2O3 、Fe(OH)3的混合物 ⑤是Cu 、Fe2O3的混合物 ⑥是Cu 、Fe(OH)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1)2Fe(OH)3Fe2O3 +3H2O
(2)白色无水CuSO4遇水变蓝
(3)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 、Cu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28-1 进行实验。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                 。(填猜想中的序号)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                     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3)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28-2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2)应该选择                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                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               (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反思评价】 戊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图28-2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图28-2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1.【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2.【实验验证】
3.【分析与思考】
⑴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生活中某种常见金属X的部分性质:
将金属X投入盐酸中,有大量气泡生成。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试推断金属X可能的一种用途                 
⑵将金属X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⑶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比较金属X与Mg的活动性强弱。完成下表: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稀盐酸并产生无色气体。某同学想知道稀盐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Cl-)能使碳酸钙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请你和他一起通过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话动。
(1) 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过实验①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碳酸钙并产生无色气体,还需要进行实验③和④:在③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④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的探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2月12日,我外交部就法国某公司拍卖我国两件重要文物兔首和鼠首,发表严正声明:中国对其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权。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追讨这两件文物。兔首和鼠首均为青铜器(铜、锡合金),表面呈绿色,这是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生成了铜锈(铜锈俗称铜绿)。为了弄清铜绿的组成和铜生成铜绿的条件,某化学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铜绿的组成
【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知道:铜绿受热易分解。
【设计与实验】
(1)小芳从其它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绿,按上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口内有水珠出现,说明了铜绿中含有氢、氧元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铜绿中含有           元素。
(2)小芳取下少量试管内反应后的剩余物,放入另一支试管中,滴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变蓝色,说明铜绿中含有            元素。
【实验结论】 铜绿是由铜、氢、氧和碳元素组成的。
2.探究铜生成铜绿的条件
【查阅资料】铜绿的化学式是Cu2(OH)2CO3,它受热会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铜绿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与假设】 据铜绿的组成和查阅的资料判断,铜绿可能是铜与氧气及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设计与实验】 借鉴课本“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小梁设计了“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如下图所示(所用铜片洁净、光亮,试管内的“” 为铜片):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             试管中铜片最先生锈(填试管字母编号)。
【评价与改进】 小区认为小梁设计的实验还不够完善,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补充一个实验。你认为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                            (用图表示亦可) 。
【拓展与应用】小明发现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两个铜器(一个是纯铜做的,一个是青铜做的)中,纯铜器的铜绿比青铜器的少,他据此分析认为青铜比纯铜易锈蚀。小明的分析是否全面?请你说明理由。                                 。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