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装置用代号表示):(1)写出编号为①的仪器名称____。(2)实验室制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实验室制氢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
题目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来源: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装置用代号表示):
(1)写出编号为①的仪器名称____。
(2)实验室制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实验室制氢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D装置,其装置中盛放的试剂一般是____。
(3)用锌粒和浓盐酸反应制氢气,将制出的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气中含有(写化学式)____,若要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的一种装置是____,该装置中药品的作用是____。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①加热
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熄灭酒精灯
⑤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____。
答案
(1)试管
(2)A;B;B;澄清的石灰水(或氢氧化钙溶液)
(3)HCl;C;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或盐酸酸雾)
(4)③②①⑤⑥④
核心考点
试题【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装置用代号表示):(1)写出编号为①的仪器名称____。(2)实验室制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实验室制氢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主要考察你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某实验小组利用下面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根据装置回答:

①欲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装置是_________,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同学利用装置C验证制得的气体时未看到浑浊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还应用到装置_________;
④要吸收反应多余的二氧化碳最好使用装置D而不用装置C,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下图装置填空: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3)若用A装置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则A装置应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请你根据下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填字母)________,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装置中,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填字母)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西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Ⅰ是实验室“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简易装置,其中铜制燃烧匙可以在试管M中上下移动,虚线框中的装置需从图Ⅱ中选取。图Ⅱ中的细铜丝一端绕成螺旋状,先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再迅速地伸到制得的氢气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Ⅰ中,试管M内的液体应选用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在图Ⅰ的虚线框中,应选用图Ⅱ中的__________(填“A”或“B”)装置。
(3)上述制氢气的方法还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__________气体(答出一种即可),若用这种方法制取该气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制氢气的方法与锌粒直接加入试管中相比,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的A、B、C三个装置连接成一套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编号仪器的名称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装置C中的溶液是(填名称)___________;
(3)整套装置连接的正确顺序为(填导管口的字母)__________;
(4)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