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Zn和稀H2SO4...
题目
题型:济南难度:来源: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魔方格

(1)若用Zn和稀H2SO4溶液反应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氢气,并进行氢气的可燃性实验.
①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氢气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为了安全进行氢气的可燃性实验,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______.
(2)小强同学欲用一氧化碳气体(含少量水蒸气)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的纯度(杂质为单质铁粉),并验证反应中气体生成物的性质,小强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气体流向是从左向右,选择的仪器按D1→C→B→D2顺序连接,然后进行实验(假设有关反应均反应完全).
①仪器C处大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通过测量反应前后C处大玻璃管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的纯度.若其他操作正确,反应结束熄灭酒精灯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直至大玻璃管冷却,则这样计算出的氧化铁样品纯度与实际值比较将______(填“一定偏大”、“一定偏小”、“基本一致”之一).在这个实验装置中,除了可以利用反应前后C处大玻璃管的质量数据变化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外,你认为还可以通过测量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纯度的方法是______.
③对于小强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装置,你认为存在的不足是______你的具体改进建议是______.
答案
(1)①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所以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要制取干燥的氢气,可使生成的气体通过浓硫酸吸收水分后,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ADE.
②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点燃有爆炸的危险,所以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故答案为:氢气的纯度.
(2)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铁,反应方程式是:Fe2O3+3CO
 高温 
.
 
2Fe+3CO2
故答案为:Fe2O3+3CO
 高温 
.
 
2Fe+3CO2
②通过测量反应前后C处大玻璃管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的纯度,是根据氧元素的变化来计算的,计算出的氧化铁样品纯度与实际值基本一致.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的量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
故答案为:基本一致;通过测量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的量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
③小强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装置的不足是杂质铁影响测量结果,我们可以用磁铁将铁与氧化铁分离,然后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杂质铁影响测量结果;用磁铁将铁与氧化铁分离,然后进行实验.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Zn和稀H2SO4】;主要考察你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实验设计及气体流向(“→”表示气体流向)正确的是(  )
A.
魔方格

干燥氨气
B.
魔方格

收集氢气
C.
魔方格

收集氨气
D.
魔方格

收集氧气
题型:佛山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用下图装置制氧气,请问答:

魔方格

(1)用高锰酸钾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应选用______ (填序号);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和收集干燥的氧气的装置应选用______(填序号);
(2)装置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
(3)若用装置④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题型:厦门难度:| 查看答案
某气体的密度为0.76kg/m3,易溶于水,实验室收集该气体的方法是(  )
A.排水法B.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D.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气体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O2、H2B.H2、CO2C.O2、CO2D.H2、O2、CO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及气体性质试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魔方格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实验室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如图G,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生成黑色固体,而瓶底预先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
(4)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应选用______(填序号);用图F所示装置来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测试管中的水里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
题型:衡阳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