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溶解度 >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甲、乙两种物质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从40℃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说法正确;
B、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说法错误;
D、20℃时甲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物质,所以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只能溶剂25g,所以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含义,知道溶解度大小的比较方法,知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质量需要根据溶解度进行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甲、乙两种物质的】;主要考察你对溶解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硝酸钾和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硝酸钠
73
80
87
95
103
114
125
136
150
163
170
 
(1)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5g硝酸钾,要使其完全溶解,应   溶液温度;
(2)现有8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250g,要使其析出晶体70g,应降温至   ℃;
(3)硝酸钾和硝酸钠在t℃时的溶解度均为W,分析上表可推知,W的数值所在的最小范围是   ;将溶剂质量相同的硝酸钾和硝酸钠的饱和溶液从t1℃降温至t2℃,前者析出的晶体比后者多,则t1、t2的取值范围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仅0≤t2<t1≤t       B.仅t≤t2<t1≤100       C.0≤t2<t1≤100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硝酸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一种盐。请按要求填写下列有关空格:
(1)质量分数为4.04%的硝酸钾溶液可作为番茄无土栽培的营养液。该营养液(填 “属于”或“不属于”)复合肥。硝酸钾中含有的离子是               (填符号)。
(2)黑火药爆炸的反应原理是::2KNO3+S+3C点燃K2S+3CO2↑+N2↑。此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没有涉及到下列物质类别中的       (填序号)。
A.单质B.氧化物C.酸D.碱 E.盐
(3)下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其中曲线         (填“a”或“b”)表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欲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列举两种)。

(4)在硝酸钾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得到80g溶液
D.t2℃时,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有晶体析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     ℃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在t2℃时,将30g固体A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g.
③在t2℃时,要使A得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得方法       (填一种).
④在t2℃时,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水中,都完全溶解得到的饱和溶液质量A    B.(填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②a2℃时,P点的含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