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时事政治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尽管遭遇了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达到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对于2008年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尽管遭遇了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达到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对于2008年我国经济总体走势,国家统计局负责人的评价是:“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尽快克服眼前的困难;我们应该有信心,尽早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我们应该有信心,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由***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得益于国家善于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以当前我国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例,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效果。(15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8分)
(3)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9分)
答案
(1)(15分)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外需)减少,国内有效需求不足。(2分)为此,国家及时调整部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适度扩大信贷规模。(2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需求,基本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2分)
宏观调控的积极效果:
①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弥补单纯的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分)
②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2分)
③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分)
④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分)
⑤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分)
⑥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经济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2分)(注:①、②、③点必答,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2)(8分)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问题,因而必须采取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4分)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发展变化,只有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4分)
(3)(9分)①***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分)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3分)
③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现实问题,指明了发展的方式和根本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分)
解析
解析见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尽管遭遇了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达到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对于2008年我】;主要考察你对时事政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盘统筹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不顾安危、不辞辛劳,亲临灾区指挥救灾,使灾区人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极大地稳定了人心,极大地凝聚了力量。
材料二:2008年5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安排近千亿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力搜救被困人员,强化灾区防疫工作和灾区群众安置工作;抓紧抢修灾毁基础设施,重点抢护发生险情的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严防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
材料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指挥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区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创造了救援史上的奇迹;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组织抗灾自救,顾不上亲人生死,顾不上自己安危,在灾难面前显示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友爱互助、患难与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精神风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海内外中华同胞心相连,与灾区人民共抗天灾,所捐款项和物资均创共和国历史之最,极大地支持了抗震救灾斗争。
材料四: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表现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集体主义精神的大检阅、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弘扬,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中华民族面对灾难奏出的时代最强音,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精神保证。
小题1:(1)结合材料一、三,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震救灾中是如何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的?(6分)
小题2:(2)结合材料二,分析财政在救灾重建中的作用。(4分)
小题3:(3)结合材料四,说明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6分)
小题4:(4)请结合材料四,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评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近年来,联合国在处理和解决国际问题中的作用日见突出,在联合国内,多数国家的声音和意志得到较多体现。
材料二:2006年12月24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指出,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737号决议。中方投了赞成票。中方一贯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反对核武器扩散,不希望中东地区出现新的动荡,并坚持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以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中方希望决议得到认真执行,同时认为制裁不是目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方呼吁有关各方继续进行全方位的外交努力,推动尽快恢复谈判,寻求长期、全面的解决办法。中方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和联合国的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网络建设问题展开探究调查,并搜集到以下资料。
材料一 某市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表
向家长隐瞒上网情况的学生占上网学生的比例
患网络成瘾症的中学生占中学生的比例
受网络暴力、色情文化影响诱发的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
54%
14.8%
57%

(1)依据调查信息,有的同学认为,网络文化是腐朽文化,应予以取缔。请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材料二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要求,要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2)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2009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相聚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们提交大会的议案中,“关注民生”的提案所占比例最大,百姓们普遍关心物价、医改、住房、就业、农村医疗制度等问题,成为代表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
材料二:在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听取、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据此回答: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8年5月2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勉励师生。“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遭遇劫难的国家,政权巩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劫难的国家却政权不守,疆土丢失。现在,人们这样解释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多难兴邦”源自史书典籍说明了什么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