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文革”后期,我和家人冒着风险打开被封多年的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满屋尘土,凌乱不堪,惨不忍睹。地下有不少纸片,随手捡起一个旧信封,上面有鞋印,显然是被践踏...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文革”后期,我和家人冒着风险打开被封多年的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满屋尘土,凌乱不堪,惨不忍睹。地下有不少纸片,随手捡起一个旧信封,上面有鞋印,显然是被践踏过的,抽出里面的纸,竟是一幅挺完好的中国画。细看,是傅抱石先生送给老舍先生的一件礼物。横幅,幅面不大,未裱,题为《洛神图》。画面上是一位古装仕女,席地而坐,抚琴,端庄典雅,额上有一颗装饰红点,小嘴同样猩红,脸型和眼神很美丽,仿佛在冷峻平静的外表下有一股热烈的激情在心中搏动。
  显然,当时傅抱石先生在南京家中作画,画得意了,装上信封,寄到北京,送给知己的老友。没有特殊的因由,几乎是什么也不为,甚至也不写什么多余的话,寄去就是了。是一种问候?是一种惦记?是一种关切?是一种友情的延续?是一种自我陶醉?是一种急切的分享?我说不好,实在说不好。我只是感觉到,这里面什么都有,只是没有任何功利,无所求,无所需,也不要任何回报。朋友嘛。
  在老舍先生的画柜中,这样的画并不止此一件。
  还有一件,比这件更精,更绝,堪称是傅抱石先生的一件重要代表作。
  这一幅叫《铜荫图》。立幅,非常之长,四尺有余。画的是抗战中傅先生住了七载的重庆金刚坡旧居。巨铜之下一茅庐,窗内一小古装人在作画,实则抱石先生自画像。完全是一幅写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杰作。傅先生很喜爱它,带回南京,常常挂出来欣赏。1953年傅先生来京,闲聊中老舍先生谈到此画,深表爱慕。傅抱石先生闻后,大为感动。回到南京,他立刻将此珍藏艺术品托人带到北京,赠给老舍先生,还在绫子框上写了长跋,说明始末根由,竟是一篇美丽动人的散文,共计百余字。
  又是一次馈赠,又是一次毫无功利,又是一曲纯情的友谊之歌。
  如此珍贵的礼物出手得越是平常,越是随意,反过来,越显其传奇,传递的人间情谊有如水一样清淡透明,有如歌一样美妙动人。
  这两件事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在这两张美丽的杰作后面藏着的友情是了不起的典范。
  现如今,一切似乎都被金钱淹没了,恐怕再也不易找到这种不带金钱味儿的交往了。傅抱石先生和老舍先生的这种中国古代文人优雅行为的翻版,也许真成绝唱了。
  写出这些故事时,我仿佛听到世界远方的枪炮声、厮***声、爆炸声和报仇的咆哮声。
  于是,我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震惊的人间奇迹。
  所以,我一点也不以为它小。不,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大到或许会改变世界的命运。
  人类啊,本该如此生活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彼此帮助、而且不要求回报。 (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1月24日作者舒乙)
1、傅抱石先生给老舍先生寄画,为什么说“没有特殊的因由,几乎是什么也不为,甚至也不写什么多余的话,寄去就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画线句“完全是一幅写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杰作。”的含义,分两层对比概括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述两件事,为什么“深深打动了我”,令作者感动不已?接着,文章写到“现如今,一切似乎都被金钱淹没了,恐怕再也不易找到这种不带金钱味儿的交往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头写傅抱石先生送给老舍先生《洛神图》,竟在“文革”中遭人践踏。老舍的书房兼卧室“满屋尘土,凌乱不堪,惨不忍睹”,这从某一角度揭露了“四人帮”倒行逆施的罪恶。
B、傅抱石先生另一幅绘画杰作《铜荫图》,老舍先生谈起此画,深表爱幕,表示出想得到此画的愿望。傅抱石深知好友的心意,忍痛割爱,经过一番考虑,回南京后,终于将这一幅画托人带给了老舍。
C、傅抱石先生和老舍先生这种中国古代文人优雅行为的翻版,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德,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它与西方文化中出现的枪炮声、厮***声、爆炸声和和报仇声的咆哮声是相冲突的。
D、“现如今”,在金钱至上和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俗气,相互利用,尔虞我诈,甚至受金钱的诱惑、腐化堕落、朋友间失掉了真情和友谊,作者对此无比愤慨,予以鞭挞。
E、本文作者是老舍先生的儿子,他满怀深情歌颂了傅抱石和老舍之间如歌的友情,赞扬了中国文人从中华文化中所吸取精华所具备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彼此帮助,不求回报,无任何功利的品格。
答案
1、这看似“越是平常,越是随意”之举,反映了傅抱石与老舍之间的朋友之谊没有任何功利,无所求,无所需,不要任何回报的至情。(意对即可)
2、(1)第一层意思是高度评价了“铜荫图”的艺术价值(作品的写实和写意的结合);
  (2)第二层意思是把这么一幅自我欣赏,把玩不已的杰作送给友人,既存在于现实中有很少见于现实(就行为本身而言既现实又浪漫),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傅抱石和老舍无功利的纯情致极。(意对即可)
3、因为这两件事即两幅杰作的后面掩藏着的友情是了不起的典范,反衬出傅抱石和老舍的友谊的纯洁。(意对即可)
4、C E
核心考点
试题【  “文革”后期,我和家人冒着风险打开被封多年的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满屋尘土,凌乱不堪,惨不忍睹。地下有不少纸片,随手捡起一个旧信封,上面有鞋印,显然是被践踏】;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
  月光如如流水一般,_______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______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又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要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_______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______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上文中标有“____”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一组是[     ]
A.淡淡 静静 弯弯
B.薄薄 淡淡 弯弯
C.静静 薄薄 弯弯
D.静静 淡淡 弯弯
2.在上文最后一行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词讲究炼字。请分析划线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泻”“浮”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句子(“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写实,还是比喻?并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巴金的《雨》,完成下面题。
  ①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蔚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②路易居·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他想不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闭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l心情,他是南欧的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见到在巴黎的春天里少见的日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能够看见。
  ③我也像发布里那样地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④十几年来,不打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时常冒着微雨,在黄昏、在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的良心。”的巨人吐露一个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⑤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有时火种在我的腹内燃烧起来。我受不住熬煎。我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爆发。为了浇熄这心火,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⑥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我的脚认识路。走过一条街,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留心街上的人和物,但是我没有被车撞伤,也不曾跌倒在地上。我脸 上的眼睛看不见现实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下却又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⑦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⑧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了。
  ⑨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1941年7月20日)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由阳光想起发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中,作者说:“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说说作者爱雨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①至③段,写“热爱阳光”;第④至⑨写“酷爱阴雨”。两个部分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能够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脸上的眼睛看不见现实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雨”为题,其内容是以写“雨”为主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生活使儿童易患“自然缺失综合症”
  到安蒂奥基亚参观洞穴遗址的游客大部分有再来一次的***,但11岁的波哥大男孩埃内斯托似乎对这里的风光和动物并不感兴趣,他要求导游:“给我点儿事做吧,我好无聊。在‘动物世界’和‘探索’栏目上我能看到更有趣的动物。”就在当天晚上,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钻进帐篷,把两个孩子吓坏了。
  很多成人对于今天的孩子们如此远离大自然感到惊讶。甚至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一次远足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牛奶从哪里来,孩子们回答:从超市里。
  这就是美国儿童发育问题专家、记者理查德·洛夫所说的“自然缺失综合症”。这种病症虽然没有出现在心理学刊物上,但洛夫在《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童: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自然缺失综合症》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作者认为,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最后一代人。从那以后,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渐行渐远,如今只有一半的孩子还会参与户外活动。洛夫指出,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与周遭环境之间缺乏联系是造成儿童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建议将回归自然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因为探索会激发创造力,提高与他人共处的技能。
  认识到亲近自然的重要性之后,哥伦比亚生物学家们在1998年创建了教育和保护环境组织,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各院校的合作下,让4-19岁的孩子回归自然,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
  这一项目的负责人、生物学家塞尔希奥·利亚诺说,近10年来孩子们远离自然是城区发展带来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以前的孩子们喜欢到户外玩,因为在家里没什么意思,但现在留在家里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上网、听音乐、玩游戏。
  此外,电视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比直接接触更可信、更舒适的看世界的窗口,如今的孩子们能认出80种电器品牌,却叫不出5种树木的名称。
  此外,父母的教育让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大自然是陌生的、危险的,从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教师卡米洛·阿吉雷说,家长们常常这样说:“我女儿从来不玩土,她不喜欢,而且玩土还可能会生病。” 
  这种情况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出人意料的。阿吉雷说:“孩子们对一切都很敏感,他们没有抵抗力,因为他们从来不接触细菌或病原体,因此他们一出门就会生病。”
  利亚诺指出,教育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努力方向不是为儿童治病,而是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他指出,同大自然进行过接触的年轻人一般很少会虐待动物和植物;或者说,他们很难去伤害自己认识的对象。
  户外教育的目的还在于让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都去感受属于自然环境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户外教育行动的口号是:“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让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行动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阿吉雷说,之前还需要吸入法治疗的孩子,在看过蝴蝶破茧而出之后,甚至会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哮喘病。
1.下列不属于“自然缺失综合症”现象的一项是[     ]
A.波哥大男孩埃内斯托对自然风光和动物并不感兴趣,他觉得在“动物世界和“探索”栏目能看到更有趣的动物。
B.到安蒂奥基亚参观洞穴遗址的游客中大部分人有再来一次的***。
C.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学生说牛奶是从超市里来的。
D.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晚上钻进帐篷,两个孩子被吓坏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父母的错误教育使得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一些孩子的“自然缺失综合症”。 B.造成儿童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就是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联系。
C.只要让4-19岁的孩子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就可以完全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
D.城区发展带来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便是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大自然有过接触的人不会虐待动植物,不会伤害自己认识的对象。
B.户外教育的目的,既是为儿童治病,又是增进儿童对大自然的认同感,还要让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属于自然环境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C.因为探索会激发创造力,提高与他人共处的技能,所以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综合症”的唯一途径就是“回归自然”。
D.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1)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2)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3)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4)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5)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的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欢呼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 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的丧失了。
  (6)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
  (7)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利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8)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9)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10)一时一事的得失,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11)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 (有改动)
1.从全文来看,关于生命,作者有哪些思索?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第一段中对“秋虫”与“钟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思考生命时,多次运用到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1~3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对文中语句、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别的且不说罢”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使论说内容集中。
B.“不知后事如何”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C.“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中的“抛给”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很是得体,实际上暗含对方的轻蔑、侮辱。
D.“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语句,使用反语这种讽刺手法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3.文章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一手法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B.文章以驳论为主,所以在开头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C.拓展文意,使文章内容丰富,又产生波澜。
D.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出“拿来主义”。
题型:天津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