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森林之火的利与弊    ①1970年以前,对森林之火的态度,美国官方政策一直是灭火,但是生态学家们认为,这样做会使倒下的枯树积聚在林地上,造成更多的破坏。越来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森林之火的利与弊  
  ①1970年以前,对森林之火的态度,美国官方政策一直是灭火,但是生态学家们认为,这样做会使倒下的枯树积聚在林地上,造成更多的破坏。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证明,过度地抑制森林野火,这种不科学的森林防火措施,常常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消除森林火灾隐患,反而酿成了多次无法控制的森林大火,破坏了自然循环和生态平衡。
  ②森林火灾分为两种:一种叫树冠火,俗称森林大火。它通常是一棵大树的树底先被火苗点燃,一直烧到树尖,并且殃及邻树一齐猛烈燃烧而形成。这种大火可以摧毁被烧林中的一切。如遇大风干燥天气,火借风势,破坏性就更大了。另一种叫地面火,俗称森林小火或野火。这种火一般是由落地的树枝、树叶和其他干枯植物,因刮风、雷击或暴晒等自然原因引起。这些星星之火烧得快,灭得也快,如控制得当一般不会对树木产生损害。因此,对于森林之火不能一概而论。
  ③专家们指出:地面火是一种巨大的自然力。一般每隔2~25年,森林一定会自燃一次。这种燃烧不仅可以控制幼树生长的数量,还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使森林中的各种树木不会因为生长空间过于拥挤而难以成材。另外,不同的植物或树种对火有不同的需要。例如,某些松树的松果成熟后掉落在地上,它们只有在火中才能砰然打开,让里面的种子跳出来。如果没有火,那些种子就只好躺在里边睡觉。还有许多埋在地底的草种,只有经过地面火的洗礼,在春天丝丝细雨的滋润下,小草才会怯怯地发芽生长起来。而这些新生的植物又成了下一次野火的新燃料和一些动物的鲜嫩食物。再者,阔叶树的种子极易发芽,而且生长点常常暴露在外,如果长时间没有森林小火,阔叶树的生长就会越来越占优势,从而挤压针叶树,破坏了针叶树和阔叶树之间的树种平衡。同时,森林内的腐木和下层易燃灌丛堆积过多,也会为病虫害的繁殖和森林大火埋下隐患。一旦失火,常常是将整个林地变为一片焦土,寸草不生,且原有林地生态长期内难以恢复。
  ④相反,森林小火可以促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地发展。经过一场地面火之后,树木和杂草吸收了火灾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很快就能恢复生长,使森林回归平衡,并且能够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阻止非当地土生植物和树木病害的蔓延。森林小火给森林中的动植物带来了一片生机。野火之后,老弱树倒下了,阳光重新照亮了森林,特别是森林中低层也享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在地面火烧过的地方,森林里的熊、鹿和其他动物又有机会吃到鲜嫩的植物了。还有许多鸟,专门喜欢在火烧后的地上找熟东西吃。而且,野火过后形成的林地隔离带还能阻止更严重的火灾蔓延。
  ⑤因此,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严禁滥砍滥伐森林的今天,我们更应正确地对待森林之火。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小火来抑制森林大火,让小火在有限的空间和面积内活动,最终达到自然界的一种协调平衡状态。
  ⑥“洛斯阿拉莫斯火灾”原本是一场有节制的燃烧计划,当初森林管理人员只希望通过燃烧消除360公顷的灌木和其他易燃物,但由于这里森林过于稠密,最后导致火势无法控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森林生态学教授华莱士·科温顿说:“洛斯阿拉莫斯是一个注定要遭到劫难的城市。如果没有这种有计划的烧除,它可能早就被烧得像个烟蒂了。”
  ⑦目前,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摸索,林业专家提出了一些安全有效的燃烧措施。这要求在精确指定的湿度、温度和风力等条件下进行。最好选择春季或秋季,朝着下坡和逆风向方向进行。一般由人手持火把伸向地面,边走边点燃地上的树叶和其他易燃物,目的是使火保持在地面,并消耗更多的燃料。当然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燃料太湿不会燃烧;太干,火势就可能扩大并且失控。所以专家指出,在放火区和非放火区间还必须预先开出足够宽阔的防火带,以防火势的扩大。还有专家提出,用机械式的方法来清除林中低矮的树丛,这种办法当然最为安全,但花费太大,操作性较小。当然,对于森林野火或“有节制的燃烧”必须严加控制,并在科学前提下进行,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节选自《百科知识》
1、本文说“地面火是一种巨大的自然力”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段中引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火灾”,想要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看全文,再结合你自身的经验,谈谈科学的森林防火措施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控制树木生长,适应植物需求,平衡森林生态,防止火灾蔓延。(意对即可)
2、不要害怕有节制的燃烧,应谨慎对待有节制的燃烧。(意对即可)
3、防止树冠火的发生,不要过度抑制森林野火(有节制的燃烧),不在野外随意生火,不在森林中乱丢易燃物品,看到有火灾迹象立即报警等。
核心考点
试题【森林之火的利与弊    ①1970年以前,对森林之火的态度,美国官方政策一直是灭火,但是生态学家们认为,这样做会使倒下的枯树积聚在林地上,造成更多的破坏。越来越】;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级,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第三段写出了冷水河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冷水河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会为自己的“异乡人”的称谓感到羞惭,觉得它矫情而可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河流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为什么会选择流浪?为什么说人类的流浪是无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绿之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我开始向往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春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敌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象征着:浓郁的春夹,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时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作者用“临去秋波”比喻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
2、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回答)
3、“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作者见到“绿”,为什么从“惊喜”到“恬静”进而“陶醉”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离开海边,进人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突出后面的绿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象诗一致的。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予蓝色、红色和绿色以象征之意,使一般的色彩具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蕴。
E、文章最后几段是作者对“绿”的感悟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赞美和对青年们的热切期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站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节选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有删节)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
B.作者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奴隶宣言》讲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黑人生活的现状。
C.文章通过连用排比和大量的比喻将黑人不公正的的现实处境揭示在世人面前。
D.作者提醒自己的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应当用包容、忍耐和博爱来对抗仇恨。 2.下列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是面对自己的黑人同胞演讲,作者还担负着鼓舞士气,帮助他们树立信念和理想,团结他们共同前进的任务。
B.这篇演讲词有着极其感人的充沛的情感,作者从结束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严词,其间无不充满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
C.文中那华丽的词语、典雅的语言,为演讲增添了许多感人的魅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D.文章主张以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权利,正是这种“不以恶抗恶”的思想成为后来黑人民权运动取得胜利的关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凌仕江
  我在一座看不见云朵的城市停下来想西藏的云朵。抬起头来,满眼是灰。走了几步,头脑发昏。这座曾经云朵满天的城市不知何时垮塌了,望着它麻木的表情,我总想睡觉,整整一年,我总也睡不好觉。
  懒洋洋的时候,就想起了西藏的云朵。
  西藏的云朵,民间的睡眠,舒服的眼药水。
  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语我睡了十年好觉。
  现在,能睡好觉的地方哪里去找?拿我客居的这座城市来说吧,杜甫草堂,虽有空旷之趣,但人们何以徜徉诗意?三国武侯祠,历史的巷子里总有些年轻人在墙壁上进行指法训练,偶尔还能听见岁月的苍凉之音从没长胡子的唇边掠过,而一直被人们怀念的美丽锦江已成了今天的府南河。
  我一直不喜欢府南河这个名字,因为她的水面昼夜飘着“白色恐怖”,有人干脆管她叫“腐烂河”。这心痛的呼唤和呐喊,府南河——你知道一个即将闭上双眼的老人睁大眼睛的痛苦和思念吗?实际上,现在的府南河比起过去的锦江是庄严了不少。但她碧绿的草地能让热爱想像的我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吗?我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天上的云朵在水里飘,就像在西藏一样,看见云朵就喊出了声音,因为云的衣裳扯住了水的后腿,流水是没有声音的。
  我的一位在城市里浪荡的兄弟是有过府南河边安睡经历的。那天,他空荡荡的肚子没进一粒米,更没跑到报社要的热腾腾的新闻,踩着破车在人群中晃了几圈就倒在青草疯长的府南河边闭上了眼睛,醒来已是头顶明月。回到贫民窟,房东的女儿顺手给了他两个月饼,他才知是中秋月夜。心无月,回过神,突然间,母亲从故乡漫游到城市的声音钻进了他的耳朵,他泪如雨下。尽管如此,我仍认为这个兄弟是幸运的,因为他躺在草地上,月光伴着他入睡,月光吻着他疲惫的心灵,久久不忍离去。这是何等可遇不可求的月夜情愫啊。
  如果说,月光最懂浪子的心,我则更相信城里的月光可以与人成为好朋友。
  可现在,可现在为什么许多城市的夜空不仅月光难觅,就是白天里的云朵也不肯出来了。
  现在我多想摘一朵西藏的云,放在窗前抵制喧嚷的尘埃。让她像一个窗帘,抚摸黑夜里滋生的丑陋藤条。我在西藏的时间很短,只有十年,可惜大部分时光都用来想西藏之外的事情了。在西藏的十年,我并没有好好构思那么多的云朵——只有一次在车里听着田震的《怕黑的女人》与那么多的云朵擦肩而过。那是在与邻国印度仅一线之隔的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的错那——一个很小的地方。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想得偏多的就是我此时踏步的城市。在错那的云朵之间穿行,我想像所有的城市都该是亮晶晶的,包括它每天所发生的故事。那时,总感觉云朵每时每刻都在眼前飘,她是属于我的。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冬季的错那,冷若冰霜。稀少的牦牛像爬山虎那样保持一致的姿态望天,偶尔低头看看光秃秃的错那,但这是一天中少有的事情。牦牛望天已习惯成自然,那是一种活着的姿态,同稀少的错那人一样。在错那,人要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很多时候是天说了算。
  玻璃般的蓝天,云朵好似神山上盛开的雪莲,当太阳落泪的时候,大块大块的玻璃都被那贞洁的云朵揉碎了心,一丝一缕地飘飘然落到湖光里。
  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蹚过冰河想去发现一种牛粪精神,可我发现的只有云朵。
  平生最爱西藏的蓝天,可走出那片天之后,我才发现城里的蓝,都是假的。
  只有点缀在西藏最西边的那些云朵真诚得让我在梦里放歌——
  如果特提斯海枯了,还有一朵云,那就是我飞过西藏上空所留下的一滴泪!
  到那时,我一定能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为我纵情歌唱——
  好一朵西藏的云朵,好一声唱不够的呀拉索!(有改动)
1.根据文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语我睡了十年好觉”中的“一个质感的词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中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篇从一座“满眼是灰”的城市写起,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写西藏的云朵,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作了非常充实的铺垫,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用作铺垫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
1、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
B、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
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
2、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城市蔓延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乡村。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效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
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题型:0114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