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
  ②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
  ③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意对即可)
2.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②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意对即可)
3.“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述:
  ①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得不到开发利用。
  ②不自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受眼前利益的局限。
  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核心考点
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我寻求挫败
张晓风
  ①我一直在寻求挫败,寻求被征服被震慑被并吞的喜悦。
  ②有人出发去“征山”,我却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复归于零的一次冒险。
  ③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一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的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见面,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中竟把那块玉胡乱砸在地上,那种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动人的,是真爱情最醇美的倾注。
  ⑤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陈师曾一遇见黄山谷,就烧掉自己的书稿,虚心去向黄山谷学习。一个人能碰见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并能一把火烧尽自己的旧作,应该算是一种极幸福的际遇。
  ⑥《新约》中的先知约翰,一见耶稣,便屈身降志。他对人们说:“我仅仅以水为你们施洗礼,他却以灵为你们施洗礼,我之于他,只能算是一声开道的吆喝声。”《红拂传》里的虬髯客一见李靖,便知天下大势已定,于是飘然远隐。那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么想见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孙中山也有如此风仪,使四方豪杰甘于俯首受命。生的悲剧原不在头断血流,而在于没有大英雄可以为之赴命,没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⑦我一直在寻求挫败,人生天地间,还有什么比失败更快乐的事?站在千丘万壑的大峡谷前,感到自己渺小得像蝼蚁一样,还有什么时候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卑微下来,享受大化的赫赫天威?曾记得一个夏夜,卧在海滩上,看到满天繁星如雨阵如箭簇,一时几乎惊得昏了过去,感到一种投身在伟大之下的绝望,知道人类永远不能去逼近那百万光年之外的光体。不过,这份绝望使我一想起来就觉兴奋昂扬。试想,宇宙如果像一个窝囊废一样被我们征服了,日子会多么无趣啊!读圣贤书,其理亦然。读一些好书,仿佛看见洞照古今长夜的明灯,听见声彻人世的巨钟,心中自会涌出一份不期然的惊喜,知道我虽愚鲁,天下人间能人正多,这一番心悦诚服,使我几乎要大声宣告说:“多么好,人间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我连死的时候都可以安心了!因为有这样优秀的人,有这样美丽的思想!”此外,在印度见到特瑞沙,在非洲见到史怀哲,或是在美术馆看“八大山人”、石涛,在博物院看周鼎宋瓷,都会兴起一份“我永世不能追慕到这种境界”的激动。这种激动,这种虔诚的服输,是多么难忘的大喜悦啊!
  ⑧如果问我此生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那便是不断遇到更令我心折的人,不断探得更勾魂摄魄的美景,好让我能更彻底地败溃,从心底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渺小。(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矛盾篇二》)
1.文章开头举了独孤求败和贾宝玉两个例子,作者意在各自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这份绝望使我一想起来就觉兴奋昂扬。”“这份绝望”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兴奋昂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张晓风用自己的感受和古今中外多个故事片断,引导着我们思考自然人世、身心内外,似乎有悖于常理,却道出了人生真理。
B.寻求挫败,寻求被征服,这个征服者在张晓风看来是个可实可虚的概念。作者将虚实事物熔于一炉,笔法开阔。
C.第⑥段列举耶稣、李靖、孙中山三位英雄的事例,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格,强调没有大英雄可以为之赴命才是生的悲剧。
D.文章的前半部分较为显露地点出几种哲思,后半部分潜在着几种思考。
E.比张晓风早十几年的著名诗人余光中说:“张晓风的散文有一种勃然不磨的英伟之气。”《我寻求挫败》一文印证了这一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父亲的家谱
文/陈鸣  
  ⑴陈星伍今年54岁了,他是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的一名医生。每天早上7点多,他从狭促的职工宿舍楼醒过来,第一件事是找打火机和接开水。对他来说,早餐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不能没有烟和铁观音。
  ⑵他的老婆名叫陈桂花,她总说他是土医生,比镇上的××和×××都不懂得养生。这话大概说了有30年,如果邻居细心一点,差不多能以这对夫妻的对话每天校准时钟。
  ⑶陈星伍大概也是30年前进了这家医院,从一头秀发干到现在头皮发亮。在这个小镇上,医生受人尊敬,走在马路上不论老少大家都喊他“五叔”。刚掉头发那几年,每天都会有人赞他:“五叔越来越聪明了”。“五叔”大部分时候是一边伸手摸摸头发,一边闪亮地笑起来。
  ⑷陈星伍还有一个令他自豪的身份,他是一名致公党员。这个政党的党员大部分是归侨、侨眷和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不过海外关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给陈星伍带来的其实是诸多的烦恼。
  ⑸这得从陈星伍的童年说起。
  ⑹陈星伍的爸爸叫陈启煜,解放前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军官,后来这支部队被蒋介石解散,他因为“包庇共匪”流落到福建漳平。这个罪名并不冤枉,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开秘密会议都是在陈启煜老家的宅子里。可是到了解放后,这段前朝历史和陈家绵乱复杂的海外关系就再也扯不清楚了。
  ⑺“文革”的时候,陈星伍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他每回考试都考第一名,不过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才能勉强地挤进高中听课,每天顶着无数骂“地主龟儿子”的唾沫星子。我猜想,少年陈星伍说起“我爸是陈启煜”的时候,应该多少怀着某种复杂的羞愧。
  ⑻后来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退学,不再忍受耻辱,因为学校操场上开起了批斗会,他看到台上站着他的父亲和虔诚的基督徒母亲。
  ⑼退学之后的陈星伍每天都在山上挖草药,他总背一口锅,一路咣咣当当地找吃的。许多年以后,他经常站在自家阳台上指给他儿子看,“那个山爹以前爬过”。现在那些山上早没人影了,拿着望远镜瞅也只能瞄见几棵树,大概只有雨点会到达那里了。
  ⑽困顿的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某一个时刻开始改变。有一天,陈星伍在他爸爸的书桌底下看到用毛笔恭恭敬敬写的四个字“恩公小平”,这张小纸条一直到陈启煜去世都贴在书房里。也是从那几年开始,陈星伍的运气稍微好了一点。因为他爸爸年岁已高,他获得了“补缺”的机会,最终陈星伍选择了当一名医生。
  ⑾1985年,因为我的到来,陈启煜有了孙子,陈星伍有了儿子。陈星伍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像他埋头过苦日子,而是像他背着走过无数山峰的那口帅锅那样,咣咣当当地发出些自己的声响来,于是就在名字里安了个“鸣”字。虽然这个名字后来面临着很多重名的问题,但我还是比较庆幸自己没有被取名为“陈咣咣”或者“陈当当”。
  ⑿陈星伍的生活依旧辛苦。为了赚钱给儿子买三鹿奶粉,他兼职做起了生意,一开始是弄了台机器榨花生油,后来改行卖液化气炉具。在选择行业的精明程度上,小镇上确实无人能及,他很快赚了不少钱。
  ⒀不过麻烦事情很快又来了,那时候我在读小学,有一天回家看见好几个镇上的年轻人坐在我家里泡茶,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来讨要保护费的。
  ⒁壮年时候的陈星伍性格极为硬朗,《让子弹飞》里头姜文问,我能不能站着把这钱赚了,陈星伍那时候的想法大略相同,可惜他毕竟没法像姜文那样,印子和枪轮流掏出来在桌上拍得叭叭响。派出所的叔叔们也纷纷表示:这种事情我们不便插手。想站着赚钱难度当然不小,至于为啥不便插手那就更费琢磨了。
  ⒂后来几个流氓又吓唬陈星伍和他老婆陈桂花,不给点儿钱,我们骑摩托车把你儿子撞了。那是我小时候第一次觉得,爸爸是谁真的很重要。
  ⒃陈星伍像1990年代每一个在下海浪潮里游过一番泳的人一样,有所收获,但很快被各种开着游艇和军舰的人甩在了后头。“保护费”事件以后,陈星伍经常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到小镇最高的峰上去看远山和落日,他说:“要聪明,也要坚忍。”那么多事情发生之后,陈星伍很少抱怨,前几天,当他知道儿子要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的时候,他发了条短信过来:“要感谢时代,要感谢国家。”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屏幕的那边微笑和头皮一同闪亮。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的陈星伍,和他父亲生命的起落,每一刻都和这个国度连在了一起。
  ⒄陈启煜在88岁的年龄上安然去世。葬礼上,我第一次看到硬汉陈星伍号啕大哭,他在我面前为了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痛哭,在葬礼上代表所有儿女发言,他说:“我爸是陈启煜。”我想,那一刻陈星伍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恩和自豪。
  ⒅关于陈星伍,我们可以讲他的很多故事——他是医生,一个致公党员,是陈启煜的儿子,但最重要的是,他是我爸。作为一个没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他难得能被书写并刊登在一份“严肃”的报纸上。但他完全配得上这样的荣誉,恰如这个国度里所有平凡而辛劳的父亲一样。如果要给自己的父亲颁一个奖,我希望自己就是属于他的那枚勋章。(节选自《南方周末》2011年2月3日第1407期。)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记述的虽然是一个平凡百姓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经历和国家的发展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读者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历史的缩影。
B.文章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父亲的经历,直到文章结尾才说明陈星伍是“我”的父亲,巧妙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作者两次强调父亲陈星伍的话“我爸是陈启煜”,父亲小时候假装为自己的家庭感到羞愧和后来葬礼上真诚的自豪,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文以叙述为主,语言平易自然,风趣幽默,既使文章充满趣味,更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情意。
E.主人公陈星伍的经历虽然坎坷,但他常常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儿子的教导“要聪明,也要坚忍。”
(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父亲陈星伍的人生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为“父亲的家谱”,“家谱”一般指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而“家谱”在本文中有哪些特殊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后说父亲“作为一个没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他难得能被书写并刊登在一份‘严肃’的报纸上。”但又说“他完全配得上这样的荣誉”。请你从“新闻价值”、“严肃”、“荣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问题。英 雄
立 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那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枚“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一位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时的心情,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他举起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来,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连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能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曾经真的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砰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身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 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的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用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着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素描文
宗白华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屈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近代素描亦已成为独立的艺术。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虽然他更渊源于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公元550-557年)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凸凹,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城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抽象笔墨追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于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出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1.下列对“肉搏”一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是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的搏击,以表示其悲剧与光荣的胜利。
B.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的接触,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C.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直接面对、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D.是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搏击时,物我各自显示的真形和个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素描,没有纷华灿烂的彩色,直接用抽象的线纹描画事物的轮廓、动态和表达其灵魂,并融进了画家的个性。
B.中国的素描曾经创造辉煌,光耀百世。由于中国的素描发展后劲不足,宋元以后就走向了衰落,再没有新的创造。
C.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中国线描的渊源是中国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
D.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这句话是对素描特征的形象概括。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洋画的素描,不仅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超过完成的油画,而且是油画的基础工作。
B.晋朝的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的吴道子被称为“吴带当风”,其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C.北齐时的曹仲达号称“曹衣带水”,其以西域作风入画,宋元的花鸟画表现物体的轮廓,则是这种风格的发展。
D.虽然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渊源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二者都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到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