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30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教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不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教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的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通过能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B.苏步青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的杨老师的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步青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求学”和“治学”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苏步青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A
(2)①爱国敬业,执著信念。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
   ②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如每次上课都要重新备课,吸纳国际新成果等。
   ③勤奋刻苦,不畏艰难。求学时期,曾经在4年里演算了上万道习题,④文理兼治,兴趣广泛。作为数学家,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材料典型,且真实可信;②具有文学性;③通过细节表现人物。④评传结合。(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4)求学上,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中也要踏踏实实,要锐意进取。
   治学上,要态度严谨,具有创新精神,要有一定的方法,提携后进。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开拓。(大意表述清楚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问题。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本文结尾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对“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这一句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舞蹈的建筑
  建筑与绘画、雕塑、文学是相通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建筑能与舞蹈相通吗?人们拿音乐比喻建筑时,加了一个“凝固”的限制词,如果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可不可以呢?
  在中西方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来,似乎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古代人们的思路不像如今这么多元狂放,更因为建筑设计手段与施工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先进,所以难以“舞动”;现在更有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建筑设计师们好比巧妇拥有庞大的米粮库,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炊事中大显身手,因此,舞蹈性思考进入了某些建筑师的大脑,一些“舞蹈的建筑”也便应运而生。
  最先把舞蹈建筑揉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把天棚设计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风衣,呈舞动的姿态,生动活泼,奇诡醒目,此种设计后来渐成范式,只是新的设计不断花样翻新,韩国为世界杯足球赛新建的比赛场,就是最新的一个变体。这种揉进舞蹈元素的设计方式也在世界各地的机场设计中流行开来,美国中部丹佛空港的天棚就恍如一大匹在风中呈曲波状舞蹈的银缎。如果不仅仅是揉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是可能的吗?回答是肯定的。美国建筑师O·盖里就为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做出了这样的设计。他所设计的这座博物馆几乎完全由“扭动的肢体”构成,没有一个立面是规整的,所有的使用空间,充满了舞蹈的曲面和曲线。建成后的博物馆,通体仿佛是几个穿着紧身衣的舞蹈家在忘情的舞动中绞缠在一起。
  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舞蹈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存在。这一流派的设计,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机缘凑迫。但特别看重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内涵的中国建筑师,尤其是年轻一代,有的一直在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舞蹈性思维”。中国传统艺术里,跟舞蹈最相通的是书法里的狂草,舞剑器与挥毫墨绝对是异曲同工。舞蹈是动的绘画和活的雕塑,具有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美和画面的构图美。而书法像舞蹈一样,千姿百态、飞舞跳跃;像建筑一样,具有丰富的形体和造型。中国建筑师在借鉴舞蹈时也借鉴书法,这构成一种创新优势。这种创新的设计思维,是应该被大力肯定的。(取材于刘心武《舞蹈的建筑》)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非“凝固的舞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B.“舞蹈的建筑”大量产生是因为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
C.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天棚的设计后来渐成建筑设计的范式。
D.当今世界有揉进舞蹈元素的建筑,尚无完全“舞蹈化”的建筑。
2.根据文意,分条概括“舞蹈的建筑”与“中国书法”的相通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问题。醉太行
  ①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太行山有雄无秀,虽然有直立的万丈悬崖,但一个个山头犹如和尚的秃头,秃山、秃岭形成了大山之魂。因为全国自然生态文学会议要在太行山大峡谷中的石板岩乡召开,使我有机缘钻进它的躯体之内,去扫描它的生存形态。汽车刚开进大山之腹,我就发现了自己认知上的谬误,十月的太行山,不仅不是秃头和尚,简直像是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
  ②汽车沿着陡峭的S形山路,盘旋地向上攀登,每每拐过一个弯道,绿色便变换一个层次,由山下的浓绿,变成苍劲之绿;再由苍劲之绿,呈现出秋天的橙黄;又在橙黄之中,绽露出一片片艳红——那是红枫在向人间展示苦夏已经远去,秋意已染上太行的额头和眉梢。
  ③从河南一侧看太行,它不仅有万峰争雄的阳刚之魂魄,还充满了阴柔之秀灵。依山而行的百里大峡谷中,不仅林木丛生,还浪花飞溅地流淌着一条名叫露水河的溪流,这条河在林虑山下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有几只白色飞艇在湖泊中戏水,一下就把我们这些远方来者惊呆了。
  ④车子开到下榻的石板岩山村了,这里的石墙石屋石碾石磨,浑然一幅古老的风情画。下车之后,我就发现了又一个奇迹,有几个年轻人正坐在露水河畔写生。晚上散步时,才知道他们先于我们到这儿朝圣的,不是几个人,而是几百人之多。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太行山以其独有的雄险奇秀和北国山乡的憨厚纯朴,把这些未来的艺术家揽于心怀,太行山成了美术学子们的写生基地。
  ⑤太行山色泽是婀娜多姿的。早上起来,听到有人高喊:太行山峰戴上银冠了!凭窗而望,发现那银冠不是什么帽子,而是压在山尖上的一轮明月。山峰直立陡峭得如阿拉伯数字中的“1”,加上那轮洁白的圆月,真像是一个古代武士头顶的银冠。记得有一篇童话,说月中的嫦娥难耐寒宫寂寞,曾飞下寒宫与充满阳刚气势的古代壮士幽会——那陡峭直立的山,就是当年那个武士的化身,不然那月亮怎么会久久盘旋于它的头上呢?当然,这只是我的浪漫臆想,而真实又离奇的童话,却在太行山一个名叫桃花谷景区轮回:那里崖谷中的桃花,与天下桃花的开花季节不同;它不开在温暖的春时,而是开在寒冬季节,与洁白的冰雪争奇斗艳。最初,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看见冰雪与桃花共存的画册,我们这些来自东西南北中的作家,才被太行山独有的风韵折服。 
  ⑥太行大峡谷长过百里,当我们闯进它的腹地时,常常为其独有的神秘而情动。走着走着,不知从哪儿飞来凉丝丝的水雾,抬头看去,那是悬崖之顶垂落下来的瀑布;只因为那山崖太高太高了,待这条银线飘到大山谷底时,已然被分解成小小的水珠了。尽管这儿的山势陡峭而巍高,但仍不乏特意来太行探秘的勇者,他们沿着镶嵌在悬崖陡壁上的铁板栈道,向太行之顶攀登。远远望去,那些攀登者的身影衣着不尽相同,如同一只只色彩相异的壁虎在向太行绝顶进发!这个崖谷叫王相岩,之所以留下这个与雄险山崖决然对立的儒雅的名字,缘起于远古的历史积淀:三千多年之前,商朝迁都至河南安阳之后,这里曾出了个贫贱山民傅说当了朝廷重臣之典故。据《商史》记载,国王武丁是个明君,在没有继位之前,曾到太行山体察民情,在这座山崖之巅,他碰上了傅说,并为他的博学多才而动容。但是在商朝,山民是王权的奴隶,是不能登堂为官的,武丁当了国王之后,为了让山民傅说进朝辅佐朝政,不惜以夜梦远祖遗训为尚方宝剑,巧妙地把傅说召进了国王的宝殿,当了他的一号重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则“天方夜谭”。
  ⑦归来后,为了驱散一天行程的疲惫,特意多喝了几杯太行山“红旗渠”牌白酒。酒后,我的身心已与婀娜多姿的北国太行山同醉!(取材于从维熙同名散文)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婀娜多姿的北国太行山美景改变了作者过去对此山的认识。
B.太行山不仅有其雄奇险峻的特点,还有阴柔秀美诱人的风姿。
C.文中写桃花的粉色与冰雪的银白意在映衬作者的高雅情怀。
D.作者认为太行山神秘,是因为它有不知从何飞来的清凉水雾。
E.文章结尾点题,一“醉”双关,将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①段说十月的太行山,“简直像是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说,从河南一侧看太行,“一下就把我们这些远方来者惊呆了”,简要说明“惊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分析第⑥段讲述《商史》中关于傅说典故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我的身心已与婀娜多姿的北国太行山同醉”一句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九公
凡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地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子乎者也”十分烦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岁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柱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地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 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杖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育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一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在某地区,数百万亩的树木受吉普赛蛾幼虫大规模侵扰而掉叶,这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在研究这些虫害突发现象时,科学家发现受影响的树木将有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苯酚,释放到叶子中,这些物质抑制蛾幼虫的生长,并减少雌蛾产卵的数量。同时,苯酚还使蛾卵变小,从而抑制了来年蛾幼虫的生长,因为卵的数量与蛾的个头大小直接相关,而蛾的个头又取决于它在幼虫时期获取营养的程度。因此,树木的防御机制会对吉普赛蛾的生殖力产生影响。
  此外,吉普赛蛾也易于受到核酸多角体病毒即所谓萎蔫病毒的攻击,这种病毒在蛾幼虫突发的年份是蛾幼虫的重要杀手。蛾幼虫吞食了带有病毒(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质小球体中)的叶子,便患上萎蔫病,而被摄入的蛋白质小球便溶化,释放出数以千计的病毒或病毒体,经过大约两周时间,繁殖至足够的数量,填满蛾幼虫的整个体腔。蛾幼虫死去时,病毒体被释放出来,并被包裹在一个从蛾幼虫的组织中合成的新蛋白质小球体中,等待被其他蛾幼虫吞食。
  苯酚经常通过与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因此,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同时摄入病毒和树叶对蛾幼虫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含有大量苯盼的橡树叶,其病毒对蛾幼虫的杀伤力远远小于苯酚含量较低的白杨树叶。一般而言,树叶中苯酚含量越高,病毒就越缺乏致命的杀伤力。因此,虽然苯酚可抑制蛾幼虫生长,但正是这些苯酚也能使萎蔫病毒丧失能力,从而帮助蛾幼虫存活。橡树叶含有大量苯酚,能为蛾幼虫提供一个安全庇护所,不受萎蔫病的影响。然而,在以白杨为主的树丛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吉普赛蛾突发态势很快地被病毒流行病所抑制。
  深入研究表明,蛾幼虫对萎蔫病毒产生免疫,这与它们赖以生存的树木的愈发严重的掉叶现象相关。树木自身的防御反而提高了蛾幼虫受萎蔫病毒感染的阈值(临界值), 致使蛾幼虫种群日趋密集,但与此同时却不会变得更加易受病毒感染。由于这些原因,摄入苯酚给蛾幼虫带来的益处似乎超过了它们付出的代价。
1.下列对苯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苯酚可使吉普赛蛾的生殖能力变弱,蛾卵变小,蛾幼虫的数量减少。
B.苯酚能抑制吉普赛蛾幼虫生长,而对吉普赛蛾的天敌萎蔫病毒杀伤力更大。
C.树木受到蛾幼虫侵扰时会释放出苯酚,苯酚能够改变蛾幼虫蛋白质活性。
D.蛾虫病大量爆发的情况下,带有萎蔫病毒的树木释放过重的苯酚不如少量的好。
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产卵的雌蛾更容易感染萎蔫病,这使它们生产出的虫卵变小。
B.苯酚作用于蛾幼虫,使其对萎蔫病毒的免疫力增强,成活率提高。
C.树叶中苯酚浓度越高,越能够成功地保护树木免受吉普赛蛾虫病的侵扰。
D.被包裹在蛋白质小球体中的萎蔫病毒进入蛾幼虫体内之后能够大量繁殖。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蛾幼虫体内的萎蔫病毒的生存和繁殖依靠它所寄生的蛾幼虫中的蛋白质。
B.在自杨树丛初发吉普赛蛾虫病时,萎蔫病毒的抑制作用超过苯酚的抑制作用。
C.萎蔫病毒虽然对吉普赛蛾有致命杀伤力,但它们也无法影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
D.蛾幼虫吞食带有萎蔫病毒的叶子后,有可能种群日趋密集,且免疫力不会减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