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重庆市高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1.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在这样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意对即可)
2.(1)铺垫作用 (2)对照作用
3.(1)趋同化 (2)①生活空间的一致。②生活方式的相似。③思想感情的相近。(意对即可)
4.(1)不可以。
  (2)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
    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
    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意对即可)
5.(1)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
  (2)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①辨证的态度 ②时代的眼光 ③深刻的反思。(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新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篷,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城。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变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过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最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劫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相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三段中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清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聚力。
C.“失根的幸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的比喻,生动形象在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目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地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他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他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他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目光有光压。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了光有压力。同样,目光也有压力。一个人若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倘若再是个名人,又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目光有颜色。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方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实际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自己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但是所有人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准确性。因为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且要的就是这种大家都具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目光,缺了哪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有意排斥某种颜色的光,其结果也必然会使自己偏离了自然光的品位。
  ⑥目光有衍射。若从极小的狭缝中看人,你只会看到伴有竖直条纹的失真人像,物理学家把这称为“衍射现象”,老百姓则说得更加率直利落:“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⑦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目光,它太超前了,以至于超出了同时代人目光的可见范围,如同紫外光与红外线一样不为常人所见。这种独具慧眼的目光往往为当代人的不相容,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悲惨地熄灭了,但历史和科学史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对后代人是宝贵的,是值得骄傲的超常智慧极品。
1.第③段中的“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所说明的道理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     )
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
B.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
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
D.目光应散落在多种兴趣及亲爱者身上答:
3.根据文意,概述第④段“目光有光压”的内容要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①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及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1.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3.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观察脊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此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各具略为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蓝蝶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的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翅膀相比。
1.通观全文,准确说明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一项是(     )
A.反射70%以上的蓝光,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B.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
C.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于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极高。
D.反射光耀眼生辉,对半公里以外的雄蝶有示警作用。
2.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
B.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视角而变化。
C.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
D.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3.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还有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
B.翅膀上羽状物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的课题。
C.新型的变幻的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
D.对蓝蝶翅膀反光原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4.根据文章,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亚马孙丛林中蓝蝶的翅膀,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题型:北京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的。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与那贫乏的回忆里。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另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里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击着往平坦的地方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六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时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会发现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侯那极小的最后一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它自己的价值。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的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故此我要强调陨星的存在不是短暂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的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活着犹如没有活着。(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1.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的一切的。
D.匆忙走路的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比近相同。
题型:江西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