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大白:安安静静做大事  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大白:安安静静做大事
  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母逃难途中降生,地点是一座石灰窑。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接受男女平等的新观念,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在黄河岸边的郑州市,一座占地2106亩、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有26000多名学子分别在52个专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这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这座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国家从未有过投资。而拥有这一切的院长胡大白,20多年前还是病榻上的废人。
  1981年,风华正茂的胡大白是母校郑州大学的一名优秀讲师。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从胸闷气短中醒来的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是煤气中毒了。她挣扎着要去打开房门时,却碰翻了火炉……滚烫的一大壶开水,使她成了一个重度烫伤面积达30%的病人。“我在病床上躺了3年,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用来读书和思考。”胡大白如今的回忆竟然带着几分眷恋。她说,“一番灵魂的挣扎之后,我想通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找到一件适合我,又是社会需要的事情做,我就会获得成功。办教育是我的强项,动乱十年的国家需要人才,我的口、脑都没有问题,我能行!”
  她立即把目光投向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进不了大学校园的人。本可以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清闲日子的胡大白,踏上了一条健康人都难以坚持下来的曲折艰难之路——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花30元钱印制听课证、买纸笔、刷广告,她起家了。接着是到处说好话联系听课地点、访问优秀教师、协调各个主管单位,顶住各种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流言蜚语……
  “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唯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如此之强烈,应该说是历史推着我往前走,不能停下。”
  学校很快发展成全日制脱产学校,在校人数和师资力量迅猛增长。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黄河科技学院面向全省统一招生,成为我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在校生以100%的速度连年增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胡大白设立了河南省高校唯一的一个人才市场,增设了市场上需要的一些新兴学科和实用性课程,培养了复合型开放型人才。连续多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前就被抢聘一空。
  靠教育发展教育,是胡大白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高校发展有效之路。黄河科技学院先后创办了科学研究所等8个校办产业。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如今,胡大白亲手创办的大学,已经在中原大地站稳了脚跟,被教育部树为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她本人也成为“中国十大女杰”、“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胡大白的同事们说,身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一年四季总是那几套毫不起眼的服装,如果不是她的气质言行,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我爱节省,也不太讲究穿着。”听我夸她身上的开衫好看,胡大白柔柔地笑着说,“这是两件套,我花了200元在街上买的。”
  她的笑容,把衣服衬托得很美;她的笑容,让我无法看到沧桑岁月留下的任何痕迹。
  “您平常总是这样安静吗?”
  “我喜欢的状态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说,“我的静是休息,也是思考。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看着她桌上厚厚的一叠议案、建议,我想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难得的是,在当选人大代表的18个年头里,她总是如此。
  宁静,却成就惊人的事业;简洁,却又多彩——这就是胡大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注定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
B.胡大白从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到成为拥有8亿元同定资产的学院院长,曾经历许多艰难坎坷。
C.作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仅从外表,准都会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而她的气质言行却让她与普通的城市妇女显得不同。
D.本文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胡大白的经历,并对其性格作了简要的概括。
E.文章说“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唯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表现胡大白在教育上遇到的巨大困难令她措手不及。
(2)“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开篇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简析胡大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有人说,机遇决定命运。你认为胡大白的成功是由性格决定的,还是由机遇决定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E
(2)结构上:引起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①在交代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之外,还明确她兼有其他社会角色;②她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的创立者;③她历经磨难,却终成伟业;④虽然富有,她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简朴。(答对两点即可)
(3)①胡大白是一个坚韧的人,煤气中毒并被大面积烫伤,在病床上躺了三年后,并没有满足于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又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并且克服了各种困难。②胡大白是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在病床上思考自己奋斗的方向,在创业过程中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之路,并且付之行动。③胡大白是一个聪慧之人,在母校郑州大学做讲师时,表现优秀。④胡大白是一个质朴恬静的人,身为上亿资产的拥有者,依然穿戴毫不起眼,以淡然的心境思考人生。(意对即可)
(4)胡大白的成功有性格的原因,也有机遇的因素。胡大白的成功有其性格的内在因素,她性格坚韧,在自己身遭不幸的时候,没有选择安逸地度过一生,而是又提出新的挑战,在曲折艰难的创业之路上毫不退缩,最终取得成功。同时机遇又是她成功的外在因素,她有办学校的能力,又赶上改革开放,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十分强烈,这样的时代也成就了办教育的胡大白。(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大白:安安静静做大事  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智斗(选段)
  (胡传奎、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奎: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了,恭喜呀!
  胡传奎: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奎:买卖兴隆,混得还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奎: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奎: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参谋长好,您坐!
  胡传奎: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呦,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老这么干坐着,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悉,是什么人哪?
  胡传奎: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人、七八条抢。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奎:(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呦,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的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奎:人家夫妻“八一·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不简单哪!
  胡传奎: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哪!
  胡传奎: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根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奎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的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奎:(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奎: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奎:(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往常,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成祥。
  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颗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奎: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治疗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奎时是其司令。
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一部分中的对白与唱词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赏析下面场次的语言特色。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洗染人生
王和声
  三十年代的岳州,城池不大,却因地处水陆通衢之地,上长沙下汉口,商贾百业很是繁荣,唯有洗染这个行业由王氏家族独揽其艺。
  王氏家族先是在城陵矶发展,二十年代后曾经有过一段家道中落。到了王公康成手里,从当店员、挑货郎担做起,惨淡经营十余年,家业又渐渐兴旺起来。至日本投降岳州光复,王氏“丽成洗染店”在最繁华的南正街开得很有了些规模。
  开洗染店既要技术又要劳力。什么料子用酸性染料,什么料子用碱性染料,很有讲究。染好的物件要一担担挑到洞庭湖边去漂洗,马虎不得。几口海大的煮锅,几只海大的染缸,老板、老板娘,崽崽女女,再加上帮工学徒,都在煮锅边上薰,染缸里搅。洗制服洗旗袍洗礼帽,染绸缎染呢绒染布疋,双双手伸出来都是颜料色,碱水一浸,粗皮粗肉。旧衣旧帽进了染坊,不几天,新衣新帽就挂在了衣架上,也是一种美化生活的行当。
  那时节,能够有像样的衣帽拿到洗染店来洗来染的,也不是什么平常人家。虽说王老板大字不识几箩,在岳州商界说起王康爹,也算得个人物。
  却说有位李先生,游手好闲没个什么正当职业,人称“甩手爷”。此人识得些文墨,又长有三寸不烂之舌,谁家有个笔墨诉讼,了难官司,找到他的头上,这甩手爷就神气起来了。因此,在小小的岳州城里,这李先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刚刚光复的那一年,甩手爷不知从哪儿弄了一套黄狗皮校官服穿在身上,斜皮带一抹,从南门逛到北门,很是风光。
  这天,甩手爷逛到了王老板的丽成洗染店,王老板当然是看座沏茶张烟,唯恐招待不周。
  甩手爷往太师椅上一靠,正正经经地说:“王老板,我这里有几十疋白官机布,只要到你的染缸里渌一下,染成军黄色,就是对倍的利润,我与你二一添作五,如何?”
  “有军差公文么?”
  “有公文还找你王老板!”
  “做不得,做不得。莫害我。”
  这甩手爷“嚯”地从裤裆里掏出一把“六子连”,往柜台上一扳:“清白点,这是有来头的,不染就请你吃"花生米"。”
  王老板是个灯芯落下来怕砸破脑壳的人,利润虽厚,哪个敢犯军法,便把眼睛一闭,心一横,一家大小九口的身家性命这下摊上了:不染,要人一个,要命一条!
  这一犟,犟得王老板到厘金局吃了几天官司。甩手爷又做人做鬼,出面说情,交一千块大洋所得税才把人赎出来。
  转眼到了1949年8月,岳州城外炮声隆隆,当官的有钱的拖家带眷往乡下躲。王老板心想,这国民党共产党当兵吃粮的都是一身黄皮,分得清谁好谁不好?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躲什么!
  不躲,偏偏就有人半夜来敲门,是甩手爷李先生。
  甩手爷进门就往地上跪:“王老板,你要救我一命。”
  “此话怎讲?”
  “光复那年的事,是我害苦了你老人家,从中得的好处钱我加倍吐出来,千万要帮我多担待。那身黄狗皮是我花钱买来的,那把"六子连"是把废枪,打不响的,我只在你的府上拿出来现过一眼,旁人都不晓得的。”
  “这事与我何干?”
  “共产党来了,肯定要查我在国民党里的事。我没当半点职务,只贪了点钱财。问起那身黄狗皮,就说是在你店里买的逃兵的旧衣,那把枪早就丢到洞庭湖里去了。只要你包瞒点,就保了我一条命。我一家六口的身家性命全托把你了。我给你下跪,给你叩头,救我一命,救我一命!”
  王老板模着还残留在柜台上的扳枪凹印,“唉”地叹一口气,什么话也没有说。
  解放了,天亮了,王老板仍然开他的丽成洗染店,几只大海锅,几口大海缸,老板、老板娘,崽崽女女,帮工学徒仍在煮锅边上薰,仍在染缸里搅,手染黑了,心是亮的。
  在社会这口大染缸里,谁不染成五颜六色?王老板,一位洗洗染染的手艺人,从染缸里讨生活,在染缸里洗人生,青是青,白是白。
  王老板,吾父也。
1.简要分析概括文中王老板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文章刻画甩手爷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洗染人生”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请结合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此作一番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访《蚁族》作者廉思
却咏梅
  “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
  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
  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
  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
  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
  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节选自2010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有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审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
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群居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
C.“蚁族”群体的存在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
D.大量民工涌入,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社会生存竞争压力,许多“蚁族”无法获得家庭帮助。
E.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
2.试归纳概括“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一谈对“蚁族”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巴尔扎克
茨威格
  一七九九年,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富饶的图尔省。一七九九年这个年份是值得反复提到的。在这一年里,拿破仑从埃及回到了法国,一举夺取了法兰西的统治大权。巴尔扎克出生的这个一七九九年便是拿破仑帝国开始的年份。在巴尔扎克童年时代的那十年十五年里,拿破仑贪婪权力的双手已经合抱住了半个欧洲。那时他野心勃勃的梦想已经插上鹰的翅膀飞翔在从近东到西欧的整个世界上空了。那个时代对于惊心动魄地经历过种种重大事件的巴尔扎克本人来说,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早年的经历和命运实际上不就是同一件事物的内部和外表吗?
  巴尔扎克青年时代的一切追求必定都化成了一个鼓舞人的名字,化成了一个概念,化成了一个想象:拿破仑。这个人物形象比历史上任何典范人物都更加伟大。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看到了世界的征服者不是就等于自己有了要成为世界征服者的愿望吗?拿破仑的范例在巴尔扎克身上形成了一种永远想要整体而决不要零碎的***,贪婪地追求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这是一种急切而狂热的抱负。 
  然而这样的凌云壮志还无法立即实现。现在的世界再不必用军队征服了。但是艺术依然如故。现在巴尔扎克开始写作了。不过与别人不同,他写作不是为了聚敛钱财、消遣等。他在文学中所渴求的不是元帅的权杖,而是皇帝的皇冠。他最早写的长篇小说都是用的笔名,好像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这还不是实战,而只不过是地图上的军事演习。此后他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了,于是他丢开这手艺,去干了三四年别的职业。他用自己的眼力对人世间的生活进行观察、领会和享受。他要把整个世界装进他的曲颈甑里,把世界简明扼要地再进行一次创造。这就是他现在的意图。他不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丝毫的遗漏,而为了把人世间生活的无限压缩成有限,把无法实现的压缩成人力所及的,这只有一个过程,就是简明化。巴尔扎克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去精简可感知的现象。他筛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只选取纯洁而珍贵的表现形态。然后他把这些表现形态、这些分散的个别现象放到他的手炉中进行锻造,使这些纷繁复杂的表现形态变为生动、直观而且一目了然的体系。他把世界简单化,为的是去统治它。他把所制服的世界都塞进了《人间喜剧》这么一个宏伟壮丽的监狱里。经过这样的蒸馏过程以后,他的人物始终都是典型,都是对大多数人性格的概括。他那前所未有的艺术意志把一切多余的东西,把一切非本质的东西,都从这些人物身上清除掉了。他把行政管理的中央集权体系引进到了文学中来,进行集中化。他像拿破仑一样把法国作为世界的圆周,把巴黎作为圆心。他把各色各样的集团帮派、贵族、教士、工人、诗人、艺术家、学者都拉进了这个圆圈里,甚至都拉进了巴黎。他根据五十家贵族的沙龙才写出一个德·纽沁根男爵。他还根据所有的放高利贷者写出一个高布塞克。
  像拿破仑一样,也是以征服巴黎作开端的,然后他又一个接一个地征服了各省。几乎每个县都往巴尔扎克的议会里派驻了自己的发言人。然后巴尔扎克也像战绩辉煌的执政官波拿马一样,把自己的部队投放到了各个国家。他铺展的面很大。在重大事件背后所展现的地区是惊人广大的。《人间喜剧》对世界的征服,那种用两只手集中起来的全部生活,在近代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正如在近代史中拿破仑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征服世界原本是巴尔扎克少年时代的梦想,如今没有什么比这个正在变成现实的早年决心更强大有力了。巴尔扎克不无道理地在一张拿破仑的肖像的下边这样写道:“我将用笔实现他用剑未能完成的事业。”(节选自茨威格《三大师》,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一七九九年这个年份是值得反复提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他在文学中所渴求的不是元帅的权杖,而是皇帝的皇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乎每个县都往巴尔扎克的议会里派驻了自己的发言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人间喜剧》对世界的征服,是独一无二的?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谈谈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创作对文学创作有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 “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 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的“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阐明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