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今又重阳李国文   ①每当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就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采桑子·重阳》,涌到口边的便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今又重阳李国文
  ①每当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就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采桑子·重阳》,涌到口边的便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精彩诗句。
  ②黄花,即菊花,是古往今来写重阳的诗词中必不可少的景物。以唐朝为例,如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如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看来,也许因为佳节重阳已是一年节令之晚,也许因为绽放菊花的盛事已在百花开尽之后,这“之晚”与“之后”的契合,焉能不让诗人浮想联翩?于是,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在诗词中联袂出现,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③值此佳节,插数枝黄菊,作案头清供,既秀色可餐,又幽香袭人,这份相看不厌的重阳景色,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人皆知之,但是否为重阳节那天的事,则谁也说不上来。采菊应在秋季,当无疑义。老先生在花期已过的秋天,无别的什么花可摘,偏要躬身东篱下采菊,我想,这是他对于一年花事最晚的菊花,情有独钟的缘故。很显然,当百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时,唯菊花默默;当百花凋零谢尽、叶萎枝枯时,唯菊花独秀,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诗人一生的自况吧?所以,陶渊明以菊寓人,以人拟菊,不求闻达,甘于清贫,得以有一个生活上很平实,精神上却很充实的晚年。
  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其渊源,恐怕就是这个节令在秋冬之故。在中国最古老的启蒙读物中,有一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放大为人之一生,也存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运行时序。如果说食端午粽的仲春天气,譬如人之青年,那么龙舟竞渡,自然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因为那需要挥汗如雨的力气;如果说食月饼的中秋佳节,譬如人之中年,那么赏月不眠,应该是中年人才会有的雅兴,因为那需要坚守等待的情致;所以,食糕点的九九重阳,譬如人之老年自然是毫无疑问的了。桑榆晚景,也是每个上了年纪的人,期期然必至的归宿,这就需要一份平和,一份安详,一份清净,还有一份难能可贵的淡泊。白居易所赞:“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所赞:“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时唯一绽放的菊花,成为老年人的象征,是再恰当不过的。
  ⑥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一是其傲霜而不颓靡的志节,二是其坚贞而不阿附的品格,三是其高尚而不庸俗的境界,四是其淡雅而不华奢的意趣……这一切,也应该是人到老年以后,要争取做到或者尽量做到的。所以,那些精神矍铄的老者、头脑清醒的前辈,总是令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他们走到生命途程的最后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练达,豁然睿智,世事洞明,超凡脱俗,真有如怒放于寒野中的菊花,虽霜重露浓,但精神抖擞;虽秋风萧瑟,但生机盎然啊。
  ⑦人总是要老的,正如端午过后中秋,中秋过后重阳,这是谁也不可违背的运行规律。退出机制,是新陈代谢法则的必然产物,若是老而不识大势,老而恋栈装嫩,老而老骥自居,老而指手画脚,那就属于老而不知老,老而总是不想退出的为人诟病之处了。因此,重阳登高,极目远眺,那些已经走过的路,于挫折中的进步,于困惑中的前行,跌跌撞撞,酸甜苦辣,自是值得回味,但也不必成为包袱;即将要走的路,会有曲折,更有光明,会有困难,更有前景,那才更加值得憧憬。
  ⑧正如那首《采桑子,重阳》所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写每到重阳节,就会想起《采桑子·重阳》,写出了作者对这首诗的喜欢,目的是点明作者对菊花的态度。
B.在重阳佳节,作者禁不住要在案头插数枝黄菊,正是因为重阳乃节令“之晚”与菊花在百花开尽“之后”相契合,“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
C.在第⑤段中,作者用端午、中秋与重阳进行比较,从食物的角度强调食糕点的重阳节更适合老年人过。
D.作者认为人到老年之后,也应该有菊花那样的精神,这样才能让人肃然起敬。
E.文章由“今又重阳”谈起,写到重阳赏菊,由菊及人,抒发了作者坦然面对年老,追求淡泊的崇高情怀。
(2)文章第④段写到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认为这样写好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借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点明菊花的象征意义,说明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也暗含作者自比陶渊明,渴望能在精神上度过一个很充实的晚年之意。(意对即可)
(3)重阳是老人的节日,他们的精神与菊花的精神相似,赏菊的精神,可以使人们在生命途程的最后阶段表现得更成熟练达,豁然睿智,世事洞明,超凡脱俗。(意对即可)
(4)这句话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淡泊的人生态度。这样写好,它直接点明了主旨,能充分抒发作者内心的激情,而且这句话承接前文的议论,直抒胸臆也是水到渠成的。(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今又重阳李国文   ①每当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就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采桑子·重阳》,涌到口边的便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
——2011年专访“感动中国”节目总策划梁建增
  ①记者曹建文(以下简称记者):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今年已是第九年举办,“感动中国”初创时是一种什么背景?怎么想到用“感动”两字作为品牌内涵?
  梁建增(以下简称梁):“感动中国”属于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2003年,“东方时空”创办了十周年,大概是2002年秋天的时候,我们想尝试求新求变,就想到了年度人物评选这种方式,希望从年度人物入手,梳理过去一年哪些人和事对公众有影响。从最早的讨论开始,各种有激情的想法开始碰撞。讨论到最后,大家有了一个简单的共识,“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这应该是“感动中国”最早的“核”。
  有了“核”,然后再打磨“细节”、“瞬间”、“故事”、“感性”这些关键词,最本源的东西——“情感”就浮出来了。“感动”两个字随后就蹦出来了。
  “感动中国2002”是我们制作的第一期节目,那些当选的人我都还记得。有郑培民、张荣锁、王选、张瑞敏、刘姝威、张前东、赵新民、姚明、黄昆、濮存昕。我们当时只求一个内在的东西,那就是感动。这种设计在2002年,还是非常独特的。
  ②记者:“感动中国”被人们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两个字就是体现精神倾向的。那么,怎样才算是感动?怎样才算是“感动中国”?
  梁:“感动”这样一个词,可以说是非常感性的。它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问一个人:除了悲伤,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流泪?他的回答可能非常出乎你的意料。如果每个人都把这个理由写出来,可能是非常奇妙的。而且“感动”也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感动的事,你现在可能只是会心一笑。年轻时候无动于衷的,年纪大的时候,会突然被触动。
  我们提倡的感动,不是文学家、美学家所说的那种细微的、个体的感动,而应该是一种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属于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体会,能够向社会传播,也能够让受众接受认可的一种情绪和价值判断。
  具体说,它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有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利他传统。在我们年度人物里,比如钱学森、钱伟长,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我们向科学家致敬,因为他们的成就,更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更多的来自基层的平凡人,比如今年的郭明义、刘丽、王万青,都是非常典型的利他主义。
  ③记者:作为媒体人,常年与冷静客观的新闻打交道,“感动中国”这样一个情感丰富的节目,是不是也给您本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
  粱: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客观冷静的眼光,也非常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工作热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
  说实话,这是我非常偏爱的一个节目。节目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辛,但也非常愉快。我们的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每次在节目开场的时候都有简单的表白,非常有特点。比如,今年他们说:还是这个季节,还是这个时间,还是对温暖的渴望,还是您期待的目光。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总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让我们向前走的时候,会更踏实
  这些都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话,观众期待这个节目,主持人期待这个节目,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期待这个节目。我们期待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温暖,一种来自人内心的力量。“感动中国”人物的作为,正是这种温暖和力量的源泉。
  因为节目的特质,它产生一种特别的吸引人的力量。每年一到深秋,大家开始主动联络,相互收集自己听说的、感受到的感动,只等时间一到,就放下手头的工作,投入到“感动中国”中来。(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最早出现在2002年,最初源于创新的思考,希望从年度人物入手,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
B.细微的、个体的感动,不是真正的感动。真正的感动应该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属于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体会。
C.“感动中国”的制作者们在一种温暖,一种来自人内心的力量的感召下,制作出来的节目不仅感性地刻画着历史瞬间,而且成为温暖和力量的源泉。
D.第③部分谈到的“总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会更踏实”强调了“感动中国”人物给社会带来的强烈震撼和力量。
E.“感动”是在对优秀人物进行“细节”、“瞬间”、“故事”、“感性”等不断的打磨中浮现出来的一种情感。
(2)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动中国”栏目中的“感动”两字包含哪些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访谈第③部分说“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客观冷静的眼光,也非常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工作热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请联系“感动中国”节目制作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胡适对提倡白话文、白话诗是作出了历史贡献的,但或许是因为矫枉过正,他却走到另一个极端,对格律诗采取了一棍子打死、彻底否定的态度。他提出,作诗要“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认为“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28个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他甚至把格律诗与小脚、太监等并列为中国陈腐文化。尽管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历史表明,在自由体新诗发展的同时,格律诗并没有被取代、被消灭,相反,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但是,当代还有些人认为,格律诗的基本形式、美学范式和表现形式,“已不适宜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和丰富的情思。”有人断言:“汉语诗歌的自由体对古代格律诗体的代替,是中外诗歌运动嬗变的一个历史性必然结果。”
  当然,五四运动以后,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在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反对摒弃格律诗的同时,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要作格律诗,就要“原汁原味”地固守规则,不能有丝毫变动。这种观点也延续到现在。2009年有一些人联名发布了一个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宣言》,认为中华诗词学会倡导新声韵是“短视的改革,把媚俗附势当做与时俱进”,会“导致劣诗泛滥、伪诗横行”。他们坚持当今作格律诗,仍然必须固守七八百年前的平水韵,否则“传统诗歌创作的标准语言系统将不复存续,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将无法巩固,势必造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破碎和消释”。还有些人提出要对平水韵“正名”和“保护”,以反对任何“离经叛道”。一些诗词刊物、集选、评奖等,也以“平水韵”为尺子决定作品的取舍。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对格律诗主张既继承又发展的越来越多。近百年来,格律诗经过曲折发展已从复苏走向复兴,出现了一大批格律诗大家,他们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在毛泽东同志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需要关注的一个看似奇怪其实并不奇怪的现象是:一些格律诗的反对者后来又成了坚定的支持者,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勒马回缰作旧诗”的人不在少数。60多年前,柳亚子曾经预言:“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会有人再作旧诗的了。”然而他自己和他所领导的南社创作了不少为革命鼓与呼的格律体战斗诗篇。著名诗人臧克家自称是“两面派”,既作新诗又作格律诗,并认为:“声韵、格律,是定型的,应该遵守,但在某种情况(限制了思想、感情)下,也可以突破(李、杜等大诗人几乎都有出格之处)。也就是说,不以辞害意。”聂(绀弩)体诗,承古而不泥古,瓶旧而酒新,平中出奇,俗里见雅,信手拈来,随心流出,堪称现代格律诗既继承又创新的典范。中华诗词学会始终坚持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的方针,在声韵上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主张,编发了新声韵表,是历史性的贡献。
1.对胡适“对格律诗采取了一棍子打死、彻底否定的态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反对阅读格律诗,提倡阅读白话诗。
B.反对写作格律诗,提倡写作白话诗。
C.不准阅读格律诗,只准阅读白话诗。
D.不准写作格律诗,只准写作白话诗。
2.对格律诗的态度,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适认为格律诗是中国众多陈腐文化中的一种,它们就像小脚、太监那样,是封建主义和落后的表现。
B.当代有些人认为自由体诗歌代替格律诗是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再写作格律诗。
C.五四运动后有些人认为现代人写作格律诗仍旧要按“平水韵”,否则就是“离经叛道”。
D.对格律诗主张既继承又发展的人认为,写作格律诗既要遵守基本格律,也可以有突破。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一百多年来胡适等人反对写作格律诗,但是格律诗与自由诗一样获得了发展。
B.反对写作格律诗与反对摒弃格律诗的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思维走向极端。
C.在近现代格律诗大家中,毛泽东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诗词是格律诗发展中的一座高峰。
D.“倡今知古、双轨并行”就是指现代人既可以写作自由体诗,又可以写作格律诗。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花婶婶
连接鱼
  花婶婶并不姓花,她是我的邻居小林叔叔新娶的媳妇。
  之所以叫她花婶婶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她长得太漂亮了,二是因为她是小林叔叔的媳妇。小林叔叔家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户,家里穷得叮当响,托媒人跑了一趟又一趟,就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小林叔叔一气之下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外出去打工了。
  没想到不到一年工夫,小林叔叔竟讨回了一个新媳妇,那就是花婶婶。花婶婶是个孤儿,也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
  记得成亲那天,小林叔叔家里人山人海,大家听说小林叔叔讨了个“赛貂蝉”的新媳妇,都跑过来一饱眼福。反正也快过年了,大家都难得清闲。
  大家一拨接一拨地涌到屋里看花婶婶。花婶婶穿着大红棉袄,红绣鞋,头上戴着大红花,带着好看的笑容望着围在旁边笑嘻嘻的人群,一点儿也不见生。小林叔叔站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傻笑,他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傻站着干吗,快,招呼大妈大婶们坐,给小孩子拿喜糖啊。”花婶婶用脚踢了小林叔叔一下,小林叔叔这才恍然大悟,抓起桌上的糖就往小孩子手里塞,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新婚不久,小林叔叔就又外出打工了。
  小林叔叔一走,家里地里的活儿全都落在了花婶婶的身上,胖奶奶身体不好,至多只能在家里帮忙做做饭。花婶婶特别能干,别人锄地一次锄一垄,她一次锄三垄。别人早上八点上工,她六点就到了田里,中午大家回家吃饭,她却拿出自己带的馒头咸菜,三口两口吃完了接着干。
  花婶婶人还特别好,不但把胖奶奶照顾得妥妥帖帖,邻居家谁家有事儿需要帮忙,她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儿,卷起袖管就去。村里人都说,花婶婶看着娇嫩,其实是个孙二娘,风风火火,厉害着哩。
  小林叔叔走后不久,花婶婶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把胖奶奶高兴得,要不是家里穷,非得再摆一次喜宴不可。
  小林叔叔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在建筑队两天都没有睡好觉,干起活儿来更有劲儿了。
  花婶婶要给小林叔叔生个大胖小子,让他高兴高兴,可是,最终,花婶婶没有等来小林叔叔,却等来了一个噩耗。小林叔叔干活的时候,不小心从高脚架上摔了下来,当场就死亡了。
  花婶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两只眼睛都直了,她双手放在自己隆起的肚子上,身体慢慢地瘫倒了。
  后来工友送来了小林叔叔的骨灰和抚恤金,胖奶奶经受不住打击,瘫痪了,脑子也变得神志不清。
  再后来,我就去了城里读书。
  再回来的时候,花婶婶的小孩儿已经抱在怀里了,她果然没有食言,为小林叔叔生了个大胖小子。
  不久,胖奶奶也去世了,花婶婶没有再嫁,她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做起了生意,一步一步,她靠自己的双手给家里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楼。
  如今,花婶婶的儿子已经是一个帅气十足的大小伙子了,花婶婶送他到城里读书,他很争气,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马上他就要参加高考了,现在住在我家里。
  “花婶婶。”看着他与小林叔叔出奇像的脸,我忍不住念叨了一句。
  “姐姐,你说什么?花婶婶?”他抬起头好奇地看着我。
  我笑了,拿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因为你的妈妈是花婶婶。”(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叫主人公为“婶婶”,这是表明两人的辈分;而在“婶婶”前加“花”,则是因为其漂亮。所以“花婶婶”即“漂亮婶婶”之意。
B.作品写“花婶婶是个孤儿,也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这是为后文写花婶婶成了寡妇作铺垫,突出其一生的不幸。
C.作品写“大家听说小林叔叔讨了个"赛貂蝉"的新媳妇,都跑过来一饱眼福”这是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花婶婶的漂亮。
D.小林叔叔摔死后,花婶婶没有再嫁,是因为要赡养胖奶奶;而胖奶奶去世后,花婶婶也没有再嫁,是有着“从一而终”的封建意识。
E.小说的结尾通过写参加高考的花婶婶的儿子,从侧面表现了花婶婶承担一家重担的艰辛和顽强意志,以及她对儿子的影响。
(2)作品开头为什么要写花婶婶“太漂亮”了?为什么要写她从小是个孤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作品中“我”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作品的最后四段可以删去,理由是这部分内容与刻画花婶婶没有多大关系。说说你的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
  2011年1月25日上午9时,甘肃兰州华林山殡仪馆怀远厅,哀乐低回,厅堂堆满了花圈,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来到这里,深鞠一躬,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段文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这位老人,与莫高窟默默厮守了60年,对莫高窟魂牵梦萦了一辈子。他就是我国著名敦煌学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2011年1月21日17时,这位敦煌学泰斗在兰州的家中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享年95岁。
  1944年,张大千将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带到四川展览,段文杰站在画前,暗下决心:“要去敦煌向古人学习。”
  1945年7月,刚刚毕业的段文杰辗转来到自己魂牵梦萦之地——敦煌。放下行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洞窟。老人后来回忆说,“真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精美绝伦的壁画深深震撼了段文杰,但风化脱落和人为破坏也让他心如刀绞:“不能让它再支离破碎、再损毁失散了。”
  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陆续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纪录。
  人们不会忘记: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及其同事们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这套编号沿用至今。他临摹的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第158窟《各国王子举哀图》等,成为复原临摹的典范之作。他还总结了壁画临摹的技法,将前人不曾留意但却积聚“莫高窟人”心力的学科——“临摹学”的轮廓呈现出来。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段先生从美术史的角度,颇为清晰地勾画出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他提出,以往的“东来说”、“西来说”各持一端,未免都失之偏颇,敦煌艺术是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在具有深厚汉晋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人们不会忘记:由段先生整理写出的《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莫高窟唐代艺术中的服饰》两篇文章,使蕴藏于敦煌壁画中1000多年的服饰资料首次得到系统发掘。人们说,正是他“建构起了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的宏观体系,使敦煌石窟艺术在学术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
  人们更不会忘记:已近60岁的段先生有一种“只争朝夕”之感,不仅自己整天埋头研究,还鼓励大家把科研课题努力搞下去。
  1982年,段文杰出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84年,敦煌研究院正式成立,他担任院长一职直至1998年。
  正是段先生和大批敦煌人的努力,《敦煌研究》刊物的创办,第一次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举行,敦煌石窟保护基金会的成立,敦煌研究队伍的建设……敦煌学术研究一步步走向世界。
  而学术之外,先生的大师风范更让人们铭记。
  先生将自己的终生所得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如慈父般滋养着后辈们在学术之路上茁壮成长。新疆博物馆研究员贾应逸在唁函中深情地说:“段先生是我的导师,我将终生怀念!”。第一代敦煌学大师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在唁函中说:“始终把敦煌历代石窟艺术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脉络,代代继承发展,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
  在段文杰先生和全国敦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段文杰实现了让敦煌学“回归故里”的愿望。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段突出时间的交代,是为了突出段先生对莫高窟魂牵梦萦一辈子;“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则委婉地表达对段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
B.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段先生作为个人和研究院院长在.研究敦煌艺术方面做的开创性工作和巨大成就,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从三方面叙述了段先生的研究成就:对洞窟进行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勾画出敦煌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发掘敦煌壁画中的服饰资料。
D.文章寓情于叙事之中,反复运用“人们不会忘记”和“更不会忘记”、“更让人们铭记”等句式,表达了作者对段先生由衷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E.题目是“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而结尾却说“在段文杰先生和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这是作者的疏忽,首尾照应不周密。
(2)简析文章开头场面描写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作品中加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①真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说“人们更不会忘记……”,第12段说“先生的大师风范更让人们铭记”,有人认为作者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详写,文中却反而略写,这是不适宜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山川祭祀与敬畏民心
  泰山,从鲁国的名山到全国的名山,从享受山岳祭祀到承载封禅大典,除了伴随东方和儒家文化的成长壮大以外,还伴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而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泰山所代表的感恩观念也走上极致。
  《公羊传》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山川之所以受到祭祀,是因为它们能够泽被四方。这种祭祀,就是一种感恩典礼。感谢山川,感谢天地。封禅泰山,是为了报功,其实也有感恩的一面。封禅,根据《五经正义》的解释是“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报功天地,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是汇报、报告,另一方面就是回报、报答,就是感恩天地。所有的祭祀,都有报恩之意。
  天子封禅,报功天地,为最高感恩典礼。成就这一盛典,不仅取决于帝王意愿,更取决于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按照管仲的说法,需要凤凰来仪,麒麟现身,还要有比目鱼出海。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天地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家江山,即位三十年,群臣建议封禅泰山,而光武帝的回答是:“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隋文帝一扫天下,让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但是当群臣建议封禅泰山的时候,文帝说“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最后只用南郊之礼祭祀泰山,不敢举行封禅之礼。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和上帝,但是古人有所敬畏,知所进退。天地受到崇敬,不仅是因为天地赐予万物,养育万民,也因为天地代表良心,代表善的意志。无其德而行其礼,是欺天灭祖。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帝王何尝没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敬畏之心让他们却步。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或因大臣劝阻,或因天象异常,或因水灾出现,最后决定放弃封禅。封禅,对于帝王而言,是一种巨大无比的荣誉,因此有着可以想象的引力,但是很多帝王,如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最后决定放弃,是因为他们有敬畏之心。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之言。这些帝王敬畏的是什么?真的是无知无情的自然天地吗?当然不是。他们敬畏的是人心,是历史。他们害怕肆无忌惮的自我膨胀会导致怨声载道,导致天谴,导致历史的恶评。
  天地良心,算是一个成语,在中国的语境中,天地代表艮心。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人的天命观就发生了巨大改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意愿。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人心。(选自《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
1.下列关于“祭祀山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祀山川,起源很早,有对一般山川的祭祀,有对特殊山川的祭祀,而泰山封禅是祭祀山川的最高礼节。
B.古人祭祀山川,是因为他们认为山川中“有能润于百里者”“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认为山川能泽被四方,赐予万物,养育万民。
C.因为儒家文化的不断成长壮大,祭祀山川的规格越来越高,泰山从享受山岳祭祀到承载封禅大典就是这方面的明证。
D.古人祭祀山川,作者认为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诸如对自然和民心的敬畏,对自然万物和芸芸众生的感激。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不是人人皆可为之的,也不是所有天子都可为之的,只有那些能让天地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的天子才可为之。
B.天子封禅,报功天地,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即凤凰来仪,麒麟现身,比目鱼出海。若贸然行之,就是欺天灭祖,就会自遭祸端。
C.“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这句话或许是汉光武帝的场面之言,却也让我们看到了天子对民心的敬畏。
D.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最后又决定放弃,这是因为他有敬畏之心,但他敬畏的其实不是无知无情的自然天地,而是人心,是历史。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汉光武帝、隋文帝没有泰山封禅,是因为他们的敬畏之心太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足。
B.恢复汉家江山的汉光武帝刘秀,让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的隋文帝,都没有贸然去泰山封禅,也有来自他们自身的原因。
C.很多帝王都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他们害怕这种自我膨胀会导致怨声载道,导致历史的恶评,所以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
D.因为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所以历史上天子祭祀山川就是要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在敬畏人心。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