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走出自闭症怪圈  每一万名儿童中至少有5人患有自闭症,研究者尚不了解自闭症的病因。“从前的说法是,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这是...
题目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走出自闭症怪圈
  每一万名儿童中至少有5人患有自闭症,研究者尚不了解自闭症的病因。“从前的说法是,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这是无稽之谈。”法兰克福大学儿童及青年精神病研究所所长弗里茨·保斯特卡说。现在人们确信这种病与遗传有关。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
  自闭症患者自我封闭。他们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例如患儿埃迪,他常莫名其妙地跺脚、叫喊,而且往往一闹就是1个小时。父亲克里姆说:“我们无法让他静下来。”也许父母曾要求他做不愿做的事,也许是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总之变化会让他异常暴躁。
  起初医生建议埃迪的父母送他去儿童疗养院,但埃迪要等2年才能得到入院治疗床位。心急如焚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于是请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来为孩子治疗。应用行为分析的发明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伊瓦尔·洛瓦斯。他早在1987年就宣称这种疗法取得了成功。保斯特卡说:“我们不应给父母打包票。”他认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疗效几乎是无法预知的。
  与其他自闭症疗法不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患儿传授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与医生就像作拼图游戏那样将许多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组合在一起。小埃迪首先要学习说话,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并改善身体的运动机能。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母亲玛丽昂拿着一箱玩具和图片走到埃迪身边。“你的鼻子在哪儿?肚子呢?你叫什么名字?我是谁?拍一下小手。”她一口气说道。埃迪答对了所有问题。“太棒了!”母亲叫了起来,然后抱起孩子,托着他转圈。表扬非常重要,它能激发自闭症患儿学习的积极性。
  与正常儿童不同,自闭症患儿无法模仿他人的表情。意大利学者在1991年发现,特定的脑细胞使人具有模仿他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自闭症患儿的这种“镜像神经元”也许发育不良。埃迪必须靠图片学习正确地表达感情。喜怒哀乐各种面孔的照片能帮助他学习别人的表情。
1.从全文看,下面有关自闭症及自闭症治疗问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闭症表现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回应,不能将其归结于母亲的冷落,但与遗传有关。
B.自闭症是由于“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良,导致模仿他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丧失的精神疾病。
C.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治疗自闭症的药物,一般人采用的办法是送患儿进儿童疗养院,但床位紧张。
D.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独特之处是教患儿做拼图游戏并培养他们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兰克福大学弗里茨·保斯特卡认为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人们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并确信这种疾病与遗传有关。
B.患儿埃迪的父母也许曾经把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要求他做不愿做的事,这些变化会让他异常暴躁,无法让他静下来。
C.埃迪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医生能治疗自闭症,于是就找到了他。
D.表扬是行为分析疗法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患儿学习的积极性,埃迪母亲的表扬方式主要是肢体语言。
3.根据全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人们确信自闭症与遗传有关,那么就有希望在将来通过婚前体检预测哪些父母可能生出自闭症患儿。
B.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为治疗自闭症找到了突破口,新疗法的诞生指日可待。
C.与其他自闭症疗法不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患儿传授实际的生活能力,而要培养自闭症患儿自立能力首先要培养语言能力。
D.随着科学的发展,改善自闭症患儿“镜像神经元”发育状况也许会成为未来治疗自闭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答案
1.A
2.B
3.B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走出自闭症怪圈  每一万名儿童中至少有5人患有自闭症,研究者尚不了解自闭症的病因。“从前的说法是,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这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拜 访
郭凯冰
  男人还没想要进去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响声。
  男孩在里面问:“谁?进来吧。”说话的同时,男孩已经把门打开了。
  男人还没想好说什么,只好进到屋子里。
  屋子里挺简陋,一张小床,一辆很旧的自行车,除了这些,就是满屋子的画。有的画在布上,有的画在纸上,有的是用铅笔画的,有的是用彩色颜料画的。
  男孩请他坐到小床上,自己坐到一个放在画架边的小凳子上。
  “叔叔,您是不是旁边盖新楼的?”
  男人一惊,口袋里的手使劲攥了攥:“你认识我?”
  “我猜的。您身上有种味道,跟我爸爸一个样。”
  “你爸爸是干建筑的?”
  “我爸爸在另外一个城市做建筑工。您看,这是我给他画的速写。”
  男人接过男孩递过来的一幅画:画上是一个中年男人,穿戴跟建筑工地上许多男人一样。可那双眼睛亮亮的,让这个父亲又不同于工地上的其他男人。男人想,这是一个对日子有盼头的父亲。
  “叔叔,您看,这是我妹妹。”男孩又递过一幅画:一个小女孩,头上扎两个朝天撅着的小抓鬏,脸蛋红红的,鼻梁上还有一道细细的灰,站在画布里朝着男人调皮地笑。男人看着这个甜甜的小姑娘,嘴角忍不住翘起来。
  “这是我上一次回家的时候,给妹妹画的。她刚烧完午饭,鼻子上还有一道灰呢。”男孩也跟着笑。
  男人松弛下来,把手从口袋里抽出,甚至将背靠在男孩卷起的被褥上。
  “小子,你平时怎么吃饭——也不见你的锅碗瓢盆。”
  “我在旁边的中学吃饭。那里馒头不贵,还可以喝一碗汤,免费的。”
  “菜贵不贵?”
  “好像也不贵,我没买过菜。”
  “哦,舍不得吃菜呀。听说你们学美术的学生能挣钱呢。我们村里有一个画画的大学生,给画廊打工,一个晚上就挣五百块钱。你怎么不也挣点,改善一下生活?”
  “我也挣的,叔叔。这些天,我给旁边那几个商店画广告牌,您没看到我天天站在梯子上吗?”
  男人当然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站在脚手架上议论,如今还是有一技之长挣的钱多,不远处那个画广告牌的男孩,一天下来,比他们十天的工钱都多。
  “今天人家先给了我五百。这下好了,我可以不用跟家里要钱,就能够跟着班里出去写生了。”男孩拍拍自己大大的裤兜,很自豪的样子。
  男人笑了,右手撑着脑袋,很舒适的样子。这孩子,一点也不知道作假。
  “小伙子,你今年上高中几年级?”
  “我上高三。”
  “你怎么不在学校上学,来这里自己租房子住?”
  “今年我跟着老师学专业呢。高三都这样,找个老师学专业。其他同学都在老师家楼下租了房子,我钱不够,就来这里找了这间要拆的房子,一个月才三十元钱。”
  “那老师水平行?”
  “行!老师还说我画的是最好的,他让我考中央美院,那可是中国最好的美术院校。”
  “有志气的好小子。”
  “叔叔,您的孩子上几年级了?”
  “我的孩子……嗯,好像是上初三了。”
  “哈哈,叔叔,您可不合格,我爸爸不但知道我上几年级,还知道我每次考试的名次!”
  “是的,我要向你爸爸学习。”男人又笑了。
  “哎呀,对不起叔叔,您是不是来借水喝的?我忘了给您倒水。”
  男人不是来借水喝的,不过并没有阻拦。接过水,大口喝了。男孩在一边看着就笑。“叔叔,您喝水的样子,跟我爸爸一个样。”
  “你爸爸是什么样?”
  “是……不是没礼貌呀,叔叔,这可是我妈说的,她说跟我们家的老黑牛喝水一样。”
  “好小子,你说我是牛饮!”男人突然很兴奋,起身拍了站在床边的男孩的肩膀一下,那肩膀很结实。是个结实的小伙子,男人在心里这么想。
  “我要走了,小子,谢谢你的水。我就是来借水喝的,可惜你小子想起来太晚,让我渴得不行,来了个牛饮。”男人再一次拍拍男孩的肩膀,走出去。
  “叔叔,您丢了东西。”
  床上,静静地躺着一把刀子。
  “防身用的,小子。送给你了。你一个人,拿着防身吧。”
  男人转过身,身后传来“砰”“吧嗒”的关门锁门声。
  男人没有回头,自言自语道:“真是个机灵的小子。”
  月亮出来了,男人觉得眼前一片明亮
  走在路上的男人想,要是自己的儿子这么有出息,该多好。再过几天就到了探视的日子,管教来信说,儿子最近在里面不太安心,让自己去看看。明天先让工头预支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可以的。
1.文中说“床上,静静地躺着一把刀子”,这一情节在文中早有暗示,请找出两处并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句子“月亮出来了,男人觉得眼前一片明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男人”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自然段纯属多余,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小说并完成相关试题。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他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23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去冬今春,中国刮起了一股“山寨风”。山寨文化现象已影响到中国社会诸多方面,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多方关注。热议中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比较确定,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鲜明,在于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如何看山寨,它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需要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角度,也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近些年,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讲,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世上没有一种文化是百分百健康,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非主流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就说其是反主流和对抗主流的,对其积极、消极与正面、反面的成分都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例如网络文化中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像低俗化、侵犯隐私等问题亟须治理,但能因此否定网络的进步意义而关掉互联网吗?有了非主流文化,也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在发展中不断吸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所以,山寨文化的存在对于主流文化还是一种提醒,主流文化,你千万别离大众太远!
  由于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看“低成本的模仿”就更得辩证。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模仿的形态是多样的,模仿得好了就是借鉴,并会发展为创新与超越;模仿得糟了只能是复制、剽窃和侵权。模仿的成本还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稍微明智些的人都愿意选择低成本“模仿”。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山寨文化”之模仿比较五花八门,可谓多种形态并存,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山寨”中有没有创新,创新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联合早报》的文章认为“山寨”是“以低成本模仿主流品牌并在功能上加以创新的新的现象”。香港记者闾丘露薇说的很辩证:“看看山寨手机,有些就是仿冒,如果真的侵权,可以走法律途径……至于有些,则颇有创意,甚至是技术创新。”她不仅看到了我们“山寨”中模仿的两种不同形态,还提出了对侵权行为的解决路径,而我想补充的是对技术创新是要努力保护的,只要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也需要呵护,这年头,有点创新多难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媒介呈现在大众视线中的“山寨文化”还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在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用“山寨”去命名和“山寨”词语使用这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山寨文化”的声势。日益大众化的传媒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互联网已成长为能够传播、影响甚至制造、放大文化的重要媒介。不过,从网络语言、媒介文化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流行语,“山寨”一词也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一旦网民再度青睐于其他新奇语言时,“山寨”就不再流行,即使真正的山寨现象并不曾消逝。因此,仅从表象来看,“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然而究其本身,在“山寨文化”之“实”的背面却是“虚”的成分,在实际影响方面可能还是“虚”过于“实”。
  无论“虚”还是“实”,“山寨文化”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过渡乃至形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诸多“新”文化的你来我往中,大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甄别是不可忽略的标尺。技术革命驱动下的大众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往往决定着新文化的飙升乃至式微。此外,处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媒介等多重张力之中,“山寨文化”在发展中仍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山寨文化”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对“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
1.对“山寨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认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科学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B.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山寨文化”的出现与近些年我国文化生存土壤的变化密切相关。
D.主流文化在发展中也要不断吸取山寨文化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
2.对“山寨文化”的态度,不值得提倡的一项是(     )
A.“山寨文化”虽缺少独创和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B.对“山寨文化”中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的成分,也要去呵护。
C.“山寨文化”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D.对待“山寨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要放眼量。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山寨文化现象,人们的共识比较确定,分歧也很鲜明。
B.山寨文化对于主流文化是一种提醒,也会促进主流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
C.“山寨”一词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但当“山寨”词语不再流行,山寨文化现象却不一定消逝。
D.“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必将成为主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1.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符合一般小说情节构思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情节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小说主题,探究其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5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来自俄罗斯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使普通的劣质木材变得像石头甚至像钢材那样坚硬。
  据沃罗涅什州政府工业、运输及技术革新管理总局副局长戈尔曼-舒金称,该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新年即将来临时向人们献上了一份厚礼。利用他们的这项新发明,我们可以将被人们一度看作是劣质材料而弃用的各种木材加工成为坚固耐久的现代化建筑材料。
  舒金还对此项新发明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说明:首先将普通圆木在6个大气压条件下在一种特殊溶液中浸泡15分钟,这样会使这些圆木变得柔软而容易加工;然后对浸泡后的圆木同时进行烘干和模压。在经过上述程序后,这些圆木便根据需要被加工成形状各异的建筑材料,其强度和韧性远远超过珍贵的橡木。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商业潜力的生产秘密,发明者们并没有向外透露有关圆木浸泡溶液配方的任何消息。
  据舒金表示,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已经通过实验成功获取了如石头般坚固的木料,下一步,科学家们还会将加工出强度和韧性胜过钢铁的木料。
  另外,舒金并没有明确说明该院科学家们是否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了专利。但他同时指出:“我们向来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的木材(如山杨、白桦、白杨和赤杨)今后将不再受人冷落,我们的新发明能够使它们获得比其它贵重木料更加优质的性能”。
1.下列对“俄罗斯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的发明”的作用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使普通的劣质木材变得像石头甚至像钢材那样坚硬。
B.是俄科学家在新年即将来临时向人们献上的一份厚礼。
C.可将弃用的劣质木材加工成坚固耐久的现代化建筑材料。
D.能让我们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山杨、白桦、白杨和赤杨等。
2.下列对新发明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先将普通圆木在6个大气压条件下的溶液中浸泡15分钟,以使其变得柔软而容易加工。
B.对浸泡后的圆木进行烘干和模压之后,便将圆木根据需要加工成形状各异的建筑材料。
C.这项发明能使普通圆木的强度和韧性远远超过珍贵的橡木,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D.这项发明的关键是发现了圆木浸泡溶液的特殊配方,以及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条件。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项新发明能够代替钢材,将使普通木材和优质木材大大增值,将使钢铁企业受到威胁。
B.由于巨大的商业利益,发明者们不可能向外透露浸泡溶液配方,其他人也无法获得配方。
C.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已通过实验成功获取如石头般坚固的木料,今后将加工出强度和韧性胜过钢铁的木料。
D.由于这项发明十分困难,舒金认为该院科学家们还未决定是否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专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