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一个人在山上 周 皓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1 期中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一个人在山上
周 皓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锷墓、云麓宫、鸟语林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
  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从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一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是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或者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山也应该是--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1.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见画横线处)。
(1)“熟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陌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见画横线处)。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借助衬托手法,以喧闹的晨练和讨厌的旅游突出对孤独的山的领悟。
B.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对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敬。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人只要摆脱了奢望,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大。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藏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
1.①熟悉是因为:家住岳麓山下,也曾几次登过岳麓山。
  ②陌生是因为:孤独时的岳麓山有我以前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意对即可)
2.它们的孤独中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它们不惧怕生命的凋零,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3.CE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一个人在山上 周 皓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开始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别墅的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着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心事满腹。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先前那位接待小姐迎了过来,将支票递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小说主要写了几件事?请对每件事加以概括(每件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乞丐向方先生讨要一本书时,方先生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不要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体会小说结尾划线句子中“谁”的多重含义。(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篇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主要采用对话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
B.主人公方先生财大气粗,以为有钱就有一切,不料因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乞丐的形象暗示出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
D.小说表明了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精神空虚比物质匮乏更糟。
E.本篇小说的环境并不复杂,情节并无明显起伏,但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题型:0101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摘自《中国青年》
1.“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从而产生美感。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范爱农》)
①文段中的“更”“还”分别表现了“我们”怎样的生活状况?
“更”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段中两个时间副词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社会变革的迅猛。在这种社会状况下,范爱农是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药杯里的莫扎特(节选)
宗璞
  一间斗室,长不过五步,宽不过三步,这是一个病人的天地。这天地够宽了,若死了,只需要一个盒子。我住在这里,每天第一要事是烤电,在一间黑屋子里,听凭医生和技师用铅块摆出阵势,引导放射线通行。是曰“摆位”。听医生们议论着铅块该往上一点或往下一点,便总觉得自己不大像个人,而像是什么物件。
  精神渐好一些时,安排了第二要事:听音乐。我素好音乐,喜欢听,也喜欢唱,但总未能升堂入室。唱起来以跑调为能事,常被家人讥笑。好在这些年唱不动了,大家落得耳根清净。听起来耳朵又不高明,一支曲子,听好几遍也不一定记住,和我早年读书时的过目不忘差得远了。但我却是忠实,若哪天不听一点音乐,就似乎少了些什么。在病室里,两盘莫扎特音乐的磁带是我亲密的朋友。使我忘记种种不适,忘记孤独,甚至觉得斗室中天地很宽,生活很美好。
  三小时的音乐包括三个最后的交响乐“三十九”“四十”“四十一”,还有钢琴协奏曲、提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等的片段。《第四十交响曲》的开始,像一双灵巧的手,轻拭着听者心上的尘垢。然后给你和着淡淡哀愁的温柔。《第四十一交响曲》素以宏伟著称,我却在乐曲中听出一些洒脱来。他所有的音乐都在说,_____________。
  会吗?将来的事谁也难说。不过除了这疗那疗以外,我还有音乐。它给我安慰,给我支持。
  终于出院了,回到离开了几个月的家中,坐下来,便要求听一听音响,那声音到底和用耳机是不同的。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提琴组齐奏的那一段悠长美妙的旋律简直像从天外飘落。我觉得自己似乎已溶化在乐曲间,不知身在何处。第二乐章快结尾时,一段简单的下行的乐音,似乎有些不得已,却又是十分明亮,带着春水春山的妩媚,把整个世界都浸透了。没有人真的听见过仙乐,我想莫扎特的音乐胜过仙乐
  别的乐圣们的音乐也很了不起,但都是人间的音乐。贝多芬当然伟大,他把人间的情与理都占尽了,于感动震撼之余,有时会觉得太沉重。好几个朋友都说,在遭遇到不幸时,柴可夫斯基是不能听的,本来就难过,再多些伤心又何必呢。莫扎特可以说是超越了人间的痛苦和烦恼,给人的是几乎透明的纯净。充满了灵气和仙气,用欢乐、快乐的字眼不足以表达,他的音乐是诉诸心灵的,有着无比的真挚和天真烂漫,是蕴藏着信心和希望的对生命的讴歌。
  在死亡的门槛边打过来回的人会格外欣赏莫扎特,膜拜莫扎特。他自己受了那么多苦,但他的精神一点没有委顿。他贫病交加,以致穷死,饿死,而他的音乐始终这样丰满辉煌,他把人间的苦难踏在脚下,用音乐的甘霖润泽着所有病痛的身躯和病痛的心灵。他的音乐是真正的“上界的语言”。
  ……
  热气从药杯里冉冉升起,音乐在房间里回绕,面对伟大的艺术创造者们,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而有福气,生在这样美好的艺术已经完成之后——而且,在我对时间有了一点自主权时,还没有完全变成聋子。
1.结合标题和主旨分析,作者开篇写“斗室”“盒子”主要表明什么?(     )
A.自己被疾病约束了,行动很不自由。
B.应知足常乐,“斗室”总比“盒子”好。
C.人在生老病死的时刻,***会很少。
D.疾病限制身体时,音乐能助人超越。
2.填在横线处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你会好的
B.不要畏惧
C.人生美好
D.你要洒脱
3.文章中划线语句没有使用的艺术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烘托
D.排比
4.简要概括作者心中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各不超过10个字)
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柴可夫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扎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观全文,你认为标题“药杯里的莫扎特”有什么含义?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方大旱与体制型缺水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亦有人祸原因。
  在受灾严重的河南省汝阳县内埠村的主要灌溉工程陆浑水库干渠,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花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现在都废弃了。像这种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只一例。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但我国农业仍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
  上述情况也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是体制型缺水。体制型缺水有别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源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体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具有“公地悲剧”(在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因被滥用而枯竭)特性的商品。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后,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
  对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工程、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来解决,但是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如果在水的分配上没有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引水后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很难说。
  要解决水资源的“公地悲剧豫,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政府管制,即计划方式,二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即市场方式。但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来看,比较可行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
  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其中的关键在于它确立了用水价值的该年和水权交易制度。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结构的调整。(《中国青年报》2009.2.11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水资源的“公地悲剧”的理解,准确地一项是(     )
A.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带来的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
B.因水资源稀缺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
C.因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产生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开春我国北方大旱。
D.由于水资源稀缺和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人们过渡使用、侵占和浪费水资源,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后果。
2.以下不属于体质型缺水表现的一项是(     )
A.耗费巨资修建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
B.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一旦遭遇旱情,便很难解决。
C.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十分宝贵的水资源被大气蒸发,浪费严重。
D.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没有使农民建立起水资源商品观念,灌溉效率低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加强水污染治理可以解决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
B.如果在水的分配上能够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后定能收到预期效果。
C.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是解决水资源“工地悲剧”最易推广的办法。
D.甘肃张掖虽然严重缺水。但通过确立用水价值得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