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学最需想象力罗志田  史学勿需想象力的看法素为非史学者所相信。钱钟书曾说:“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
题目
题型:0118 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学最需想象力
罗志田
  史学勿需想象力的看法素为非史学者所相信。钱钟书曾说:“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算不得考据;或者变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风的考据,所谓穿凿附会。”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这是“它的艺术的责任”。简言之,“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钱先生是读集部书的大家,今日也有人在发掘其史学方法。然而集部书中毕竟“文学”成分多些,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尤为钱先生最所擅长。
  说史学勿需想象力的人认为,史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凡事能证实即可。不过,实证的基础是史料,而实际遗留下来的史料,可能不过是原初材料的千百万分之一。古代史不用说,研究近现代史的人,常觉史料繁多。然而真到了论证具体问题时,立刻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盖史料不足是任何史家始终面临的常态,有此不足之感,则立言或能不失分寸;那些每觉史料充足而勇于立言者,除表明自身的胆大敢言外,也婉转道出其尚未入流的消息。
  明确了史料不足是常态,就需要重新思考史学之所能了。根据史料以实证的方式“考定已然”,恐怕只是史学的第一步。孔子曾说:“夏殷之礼,吾能言之,杞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所谓“征”,一般的解释就是以史料证实之意。但不足以证实的,也还能有所“言”。这一点至关紧要,可惜过去的人不够重视。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是慎言,而非不言。
  胡适就说:“历史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前者用以“严格的评判史料”,近于科学;后者则偏于艺术。正因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有时史料所含的意义往往不显露,这时候也须靠史家的想象力来解释。
  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史无明文,便以为实无其事。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史家亦然。若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历史就真正被割断了。后人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史料,但不意味着存留的史料就是过去的全部历史。用近代史学家蒙思明的话说:高明的史家,“不仅能够根据史料知道历史,更能由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选自2010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有删节)
1.下面关于文中几种观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钱钟书认为,“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借此来批判史学的功能,进而否定了史学的价值。
B.孔子根据杞宋的历史难以充分证实对夏殷礼俗的理解,故虽能言而不敢轻言。作者据此倡导史家要如孔子那样无征不言,言必有据。
C.胡适强调史家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但他更加推祟“高远的想象力”。因为,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需要想象补充。
D.蒙思明提倡“由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其目的并不只是还原历史的原貌,而是更好地探寻历史规律。
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史家也可以任意想象。
B.史料不足是任何史学家始终面临的常态,因此,史学家要勇于根据史料立言。
C.研究近现代史的人,常有被史料没顶之感,所以就不需要根据史料进行想象。
D.“史学之所能”既指“考定已然”,又指史家靠想象力去填补没有史料的空缺。
3.为什么史学最需要想象力?请根据原文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史料不足是常态,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要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史家如果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就会真正割断历史。史家要能通过想象根据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学最需想象力罗志田  史学勿需想象力的看法素为非史学者所相信。钱钟书曾说:“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正视“人肉搜索”的双重效应
  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肉搜索引擎”正成为一大热词。
  古时江湖悬赏,各路高手追拿逃犯,此犯便被唤作“人肉”。而对于“人肉搜索引擎”,网络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几乎成了网络侦探,在巴黎抢夺金晶火炬者,众网民搜之;四川范老师震中落跑,众网民搜之;“辽宁女”哀悼日辱骂灾民,众网民搜之……一个帖子,好比寻人启事,发动万千网友,终将此人找到。于是,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可遁逃地承受众目睽睽下的评说甚至讨伐。
  有人说,“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何况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也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由于网络是个隐身世界,留在网上的恶言恶行往往找不到责任人,“人肉搜索”的出现,对自认为可以胡言乱语发泄一气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最典型者莫过于“周老虎”事件,假虎照甫出江湖,便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网友质疑,许多人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有根有据的论点并互相印证,自发形成一股网络舆论,“周老虎”徒留笑柄。“人肉搜索”的出现,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老话构成了挑战。
  不过,“人肉搜索”的善良初衷,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尤其是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进而不顾对方的隐私权利,将其姓名、电话、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这就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比如,最近一名网名叫“Die豹”的重庆女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地震很舒坦”的言论,并被“人肉搜索”找出其真实的相片、姓名,所以不得不休学以避压力,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新的网络暴力形式的担忧。更进一步说,“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也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而自认为真理在握的“人肉搜索”却造成“多数人的专制”,实际上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值得搜索发起人、每个参与人,以及相关论坛网站的版主等三思以自律。
  “人肉搜索”从形式上讲,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如果得到正确的引领,可起扬善之功,比如锁定造谣生事的小人,也可以找寻稀有血型的匹配者……但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如何及时科学有效地加以引导,应是一个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1.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对网上的恶言恶行者形成一种约束和威慑。
B.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甚至将其姓名、电话、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 C.“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这样做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
D.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人肉搜索”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 2.下列对“人肉搜索”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是一种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搜索过程。
B.是一种智能搜索,从而使得搜索不再枯燥乏味。
C.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
D.几乎成了网络侦探,能够将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
B.一方面“人肉搜索”有其善良初衷,但另一方面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会引发新的网络暴力。
C.“人肉搜索”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它对那些自以为可以在网络上胡言乱语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D.如何对“人肉搜索”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题型:0108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高高青冈树
徐乘林
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
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戌卒情?
  ①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辰此际,林则徐心情沉痛悲壮:“荷戈戍卒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军。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②事隔百余年,我来到惠远,已找不到宽巷中林则徐住过的房屋。只有破败不堪的将军府,以及门前一死三生的古榆,似乎没有忘掉那位荷戈戍卒的老兵,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他的轶事和遭遇。
  ③据说他旅途劳顿,沿途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加上水土不服,到惠远后病情加剧,但仍然关心国家安危。他致力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入侵的重大作用。他不顾年老力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主动提出经办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即使对他存有偏见的道光皇帝,到此出也不得不赞赏他的办事干练,传旨要他赴南疆实地查勘,奏明情况,开垦荒地。林则徐从此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开始对南疆八城进行查勘。
  ④数百年风沙冰雪,早已湮没林氏留在伊犁的足迹,唯有他在伊犁将军府亲手栽植的一株株青冈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所以独爱这种树,可能因为这古老树种,酷似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它高大魁梧,犹如顶天立地的好汉;它巨伞般的树冠,似壮士博大的胸怀;它的花朵比不上玫瑰娇艳,却散发着阵阵清香。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沙漠干热炙人,树叶失水,照样轻盈起舞。隆冬霜刀雪剑,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环境,不能制服它。它对地域从不挑肥拣瘦,河滩、山谷、山坡,随遇而安,都能生长。把它“发配”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即使刀锯斧钺把它拦腰砍断,树桩四周还会长出次生幼苗,势如箭竹,蓬勃挺刺,不可阻遏。
  ⑤鸦片战争后,“罪臣”林则徐历尽坎坷。他感到迷惘,发出“青史凭谁论是非”的感慨。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不但东南沿海人民,而且大西北群众,也都理解他、同情他、怀念他、敬佩他,铭记他造福人民的功绩。他离开伊犁之后,手栽的青冈树,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精心培育照料——松土施肥灌水。经历一千多个寒署,现在这些青冈树已干高围粗、亭亭如盖,年年结下累累硕果。尽管当地百姓“宁送一壶酒,不给一桶水”,戍卒战士还是节约用水,把这些果实种子育成新苗,让它们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扎根边陲。各族军民爱树成风,不仅是为了绿化雪山沙丘,而且想借此寄托情思,表达他们对一代英雄的敬仰爱戴,表达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⑥我驱车别伊犁将军府,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大西北初夏之夜,幽静,清新,凉爽,晴空飘浮数朵白云。明月在树梢露脸,冉冉上升,为一片广袤的土地洒满银辉。天山融雪,水流在渠道中急奔,忽明忽灭。青冈树叶,此刻在飒飒夜风中闪发点点银光。忽然我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北好风光——”她们似乎在歌颂这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歌颂他抗击外敌,蒙冤受屈发配新疆后造福西北人民,在边陲建立的不朽的丰功伟绩。
1.“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句中“典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篇诗说“巍巍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通观全文,作者赞颂了“荷戈戍卒”林则徐的哪些“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④段中描写了青冈树的哪些特点,赋予了它怎样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说应该删掉,有人说不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并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出。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翻过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骑它回家。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实则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B.小说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C.本篇小说作者借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很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E.小说中的D一心惦记着评职称的事,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2)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通过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升降机、自来水、电话、电灯、电视、电影、手提电话、光纤、计算机、胰岛素、器官移植、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
  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的新事物呢?是因为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些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事情。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大量出口。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这两百年,尤其是近百年、近50年来,三个互相关连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首先是科学,科学能带动工业;工业则带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技发展。如20世纪出现的统计学,在农、工、医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科技、工业、经济这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这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讲。前些时候有个很惊人的消息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均寿命可达150岁。我不知道是否会这样。但我希望这件事情不要发生。否则影响实在是不可想象。
  再看过去50年的发展会得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从基本原理转变为工业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了。例如半导体方面,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的容量每18个月就要加倍;现在已由1971年每个芯片上103个晶体管增加到107个,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持续下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有很大的自信心讲的话。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学校、国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是多用“科“,还是多用”技”?国家注入资源时,该对“科”多一点,还是该对“技”多一点?这是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挠头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有删改)
1.作者说“这些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事情”,不能体现“非常惊人”的一项是(     )
A.20世纪出现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质量的新事物。
B.农业人口数量的巨幅缩减体现了农业生产质量的大幅提升。
C.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在2050年达到150岁。
D.芯片的容量提升速度十分迅速,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2.通读前四段,下面不属于20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的一项是(     )
A.20世纪的科学发展,在两百年历史中,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B.两百年来,人类生活中出现了诸如火车、轮船、电话、电灯、电视、手机、电脑等大量的新产品。
C.两百年来,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D.20世纪的科技大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但作者认为也有负面效应。
3.下面不属于作者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将来会有更多更新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B.未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今天的人们拥有更大的自信心。
C.人类的生产力还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大提高。
D.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的趋势将在未来持续地表现出来。
4.下面的说法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富兰克林的话既是对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趋势的概括,又预测了未来的科学发展状况。
B.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还会不断提高。
C.科学促进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工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D.科学与技术关系十分密切,但科学比技术重要,因为有了科学,才有技术。
题型:0117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生命的一抹
郭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岗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彷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色彩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过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滚打了三十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常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的拙稚呢?
  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阒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秘的,有时和剎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空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第三自然段中,“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作蜘蛛,两点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自然段结句,“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分析“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各自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7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