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文明,文学在其中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难道文学要中断这样的责任了吗?让生活向下还是向上,向善还是向恶,...
题目
题型:上海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文明,文学在其中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难道文学要中断这样的责任了吗?让生活向下还是向上,向善还是向恶,难道文学就完全没有必要对这样最起码的问题进行拷问吗?“如果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两人生活的年代颠倒一下,大江在川端时代写大江式的作品,川端在大江的时代写川端式的作品,这两个日本人还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不会。因为川端时代的文学的标准还不只是“深刻”一维。而大江时代,却将川端文学的命根子——美——彻底抛弃了。
  ②这个时代,是一个横着心要将“美”搞成矫情字眼、一提及就自觉浅薄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讲思想神话的时代,悠悠万事,唯有思想——思想宝贝。文学企图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思想是高于一切的;谁在思想的峰巅,谁就是英雄,谁就应当名利双收。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患上了“恋思癖”的毛病。对思想的变态追求,已使我们脱离了常识。当我们穷凶极恶地在追求思想深度的时候,我们忘记一个常识:获得石油必须钻井,因为石油蕴藏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但如果以为钻得越深就越有石油那就错了,因为再无止境地钻下去,就是泥浆和岩浆了。思想崇拜,会导致思想迷信,而思想迷信则一定会导致思想的变态,其结果就是我们放弃常识,进入云山雾罩的思想幻觉。其实,一旦背离真实,一个看上去再深刻的思想,也是无意义的。(     ),这世界上有力量的并不只有思想。我还是愿意重复我的老话: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一种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的文学境界,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崇尚的境界吗?”斯洛文尼亚的齐泽克在谈到前南斯拉夫时代萨拉热窝被围困的情状时说,那些闻风而来的西方记者争先恐后寻找的只是:残缺不全的儿童尸体、被强奸的妇女、饥饿不堪的战俘。这些都是可以满足饥饿的西方眼睛的绝好食粮。他发问道:那些媒体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些关于萨拉热窝居民如何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做出拼命努力的中肯报道呢?他说,萨拉热窝的悲剧体现在一位老职员每天照常上班,但必须在某个十字路口加快步伐,因为一个塞尔维亚的狙击手就埋伏在附近的山上;体现在一个仍正常营业的迪斯科舞厅,尽管人们可以听见背景中的爆炸声;体现在一位青年妇女在废墟中艰难地朝法院走去,为的是办理离婚手续,好让自己和心上人开始正常生活;体现在一九九三年春季在萨拉热窝出版的《波斯尼亚影剧周刊》上关于斯科塞斯和阿莫多瓦的文章中……齐泽克说的是: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之下,萨拉热窝的人们都在尽一切可能地、体面地生活着。
  ④一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哪怕是在极端强调所谓现实主义时,是不是还要为这个民族保留住一份最起码的体面呢?如果连这最起码的体面都不顾及,尽情地、夸张地,甚至歪曲地去展示同胞们的愚蠢、丑陋、阴鸷、卑鄙、肮脏、下流、猥琐,难道也是值得我们去赞颂它的“深刻”之举吗?我对总是以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面孔昂然出现,以勇士、斗士和英雄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大师”们颇不以为然。不遗余力毁掉这最起码的体面,算得了好汉吗?可怕的不是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可怕的是我们一点也不想保持体面——体面地站在世界面前。
  ⑤这种“深刻”怕是罪孽。
  ⑥我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对新兴文学说了很多赞美之词并时常加以论证的人,而我本人显然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我所怀疑和不悦的只是其中的那一部分——“那样”的一部分。
  ⑦若干年后,也许我忽然于一天早晨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忽然明白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才是唯一的,才是文学的大词,大道中的大道,我一定会悔过的——悔过之后,也一定会往“深刻”上去的。我毕竟是一个与文学耳鬓厮磨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的人,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深刻”的路径和秘诀的,或许做起来也是很深刻、很深刻的。
1.第①段作者认为两位日本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B.何况
C.所以
D.虽然
3.第③段加粗的三个“体现”的内容传达出的“美”在于_____________;作者意在以这些事例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学就是要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
B.文学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完全不可怕。
C.作者本人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所以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
D.结尾段表现了对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的不屑。
5.联系全文,概括第⑥段画线句中“那样”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书写符合那个时代文学标准的作品。
2.B
3.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人们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做出拼命努力,尽一切可能地、体面地生活着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4.D
5.(1)态度:背离真实,过分追求所谓“深刻”。(2)表现:尽情、夸张甚至歪曲地展示同胞的“卑劣”,以体现所谓的“深刻”。(3)实质: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文明,文学在其中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难道文学要中断这样的责任了吗?让生活向下还是向上,向善还是向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①沧浪亭是老早就想来的,而且在苏州的众多园林里就是她了。原因很简单,她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始建于北宋;她是苏州唯一一座半敞开的园林,不像其它紧锁深巷。单凭这两点,就有理由轻扣她的心扉,品千年风韵,感岁月沧桑,享精致典雅。
  ②其实最早吸引我的是她的名字:沧浪。数千年之前,渔父莞尔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话原是说给受挫的屈子听的,书生意气的他没听进去,转身便走了,不久汨罗江的滔滔江水奏响了大诗人的最后悲歌。千年之后,同样是失意惆怅,风雅的苏子美听懂了,既然朝廷容不下诗化的低吟长叹,那么便随逐沉浮,找一个宁谧的地方建一所园子,过真正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苏子找到了苏州,苏州便拥有了沧浪亭,所以有时失意是很诗意的。
  ③历史便这样留下一种情结,沧浪。当书生的意气风发碰到朝廷的冷嘲热讽,聪明的人便会想到隐居,想到陶潜,想到寄情山水。孔老夫子说过,“大隐隐于市”,可熙熙攘攘的闹市怎能寻到一份宁谧?文人就是文人,在城镇深处民宅之旁,用自己的诗意手笔照样能推山理水,这便有了城市中的山林——园林。在自己构筑的小天地里,舞文弄墨、诗酒会友、优游人生,快哉!
  ④园林自古便有,可把隐士情结和诗意生活结合得这般畅快淋漓的要数苏子美了,私家园林也由此成为诗画芬芳千古。细细品品苏州的其他园林,拙政、网师、退思,你会发现几乎每一座都有着浓厚的沧浪情结,有着说不完的悠悠往事,更有难以言说的隐秘心情。
  ⑤每一座园林都是有心事的。“被诬奏不容于庭”,继而被削为民,是苏子美的遭遇,是人至盛年的一大挫折。如许的不甘如许的不情愿都成了如许的无奈,无奈之余开始了漂泊。当流浪的舟子漂到苏州,温山软水的隐逸情怀瞬间释放,心间的层层涟漪绽放出了最美的一朵莲花——沧浪亭。沧浪,是在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间作了一次诗意的选择。选择了沧浪,是选择了飘逸、旷达,放弃了过多的附庸风雅,而那些家国情怀呢?事实是在寓居沧浪亭的几年后,苏子被重新任用,不久便卒于任上。可以想象在读懂沧浪之歌的同时,诗人用另一种方式心怀家国,有所抛弃却并没放弃,不是旷达却胜似旷达。
  ⑥怀着这份心情,从三曲石桥步入。桥在园外,流水便从园前缓缓流过,流了千年留下一些从前以往的故事。水名葑溪,苏州极普通河流中的一条。千年之前,苏子美相中河边的这片土地时,便和它一起诗情画意起来,不是灰白高墙紧锁一园春色,而是亭台楼阁灵动一池春水。水是园林的灵魂,更是这座古城的神韵所在,诗人是深谙此理的,因而把流经家门口的葑溪打扮得分外诗情,久而久之这水也便成了园子的一部分。
  ⑦园子已不是千年前的样子,可宋时的风韵犹存。走走想想,想到千年之后,仍有一座宋朝的园林可供赏玩,该是多么惬意的事。一千年了,这里究竟演绎了多少诗情画意,藏匿了多少人生抱负,又见证了多少沧桑往事。可以想到的是在千年之中来来往往的人们,很自觉地延续着一个宋朝的故事,彷佛有一种默契,又似有一个约定:守住来自宋代的诗情、风范,更是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千年之后留下一座沧浪亭。
  ⑧千年的诗情画意沉淀下来,升华为一种沧桑。循着游廊且吟且行,千年时光慢慢重演,记忆的门扉轻轻叩开,一扇扇造型各异的漏窗映入眼帘。这是历史的定格,是岁月的难忘瞬间,抑或是一段段往昔的黑白胶卷。顺着漏窗望去是另一番别有洞天,是另一派春华秋实,而这扇扇漏窗连接起的分明是一些熟悉的影像:衣袂飘飘、花间载酒、月下独酌、长歌当哭。这是来自宋朝的记忆,在这邂逅千年的历史,是那么的不经意且又让人浮想联翩。
  ⑨游罢全园回望,看山楼已经望不见山了,环顾四周也没有一片纯粹的天空了。或许这不是沧浪亭的选择,而是她所必须面对的现实。现代文明已经开始一点一滴侵蚀这座来自宋朝的园子,千年的记忆到现在已经有点模糊,千年的故事到如今也有点残缺,而我们所固守的情怀呢,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注释】①葑溪:此河自园东南萦绕园北,仿佛沧浪亭的“围墙”,成就了其半敞开园林的特点。
1.文中的屈子指战国时文学家_____________;他的运用美人香草比喻,并有大量神话传说的楚辞名篇是《__________》。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④段画线句中“沧浪情结”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第①段总领全文的沧浪亭特点以及作者所思所感的内容。
B.第②段引用古诗道出沧浪亭名字的由来,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第②段将屈原与苏子美对比,突出表现苏子美的诗意风雅。
D.第⑦段“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感悟为文章结尾进一步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E.文章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地表现沧浪亭的独特魅力。
F.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慨叹沧浪亭的千年变迁。
5.结尾段表达的情感传达出本文怎样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中的内容,对沧浪亭作简要介绍。(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上海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国的文化精华,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和名著,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再加以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然后招摇于市。
  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竟也成了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红木家俱、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在一起。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跑到哪去了?
  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历史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怎能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而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热销、票房和收视率,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1.下列关于“文化上自我糟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文化精华正面临着自我糟蹋的潮流的冲击,它们或被重新包装,或被拆卸***。
B.在很多涉及历史名人的影视作品中,历史只不过是一个被借用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C.那些残存的历史街区、古村古镇、名人故居,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后,就会被“腾笼换鸟”,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或“游客的天堂”。
D.文化经过粗鄙化的打造后,就会失掉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变得不精不深。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有像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那样精深的文化,就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就能整体地提高。
B.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既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又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将直接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与全民素质的提高。
C.促使文化鄙俗化潮流变本加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GDP,而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
D.坚守了文化固有的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准则,就是维护文化的尊严,就再也不会使文化受到践踏和玷污了。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这一现象。
B.如果我们能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就能够维护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就有可能创造出精深的大作品。
C.在糟蹋文化来赚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恐怕很难能够对自己的文化心存挚爱和虔诚。
D.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因而,拿文化来赚钱,是一种最无知、最野蛮的赚钱方式。
题型:吉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永远铭记张明觉教授
——最早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华裔科学家
姚诗煌
  当获悉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时,我立即想到了一位对“试管婴儿”的诞生起到重要作用的先驱者——华裔科学家张明觉。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正是他首先发现了“精子获能”的生理现象,为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试管婴儿”最终能呱呱坠地。为此,他最早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按理,他完全应该同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遗憾的是这位生殖生理学领域的科学大师,已于1991年作古。作为国内最早采访过张明觉教授的记者,我深感有责任把他的科学贡献介绍给读者,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位华裔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
  张明觉是山西省岚县人,出生于1908年10月10日。1933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系,193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5年到美国乌斯特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上世纪50年代初,他与人合作共同发明了以甾体激素为基础的口服避孕药,至今仍为全世界妇女所采用,故被称为“避孕药之父”。1950年,他成功地移植了兔的受精卵,提出卵龄和子宫内膜发育必须“同步化”的概念,为家畜的胚胎移植和良种培育提供了理论根据。1951年,他发现“精子获能”的生理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奥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现象。国际生理学界把他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奥原理”。这一现象的发现解开了精卵受精之谜,为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1959年,他首先报道兔卵的体外受精获得成功。迄今为止,多种动物卵子的体外受精及其技术上的改进都源于他的首创性研究。
  爱德华兹和他的合作者斯特普托在回忆完成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艰辛过程时,曾数次提到了张明觉的名字。当年他们曾经历过几百次的失败,当读到张明觉的研究论文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帮助。所以,当路易斯·布朗出世时,有报道将她称为“张明觉的女儿”,张明觉又获得了“试管婴儿之父”的誉称。
  张明觉治学严谨,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其五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发表了三百余篇研究论文,获得过许多国家及国际学术组织授予的奖章、奖金等,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当他所开创的这项工作,终于在今年登上了诺奖榜时,这位先驱者却逝离我们近20年了。
  我们不能忘了张明觉。但张明觉一定会以淡定、欣慰的心情,看待爱德华兹能在今天获得这一诺奖桂冠。张明觉是一位十分低调和谦虚的学者。1980年,就在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后2年,我获悉有一位华裔科学家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先驱者,恰巧他在上海访问,但身体欠安,我便设法在华东医院的病房里采访了他。当时,他很少谈自己的贡献,而是以十分感恩的心情,回忆起自己的导师闻亦传先生对他的指导和帮助。张明觉说,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在闻亦传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为此,署名时他把导师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没想到受到了一顿严肃的批评,闻先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去掉。他说,闻亦传先生的精神和学风,影响了他一辈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当我们又一次地谈论,什么时候中国科学家也能获得诺贝尔奖时,我想,获奖不仅需要有一流的工作和贡献,更需要的是一流的精神和学风。为此,我们真的应该永远记得张明觉教授,记住老一代科学家的人格和风范。(2010年10月13日《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说听到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获奖的消息马上就想到张明觉,说明作者对罗伯特·爱德华兹的获奖颇有不满,为张明觉教授的遭遇鸣不平。
B.按理张明觉教授有机会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可惜的是他已于1991年逝世,说明诺贝尔奖不会授予逝世已久的人,即使是取得再大的成就。
C.国际生理学界把张明觉教授和澳大利亚学者奥斯汀博士共同发现的“精子获能”这一研究成果命名为“张—奥原理”,说明张明觉教授的贡献要比奥斯汀博士大。
D.文中说“当他所开创的这项工作,终于在今年登上了诺奖榜时,这位先驱者却逝离我们近20年了”,表达了作者因张明觉教授的逝世而未获诺贝尔奖深感遗憾,当然也再次肯定了张明觉教授的科学成果。
E.作者认为中国科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不仅需要一流的工作和贡献,更需要的是一流的精神和学风,表明他对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和学风有一定的担忧和不满。
(2)本文的题目是“永远铭记张明觉教授”,文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要“永远记得张明觉教授”,请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最后一段讲述对张明觉教授做的一次采访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名科学家,张明觉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国人骄傲,然而“华裔”的称谓又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失落。对此有人说,中国科学家很难取得诺贝尔奖;也有人说,中国科学研究的环境还欠缺很多;还有人说,诺贝尔奖的评选理念尚需修改。请你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内容不是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B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这是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4请结合原文,简答茶道与饮茶的关系。2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 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由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县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石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用作者的话说,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推”字更符合贾岛原诗的意境,理由是什么?(限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不符的两项是(     )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排斥联想。
C.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题型:0112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