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
题目
题型:0111 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节选首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是“文眼”,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下文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交代夜游荷塘的原因: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心灵的片刻宁静。制造悬念,引出下文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等内容。(意对即可)
2、(1)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2)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意对即可)
3、(1)连用三个比喻形成排比,用明珠比喻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用星星比喻月下荷花忽明忽暗,用美人比喻月下荷花纤尘不染。
  (2)用通感描写荷香,将嗅觉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烘托环境的优雅、宁静。
  (3)运用两个比喻进行对比,用酣眠比喻朗照,用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表达对后者的喜爱之情。
  (4)运用通感,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跃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神线
包作军
  郑能四十出头,是个下线工,活儿不重,在钢板上画线,以供电气焊切割或机械加工。
  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卡尺就在钢板上画圆,有人开玩笑说是阿Q梦寐以求的那种圆,是绝活儿。大家都叫郑能“神线”。
  “神线”郑能的工资虽不高,但三六九的能就着咸菜喝几杯小酒,就不羡慕厂长科长们大鱼大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着自己的企业。但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厂子宣告***了。
  下岗的郑能顿时茫然无措,天天靠喝酒来麻醉自己。郑能妻子所在的厂子也是勉强开工,工资也不高。没多久,郑能家的油盐酱醋就发生了危机……
  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似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低的年龄界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去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先寄存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有二百多块呢!”
  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那么多?!”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有时候,郑能还会喝着小酒,嚼着花生米,对着屋角的那条绳子自言自语:“你嘛,才叫真正的神线。我——屁都不是,顶多是废物利用……”
  说这话时,郑能望着窗外,眼中露出悲哀的神色。
1、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点,请简要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悲哀的神色”,你认为他为什么而悲哀?试做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1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2.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3.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联系全文,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9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同时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已经渐渐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这都是十分积极的现象。
  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冯骥才 中国文联副主席)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精神公认为指人类应当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
B.人文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
C.人文精神可以确保一个人能自由、幸福并且有尊严地活着。
D.人文精神既有利于个人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2.下列对当今中国大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意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扩大自己的精神视野,关注社会难点问题。
B.实施人文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身上不可或缺的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
C.实施人文教育可以深化大学校园里应该有的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
D.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各所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得到同步发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重建人文精神,就是要推倒原有的人文精神,面对当代社会现实重新构建新型的人文精神。
B.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而这个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C.自觉而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D.当今中国大学正在尝试多种人文教育方式,如开设人文讲堂等,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现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⑴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⑵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⑶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⑷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⑸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⑹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⑺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
  ⑻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郑板桥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⑼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文章第二、三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意。
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笔下,扁豆花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为什么要提及郑板桥拟写的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因此,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
  面对这样的现实,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怀念社会整一性阶段时的那种统一目标与绝对共识,而对于现阶段的杂芜、混乱抱以偏见和批评,低估了“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其实,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分众化,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演艺明星和一个普通人之间,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不再横亘着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定。
  一个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的传播工作者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显然,分与聚的辩证法,可能是今后我们每天都要演练的社会习题。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现实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我们拥有的将是特征明显的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选自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碎片化”传播语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不断收缩,依靠强势媒介“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是导致传播语境“碎片化”的背景。
B、传播语境“碎片化”突出地表现为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
C、“碎片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过渡。“碎片化”带来了复杂化,但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
D、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
2、根据文意,下列内容不属于“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一项是(     )
A、不能低估“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因为它使普通大众和每一个个体得到更多关注,分享到更多平等,获得更多的满足,展现更多的个性。
B、要从“碎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富有特征的小族群,使我们拥有的特征明确的传播对象群体。
C、要看到“分众”背后的新的“聚众”的需求,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聚合到一起来。
D、通过先细分,再归聚,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实现社会的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整一性,扭转传播效能不断降低的局面。
3、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对其受众(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有什么影响?对媒介的传播效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