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侯银匠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项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意对即可)
2.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意对即可)
3.①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意对即可)
4.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探究,论述,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侯银匠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禅究竟是什么?现代禅学对禅的理解更加贴近大自然,更加贴近社会人生。从自然现象来说,满天星斗是禅,清风徐来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目青山是禅,潺潺流水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江河是禅。从社会人生来说,助人为乐是禅,无私奉献是禅;吃饭睡觉是禅,担水劈柴是禅;一言一语是禅,一举一动是禅;一呼一吸是禅,一唱一和是禅。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目皆是。正如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禅是大海,是空气,是高山,是雷鸣与闪电,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在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可见禅就是真实的宇宙万象,就是平常的社会生活,是人们那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真、善、美、智,更是人的生灵之气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的融会贯通。
  既然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禅意,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得潇洒自如,轻松愉快。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身心愉悦的感受,相反觉得活得很累。于是,“活得真累”成了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头禅。为什么会有“活得真累”的感受?这是由于现代人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紧张而忙碌,承受着工作、就业、养家活口、前途未卜、命运多变的层层压力,心头又背负着金钱、名誉、财富等重重负担,始终放不下,由此带来种种烦恼和痛苦。很多人为了追求财富,将生活当成目的而不是过程。这样本末倒置的结果,导致了许多症状,如焦虑、失眠、神经衰弱、心灵空虚、身体疲倦等。可以说这些人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不过是物欲的奴隶而已。
  面对现代人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禅的现代意义越来越重要。禅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累了就要去休息,饿了就要去吃饭”。而追求金钱财富的现代人往往累了不知道要休息,饿了也没有好好地吃顿饭,种种***压在心中,无法解脱,以致无法享受生活中的情趣。其实在工作与生活中同样也有许多情趣,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放下一切,那情趣是无法品味到的。
  人们只要能做到以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就会进入一种无我的禅境,生活变得简单了,心情变得达观了,生命变得自在了。有不少人认为禅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法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和偏见。禅教导人们要达观地看待人生的得失输赢,告知人们有些事情不可强求,不必强求,但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禅是积极入世的,其宗旨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要求人们真心实意地投入生活,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禅的智慧解除种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进入禅的意境,体现禅的情趣。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沉浸在禅文化之中,禅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却是异常地贫乏。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于是在青年人中,出现了一群“追禅族”。据大学教师反映,他们的讲课只要稍微涉及到禅,立刻就会引来青年学子的极大兴趣。不仅青年人需要禅来去除烦恼和心理障碍,就是负担沉重的中年人,也需要禅来为他们减去压力。因此,读一些禅意盎然、禅趣横生的美文,多少会达到精神愉悦的效果,进而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摘自《(禅趣小品)自序》)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禅学认为贴近大自然,贴近社会人生才是禅。
B.禅告诉人们只要做到以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就可以超然世外,逃离现实。
C.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D.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认为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禅意,我们需要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现代人读一些禅意盎然、禅趣横生的美文,就会取得精神愉悦的效果。
B.只要人们投入生活,就不会成为物欲的奴隶,就不会焦虑、失眠、神经衰弱、心灵空虚、身体疲倦。
C.一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如果不能放下种种***,就难以品味到其中的情趣。
D.现代人感觉“活得真累”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禅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禅是积极人世的,所以负担沉重的中年人也需要禅来为他们减去压力。
B.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逐禅悟,只要是涉及禅的课程,青年学子都很有兴趣。
C.现在许多青年人喜欢禅,所以他们比中老年人生活得潇洒自如,轻松愉快。
D.人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认识禅,更重要的是要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融人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都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薄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选自《散文》)
1.文章用了景物描写来开启和结束全文,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许多耐人咀嚼的句子,你对“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是怎样理解的?结合文章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段写到了建造滕王阁的滕王,目的是什么?与中心是否游离?为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拟人给我们搭建了认识王勃的阶梯:思绪如牵强的秋风,阁影躺在江水里荡漾,都是最好的例证。
B.“物是人非事事休”,滕王阁仍在,可是当年的王勃却如滔滔江水,随着历史淘尽在时光的长河中,感伤的情怀和无奈的思绪蕴含其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王勃忧郁的身影。
C.文章第八段“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作者意在说明,王勃是被当权者废弃的,含有对王勃命运的愤慨之情。
D.文章第九段“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是作者对王勃命运的一种定论,说明人的一生充满了无限的挑战与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来实现自我的理想。
E.全文语言含蓄,饱含深情。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多方描写和描摹王勃的人生历程,记叙、议论、抒情的适当组合,典型人物的典型塑造,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无限的张力。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迭。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④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生年是太接近了。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庄子之死,从未听说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一种象征。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⑦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令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1.文章第④段,作者为何说“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作者说庄子和屈原“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二者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庄子,会飞翔的人”这样的手法和句式来评价庄子,请你用相同的手法和句式来评价孔子、孟子、鲁迅、李敖中的任何一位,并作简要解说。(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世,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为什么说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的苦孩是“一个自私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三、四两段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全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B.对父母讲孝心是至高无上的行为,对父母的挚爱是人世间最珍贵、最美的情感。
C.第三段的感慨针对性强,是专门对求学的苦孩和断然离开重病在床的父母的游子所发。
D.倒数第三段,用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将“孝心无价”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E.全文感情真挚,典型事例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形象化议论又与富有哲理的议论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文学的功用的表现)流俗的表现说大概不外起于两种误解。第一是把写下来的(或说出来的)语文当作在外的“言”,以为思想原无语文,到写或说时,才去另换语文,换得的语文便是思想的表现。其实在写或说之前,还是空洞游离的思想。比如我写下一句话,这一句话的意义连同语文组织都已在心中想好,才下笔写。写不过是记录,犹如将声音灌到留声机片,不能算是艺术的创作,更不能算是替已成的思想安一个形式。
  第二个误解是起于语文有时确需费力寻求,我们常感觉到心里有话说不出,偶然有一阵感触,觉得大有“诗意”,或是生平有一段经验,仿佛是小说的好材料,只是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这好像是证明语文是思想以后的事,其实这是幻觉。所谓“有话说不出”,“说不出”因为它根本未成为话,根本没有想清楚。你看一部文学作品,尽管个个字你都熟悉。可是你做不到那样,举一个短例来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哪一个字你不认识,你没有用过?可是你也许终身做不成这么一首好诗,这可以证明你所缺乏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运用语文的思想,你根本没有想,或是没有能力想,在你心中飘忽来去的还是一些未成形的混乱的意象和概念,你的虚荣心使你相信它们是“诗意”或是“一部未写的小说”。你必须努力使这些模糊的意象和概念确定化和具体化,所谓确定化和具体化就是“语文化”,“诗意”才能成诗,像是小说材料的东西才能成小说。心里所能想到的不完全是语文,但是文学须从有限到无限,只能用可以凝定于语文的情感思想来暗示其余。文学的思想不在于飘忽迷离的幻想,而在使情感思想凝定于语言。在这凝定中实质与形式同时成就。
  我们写作时还另有一种现象,就是心里似有一个意思,须费力搜索才可以找到适当的字句,或是已得到的一个字句还嫌不甚恰当,须费力修改,这也似足证明“意在言先”。其实在寻求字句时,我们并非寻求无意义的字句;字句既有意义,则所寻求的不单是字句而同时是它的意义。寻字句和寻意义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统名之为思想,其中并无内外先后的分别。比如说王介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原来由“到”“过”“入”“满”诸字辗转过来。这几个不同的动词代表不同的意境,王介甫要把“过”“满”等字改成“绿”字,是嫌“过”“满”等字的意境不如“绿”字的意境,并非本来想“绿”字。在他的心中“绿”的意境和“绿”字同时生发,并非先想到“绿”的意境而后另换一个“绿”字来“表现”它。(朱光潜《文学与语文》)
1.第二段“只有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一句中“本领”是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提到“语文化”,请根据该段内容予以解释。注意句子通顺。(连标点不超过30字)
所谓“语文化”,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流俗的表现说”观点有二:一是_________;二是“意在言先”。而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不超过4个字,后不超过12个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写或说,无非是将已连带语文的思想,记录下来或表达出来。
B.只有不断地费力寻求,费力修改,才能运用好语文。
C.“说不出”不是因为语文的缘故,全是思想的缘故。
D.举王介甫改词一例意在说文学创作看上去在寻字句其实也在寻意义,两者是统一的。
E.我们写作时时常碰到“有话说不出”与“有话说不好”两种现象,因而产生了一个误解。
F.“将声音灌到留声机”式的记录,不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