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的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觉。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节选自《在梦中搁浅》)
1.第一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作者认为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2.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3.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世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     )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     )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     )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及 却 因此 就
B.乃至 则 所以 也
C.以及 则 因此 就
D.乃至 却 所以 也
2.文中加粗处的“那些”“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泡泡”是怎么形成的?
  不规则的浅蓝色“泡泡”排列在外表面,这状如结晶体的巨大方盒子,是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并正在修建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是个极具创意的建筑,它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就是其外观设计。
  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泡泡”,如蜂巢,水晶的矿物结构,肥皂沫的天然构造。设计方之一的ARUP公司建立了“6个14面体+2个12面体”的“泡泡”基本组合模型,由这一基本组合构成了“水立方”的外表面。
  “泡泡”要用什么材料来实现呢?被戏称为“泡泡墙”的ETFE膜在此时进入另一设计方PTW的视线,因为它足够坚硬,非常适用于环境苛刻、温度敏感的游泳场馆,同时又是透明的,满足了“水立方”高度透明的设计原则。ETFE在欧洲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做成“膜”用于建筑只有30多年,多数应用于温室外立面,如英国的伊甸园。而上届德国世界杯主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场也选用了ETFE。这些建筑的每一个“泡泡”都是一模一样的规则图形,建起来难度要小得多。
  用于温室的东西可否用于大型场馆?ARUP构建的双层膜结构“泡泡墙”效果恰好与温室类似:冬日光线照进来,可以保证室内温度;而夏天可以通过双层结构引入通风系统,并在建筑下部安装1米多高的百叶通风口,原理类似于呼吸幕墙。冬天关闭,夏天开启,保证冬暖夏凉。
  “水立方”的“泡泡墙”由3000多个平均长度7.2米的“泡泡”组成,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用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ARUP公司在对许多材料进行一系列实验后,最终判定这种膜是最适合“水立方”的。
  然而,针对ETFE膜材料的质疑声从未断过,特别是2004年珠海晶艺玻璃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罗忆指出,他在“伊甸园”现场看到膜“发霉”的情况,。曾去伊甸园考察过的郑方解释说这是青苔。ARUP随后对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了膜的设计。通过事先安装在钢架上的充气管线对膜充气,整个过程由电脑智能监控,根据当时的气压、光照等条件使“泡泡”保持最佳状态。“水立方”顶部的膜层数达4层,而墙体的膜则在2到3层之间。若顶层只有两层膜,下雨天“水立方”内的人就会有头上“打鼓”的感觉,在增加膜之后,雨点敲击顶部膜的声音就不会再对室内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而ETFE的强度也被反复检测,确保即使在冰雹天气使用也没有问题。
1.下面关于“水立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水立方”的设计是对自然界中某些物体的“泡泡”结构的模仿。
B.“水立方”的每一个“泡泡”均由“6个14面体+2个12面体”构成,平均长度7.2米。
C.“水立方”与英国伊甸园和慕尼黑安联体育场一样,外立面和顶部都使用了ETFE。
D.“水立方”将会是个冬暖夏凉、有较好隔音效果的体育场馆。
2.不属于设计者最终选择了ETFE作为“泡泡”材料的理由的一项是(     )
A.ETFE有足够的强度,非常适用于环境苛刻、温度敏感的游泳场馆,而且是透明的。
B.ETFE在欧洲已有上百年历史,用于建筑已有30多年。
C.ETFE做成的双层膜结构“泡泡墙”效果恰好与温室类似。
D.ETFE在目前供选择的材料中是最适合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立方”比英国的伊甸园、德国的慕尼黑安联体育场建筑难度都大。
B.“水立方”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且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
C.英国伊甸园的ETFE膜出现了长青苔的现象,“水立方”将不能避免这一问题。
D.“水立方”顶部膜增加到4层后,室内就不会听到雨点和冰雹敲击顶部膜发出的声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建筑的阅读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阎序》《岳阳楼记》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中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功能。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了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余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铁塔说出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处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形式。
1.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一小点简答不得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说:“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又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含义各是什么?
(1)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本文认为建筑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埃菲尔铁塔”的语言内涵是(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城”的语言内涵是(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官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壮观来揭露秦始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黄土作为语言,向世人‘想象’就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要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发现建筑物的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CCTV新楼的内部征名在网络上传开。外表完整地矗立在北京东三环边,这幢大楼其实早有了民间流行的称呼-“大裤衩”。同“鸟巢”“巨蛋”一样,不管建筑师的灵感和意图原本是什么,大众总会按照最直观的印象给大型建筑一个通俗的名字。甚至央视自己的员工也习惯了这个称呼,但对国家电视台来说太不体面了。
  这样的文化隔阂尚属表面。中国甲方与外国明星建筑师之间的貌合神离,在2008年的后半年变得更加明显。奥运会后金融危机来临时处在工程收尾阶段的明星建筑师项目,因为资金收缩,甲方在细节上不再肯花钱,在后期施工与管理上不再尊重设计,甚至违反合约更改设计。业内人士透露,诸如库哈斯设计的CCTV新楼、霍尔设计的“当代MoMA”都遇到此类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这说明中国甲方在内心里并不是真的欣赏和接受国外明星建筑师的设计,而且“中国甲方对外国设计没有制衡、博弈的能力,出了问题,只能走向极端,把原有设计扔开,照自己的来”。中国甲方对西方“现代建筑”有了虚荣式向往,貌似也有了消费的能力,却还远没有真正的文化理解与认同。随着中国公共建筑的泡沫破灭,中国对西方明星建筑师的热度迅速退去。
1.从材料看,在大型公共建筑上,中国与外国建筑师之间的隔阂主要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怎样对待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外国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1.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在全文表达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所指的内容是什么?生物学界的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人们为什么会坚持这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