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霍金的分量王必胜  史蒂芬·霍金,这个有点残疾的英国老头,在遥远的东方,成为耀眼的明星,一如那些舞台上的歌手,在聚光灯下,他的荚姿,他...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霍金的分量
王必胜

  史蒂芬·霍金,这个有点残疾的英国老头,在遥远的东方,成为耀眼的明星,一如那些舞台上的歌手,在聚光灯下,他的荚姿,他的智者风度,他的那个不苟言笑,却令人着迷的神态,让黄皮肤的学人智者、青年老年们一饱眼福,犹如进行了一次圣洁的学术洗礼。近日,他又三度来华。有人说,这个闷热的夏天,有了世界杯,也有霍金,就不一般。
  霍金,一个平淡的老者,一个身体残疾的洋佬,他对时间和宇宙的解构,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以及生物自然形成的历史。前些年,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一本《时间简史》风靡一时,人们争说霍金,不仅因为这位英国教授把人们自爱因斯坦以来对时间的认知,开启了全新的视野,对这个有着物理学意义的命题,关涉到人人都知晓却又不明就里的命题,有了霍金式的理解。还在于他是一个残疾人,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却对这个深奥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究和论述,尤其是他把深奥的哲学命题,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让科学走近普通人的生活,让科学充满诗意。无怪乎,这个霍金先生,让全球的出版者十分地看好。据说,他的《时间简史》全球销量2500万册,创造了当今科学类图书的奇迹。他的另一本新书《果壳中的宇宙》也有中文版。他被黄头发黑眼睛的人们拥戴。难得的是,他漂洋过海,不远万里而来,同读者见面、答问。前年,又一场大病,他还再度来华。虽然不乏主办者的商业行为,但他是为科学而来,为文化而来,也为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仍保持着虔诚阅读的可爱的读者而来。
  一个已有十多年的瘫痪史,一个在轮椅上生活的人,一个年届六十的人,完成了被称之为上世纪的经典性的科学著作。这些对我们来说,不可思议,他却做到了。我们对他的任何评价都不过分——科学家的霍金,劳动模范式的霍金,志向和毅力都胜过我们的霍金
  霍金的生平非常富有传奇性。他曾就读于剑桥和牛津,现在是剑桥大学的教授(这个职务曾为牛顿获取)。他因卢伽雷病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病魔的折磨,并没有使他退却,而他向着科学的尖端发起了冲锋。他的中国学生《时间简史》的中译者描述他第一次见到霍金时的情景,令我们难忘:“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开关。我尽量保持礼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疾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能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两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就是这个失声而且翻看书页都很困难的人,却用他那个残弱之体向科学的圣殿迈进。他所能做的是脱开了人类的极限,以一种超常的意志和精神,完成了人类对自身的超越。
  我是在电视上看到鲜花簇拥下那张安详的脸,侧向一边而不露声色,对于东方人表现出的热情和盛情,霍金早已习惯。他是一个物理学的天才,一个智者中的精怪,一个学界的大腕。因为残疾所致,对人们给予的崇拜,他也许习以为常,也许一贯低调。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那双平淡的眼神,那张不苟言笑的脸。对于礼仪为先的国人也许不太习惯,鲜花和掌声,不是大师所热衷的,不是科学家的本意。对于霍金这样的科学大师级人物,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他在助手和护理的扶助下,在舞台上的聚光灯、强光灯和镁光灯下,矜持地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致意,但他那个总是侧向右面的头颅,近乎蜷缩在轮椅里的身子,让人透过热闹和浮华有一丝怜悯
  其实,我在翻看霍金老先生的译著时,也看了一些专家和文艺界同行写的文字,老实说,除了对有些图表和一些人文化的论述感兴趣外,大多如看天书。也许是太愚顽,我也没有能坚持看完,也就不甚了了。
  但这并不影响对他的崇敬,并不说明霍金的曲高和寡,更不能说明霍氏理论的缺失。霍金并不是在做科普,霍金价值不是在于普及性,但却又是通过这极大的普及性而赢得了声誉。他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是一个残疾的人在做大学问,是可以超过人类自身的极限去完成匪夷所思的事业。这就是霍金。
  我曾想,大家对他的尊敬、崇拜,关注他的生活起居,了解他的病情,但是,那颗智慧的大脑,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头颅,有没有人去做过研究,哪怕是计量和测算呢?据说,人的大脑有个恒定的重量标准,但也有例外,物理的重量能够说明一切吗?
  是的,他那赢弱的残疾的身躯如何支撑了那颗硕大而沉实的头颅,是精神,是智慧,是一种超常的智力和上帝的恩赐,抑或是我们所没有发现的东西?
  就身体的重量而言,霍金是轻量级的,那瘦弱残缺的身子,那病残的躯体;然而,他的大脑、头颅的重量,却不能用平常的方法计算,因此,我们才有了这个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1.文中“科学家的霍金,劳动模范式的霍金,志向和毅力都胜过我们的霍金”,其中“科学家”“劳动模范”“志向和毅力”的含义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人透过热闹和浮华有一丝怜悯”一句中,作者“怜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译著“大多如看天书”,认为“霍金价值不是在于普及性”,为什么又说“是通过这极大的普及性而赢得了声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指出“霍金的分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1)永远的霍金——简析《霍金的分量》中霍金的形象
(2)生命的超越——简析《霍金的分量》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3)心灵的航标——简析《霍金的分量》构思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科学家”是指霍金在理论物理学上开启了时间和宇宙的解构的全新视野。“劳动模范”是指霍金年届六十身体残疾却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完成了经典性的科学著作。“志向和毅力”是指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却没有放弃对科学的探索。(意对即可)
2.在杰出伟大的科学成就面前,他那无法接受欢呼与致意的赢弱蜷缩的身体让人痛惜,表达了作者对大师的无限爱戴与钦佩之情。(意对即可)
3.因为作为科学,霍金研究的是深奥的理论物理,不一定人人能懂,但他研究的命题却又人人知晓,具有极大的普及性,更重要的是他作为残疾人,能超越自身极限去完成人们匪夷所思的事业,所以赢得了世界声誉。(意对即可)
4.(1)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2)脱开了人类的极限,以一种超常的意志和精神,完成了人类对自身的超越。
5.示例:(1)永远的霍金——简析《霍金的分量》中霍金的形象本文以简练而又满蘸深情的笔墨,从外在的形貌和内在的精神两方面,刻画出了一个矜持低调、孜孜不倦的霍金的形象。一个被病魔“禁锢在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的老者,长期蜷缩在轮椅上,他因取得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崇拜。但在鲜花和掌声中人们看到的总是那张“安详的脸”、那双“平淡的眼睛”和“侧向右面的头颅”。这些“令人着迷的神态”连同他对荣誉的“矜持”与“低调”,犹如给人们进行了一次圣洁的学术洗礼,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同时,让人敬佩的不仅因为他是物理学的天才,学界的大腕,更主要的是他以残弱之体,“脱开人类的极限”,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身的超越”,毫无疑问,他正是用这种精神与智慧,使自身的生命达到了永恒。本文尽管刻画简约,但血肉饱满,含义深刻。
  (2)生命的超越——简析《霍金的分量》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本文通过对霍金事迹的简单记述,表达了对他以超常的意志和精神完成了自己乃至人类对自身生命的超越的赞美之情。蜷缩在轮椅上近20年,就连翻书也要依赖于机器的残疾人,却把“深奥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究和论述”;“让科学走近普通人的生活”,赢得了世人的赞誉,霍金正是凭借着“一种超常的意志和精神”向科学的圣殿迈进,从而把自己的生命“脱开了人类的极限”,使生命的价值达到极致。同时,霍金对生命的超越,不仅表现在他以赢弱的残疾的身躯超越“自身的极限去完成匪夷所思的事业”,而且他把人们自爱因斯坦以来对时间的认识,开启了全新的视野,让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认识生物自然形成的历史,他正是以敏锐的目光、睿智的思维帮助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达到对自身的超越。
  (3)心灵的航标——简析《霍金的分量》构思技巧本文以霍金的事迹为主、作者的心灵感悟为线,连缀全文。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文章开篇,描述了霍金在物理学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受到世人的敬仰。大病初愈,为了“虔诚阅读的可爱的读者”再度来华讲学,使人油然而生敬意。随即,作者宕开一笔,讲述了霍金传奇性的生平:身为世界名校教授,继牛顿之职,虽被病魔禁锢在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但对科学的探索从未退却。两者鲜明的对比,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自然而又巧妙地烘托了主题。接着,文章逐步深入,联系到物欲横流的今天,面对“鲜花和掌声”“欢呼和致意”,霍金仍是那样的安详和平淡。面对霍金,人的灵魂不由得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受到洗礼。最后文章由表及里,发人深思:霍金除了用精神与智慧使“赢弱的残疾的身躯”“支撑了那颗硕大而沉实的头颅”外,或许还有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东西”?行文至此,主人公形象已悄然化为每一个人的心灵航标。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霍金的分量王必胜  史蒂芬·霍金,这个有点残疾的英国老头,在遥远的东方,成为耀眼的明星,一如那些舞台上的歌手,在聚光灯下,他的荚姿,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课文节选文段,回答问题。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1.对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持续不断 风大 时间长
B.雪花之大 时间长 范围广
C.雪花飞扬 风烈 范围广
D.持续不断 风雪交加 时间长
2.对上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渲染严酷的气氛
B.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暗示一场危险正袭来
D.给人物的活动作了铺垫
3.对下列句中“却”字的用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
②不想今日在这里撞见。
③等到天明,作理会。
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⑤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A.①③⑤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②③相同,④⑤不同
C.①②③④⑤都不同
D.②⑤相同,①③④不同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联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有关情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幽默讽刺手法的一句是(     )
A.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B.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D.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
2.课文末尾指出:“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样写的深刻含义是(     )
A.别里科夫是令人讨厌的人,生活中现在和将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B.——个别里科夫死了,还会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预示社会的黑暗腐朽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C.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别里科夫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旧社会只要存在,就会有它的支持者、维护者。
D.号召人们为获得自由,与旧社会及其支持者、维护者作彻底斗争。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问题。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地笼罩着椅子,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好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着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女孩离家后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了,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1.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请你根据这篇小说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说“读着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请你挖掘一下这“留言”中所包含的“报复的快意”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成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个鉴赏者,你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哪一点?请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墨乌镇
彭学明

  说乌镇是一墨乌镇,是因为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乌镇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几千年如一日地站着、坐着或者蹲着,既老成持重,又沉稳肃穆,当然也很沧桑和简朴。一件粗布衣穿了3000年,一件灰色裤穿了3000年,一件褐色被也盖了3000年。3000年不浓妆艳抹,3000年不花枝招展,3000年一种本色,难啦!然而正是这3000年不变的颜色和本色,才完美了乌镇成就了乌镇,才让鸟镇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穿越了时空,扬名中外。
  乌镇是老,但老得周正老得硬朗,老得神清气爽。就像酒,越老越香。斑斑驳驳的墙壁,只是它风霜岁月的一层老茧。墙顶的几把荒草,只是它仙风道骨的几缕胡须。而那些浅浅淡淡的青苔,则是它人生磨难出的一点点老年斑。石板铺就的街巷,平平仄仄地穿行在乌镇的每一个角落,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直,或弯,是乌镇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没了这每一条街巷,鸟镇就没了章法,乱了方寸,乌镇就成了一潭死水、一盘死棋,乌镇的人就走不出自家的屋檐,只能坐井观天。上了年纪的人,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记忆,花儿正开的人,也有许多难忘的回忆。不管是谁,只要走进鸟镇的这些小街小巷,只要踏响每一块发亮的青石板,就会唤醒许多尘封的故事,就会生出许多深长的遐想,就会不由自主地披满一身古色古香。
  不要说戴望舒的古巷和丁香,更不要说跟戴望舒诗句一样的姑娘。乌镇有的是江南柔情的雨丝,有的是雨丝下打伞荷笠的姑娘。因为乌镇本身就是一束江南的丁香。你运气正好,对面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背面也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两个女子都笑靥盈盈,两个女子都鲜若桃花,两个女子的秋波都与你在这里相逢,你选择哪一个?哪一道秋波更能打湿你爱情的梦?哪一泓秋水更能漫进你温柔的梦乡?
  无论荣华富贵还是淡泊清贫,乌镇都是含蓄而内敛的。就说徐家厅、朱家厅和张家厅吧,里面那么富丽堂皇那么气派宏大,外面却与贫民百姓家一样普通,有如小家,亦如碧玉,与整个乌镇浑然一体。由此,不管怎么看,乌镇就都有几分平淡几分儒雅几分绅士。打铁的,染布的,唱戏的,经商的,穿官袍的,都在不经意间透着一种平和、一种文气。不知是家家都种着花养着鸟,还是个个都识点文断点字有点见识,时光和岁月就是遮不住乌镇人的淡淡书香。是什么呢?或者是家家门前挂着的那盏红色灯笼,或者是条条巷子飘出的那段印花染布,或许是满镇子飘着的那比歌声还柔软的声声吴语。
  其实,更精彩的在水上。乌镇的水是浑浊的,远不及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但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没有乌镇就没有这条蜿蜒迤逦的水巷,没有这一条蜿蜓迤逦的水巷就没有水,没有水,乌镇就没了水色没了灵气没了生命没了灵魂。之所以说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是因为乌镇的河是人工的,这运河就是因为乌镇而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如果不是为了与乌镇结一门金玉良缘,这运河就不会绕这么远的路,就不会流到这里与乌镇朝夕相处、唇齿相依。所以乌镇与水的关系,是血与水的关系,血浓于水,血也融于水。
  这条飘飞的水巷,是鸟镇的血脉,软软的脉管上,是乌镇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节。租一条蚱蜢舟,我们就驶进乌镇的水墨画里了。悠悠的水巷,像一支写意的工笔,轻描淡写地描摹着两岸,勾勒出两条笔直的风景线。黑瓦白墙的民居,仪态万方地闪立在两边,一半住在岸上,一半跳进水里,它们像一群淘气的孩子,把脚伸进水里,把手也伸进水里,戏弄一河鱼虾。虽然它们没有我湘西吊脚楼的气势和高大,但却小巧精致,异曲同工。水阁的窗口,往往会探出一张女儿的脸,那不是茅盾笔下的淑女,就是我们江南的表妹,好看,好看,好美,好美。于是你觉得一河的风景都被这女儿的脸照亮了,一河的水阁都是这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了。本来也是这样,你看,在那岸边的每一座河埠旁,在河埠的每一条帮岸上,在帮岸的每一条廊棚里,在廊棚的每一个美人靠里,你都会看到一个个洗衣淘米的表妹,一个个挑花绣朵的表妹,一个个等待爱情的表妹。美人靠是什么?关人靠是水乡女儿的专用工具,在临河的每一个廊棚里。不管是男人女人,你都靠一靠吧。靠一靠,你就是美女了;靠一靠,你就有美人了。
   坐在船上,看着风景,想着美人,再品一品乌镇男人用白水白面白米酿制的“三道白”酒,品品乌镇女人手擀的姑嫂饼,乌镇的滋味就全了,你就品不尽想不完,就乐不思蜀、游而忘归了。
  那么,留下来,你就会是茅盾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乌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乌镇最本质的感受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湘西人,在文中他也谈到湘西的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留下来,你就会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中挣脱出来,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人数也更多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他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花丛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
  沉重是自找的。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儿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选自《散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庄子的翅膀”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重是自找的”,结合原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观点?你如何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