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菜花孙犁  每年春天,上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菜花
孙犁

  每年春天,上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怀胎”。慢慢地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放在书案上,就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可是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发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营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根菜帮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而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群蜂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短文,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
  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文章描写了三种菜花。其中白菜花的外在特点是什么?作者赋予菜花的美是什么样的美?
(1)白菜花的外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赋予了菜花_____________的美。
2.文章为什么要插叙有关父亲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话富有象征意义,说出这句话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是“菜花”,为什么除了大白菜外,还要写大旱萝卜和油菜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没有香味,色彩单调。(2)平凡
2.因为“父亲”像菜花一样平凡。有他生命的美。
3.平凡而美丽的人生值得赞美。(意对即可)
4.(1)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突出主旨。(2)写大旱萝卜是对菜花的衬托。(3)写油菜花是为了便于引出对往事、对父亲的回忆。(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菜花孙犁  每年春天,上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1.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离***》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二选一)。
(1)“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艺术创造”“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夏入褒禅山
汪明松
  ①我是在德保团长和宝喜政委做伴下走进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的褒禅山的。
  ②那日,天空密布的阴霾仿佛凝固成无垠的水泥板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三伏酷暑,天阴闷热。我们下车走上几步,淋漓大汗湿透了衬衫,黏胸粘背,难受得人人用手前拽后扯。步行不到200米有一平旷之地,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赞誉的“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巨型塑像,竖立平旷之地中央,傲骨挺立,浩气凛然。
  ③王安石塑像后就是褒禅山。山上丛林苍翠葱郁,雾气氤氲,怪石嶙峋,山势陡峭。与其他名山相比,褒禅山奇特之处在于只见满山突兀怪石,不见泥土,树木全都生长在石头缝里,当地人称满山石抱树,满山树抱石。山下是闻名遐迩的华阳洞,洞口左右两侧的墨玉石碑上,分别镌刻的是当代大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天下第一名洞”,以及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手书的“华阳洞”。952年前,王安石在褒禅山下华阳洞口所见侧出之泉,千年不涸,至今依然从洞口岩石缝隙潺潺流出。洞前有座造型别致的多孔小桥,与登山入洞之路相连;桥下泉水汇集成潭,清澈见底;潭面弥漫雾霭,缱缱绻绻地飘出山林。伫立洞前潭边,阵阵沁人心脾的山风扑面而来,距潭一步之外是炎炎夏日,向潭边跨入一步便感到秋天的清新凉爽,仿佛置身梦幻仙境。
  ④褒禅山的精髓是华阳洞,我们于是没有登山访古览胜,没有攀崖倾听蝉鸣鸟语,没有倚树吮吸森林氧吧,没有步入褒禅寺大殿缄默无言表虔诚,没有跪拜寺后高塔求得前程好运,径直兴致勃勃地走进华阳洞,探寻洞内奇伟、瑰怪、险妙绝境。
  ⑤我们弯腰侧身低头,顺洞势走走停停,缓慢前行。或共赏洞壁岩石刻着的历代文人雅士字画,或被洞内奇形怪状重重叠叠的灵石吸引;或见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倒挂如织女晾纱,藏首露美人鱼尾,卧岩龙腾虎跃,直立宛若擎天一柱。洞内摩崖壁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西域高僧之特征。
  ⑥洞,越走越深,越走越险,越走越寒,越走越诡谲。遽然,洞内陆路被一条河阻断,大家只能乘一叶小舟,手拉纤绳渡河。此河,是洞中千百条汩汩淌出的溪流汇聚而成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得河水一片色彩斑斓。我侧身掬起明净冰寒的河水,浑身倏地有一种透心的凉爽。
  ⑦过了这条河,华阳洞豁然开阔了许多。我们随洞曲折迂回,不断发现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通。借手电光束,望洞上之洞高远莫测,望洞下之洞如渊万丈,望洞之岔洞深邃不知尽头,但闻得洞内泉水声哗哗作响。我们深入洞中八九百米处,见右旁石壁刻有“荆公回步”四字,方知晓王安石当年探洞由此折回。后来,王安石在他的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里,对自己半路返回,没能坚持到底,严加自咎,懊悔莫及,终感遗憾。他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借景抒怀,着重强调无论治学或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不避险远,不畏劳苦,锲而不舍。
  ⑧我们从后洞行至前洞,沿先哲折回之路继续前行,离“荆公回步”不远处,一块巨岩上雕刻着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使我想起王安石两度为北宋宰相,锐意革新,坚持变法,关切民生疾苦,推行新政,力图富国强兵,其政影响深远;两度宰相被罢,保守派执政全部废除新法,王安石变法革新失败,归隐钟山,忧愤成疾而卒。
  ⑨出华阳洞,我们才知洞深1600米,内有十大景区,102个景点。走在崎岖的下山山道,褒禅山芳草萋萋,树木葱绿,林立怪石湿湿漉漉,空气清新,心旷神怡,我总觉得王安石与褒禅山有缘。也许,褒禅山因王安石名扬天下,王安石因褒禅山名垂千古。后来人,应学先哲为实现远大抱负不懈奋斗之精神。
1.请结合文章,联系相关知识,说说王安石的“三不足”具体表现了他哪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说“褒禅山的精髓是华阳洞”?请联系上下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洞内之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虽是游记,却也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游而有感,请你具体说说,作者都产生了哪些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一日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办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文章说“一日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意和情感。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弊端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1.“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悲惨的事实”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反复提到时间,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演讲辞,回答问题。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林肯
  ①87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②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说考验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③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
  ④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⑤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
  ⑥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长期地记起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
  ⑦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以便使我们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那种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以便使我们在这里下定更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以便使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第②段中说“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林肯为什么将“内战”说成“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③两段中分别说:这个新国家“孕育于自由之中”,烈士们为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第⑤段首句又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这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说“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林肯对“活着的人”发出了号召,试概括“号召”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