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
  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作家的影响。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一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我自小害怕交际,害怕讲话,不愿同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所以:“我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离开上海去南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曾停止。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在那些日子我不得不到处奔波,也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在一些地方买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中放一锭墨、一支笔和一大叠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有时没有电灯,我就找一小节蜡烛,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续写下去。
  “四人帮”灭亡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写,我要多写。可以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我只愿意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也算是对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但是我开始写小说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做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我说过:“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来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在那些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相互理解。你们就像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这是巴金在《憩园》中写到的读者对作家的期望,显然他自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请从文本中找出四点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传记文学之所以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学形式存在,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了传主的生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传记中,巴金客观地评价了自己的“文学生活五十年”,从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
  (2)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
  (3)坚持不说假话的原则。
  (4)每篇作品都是追求光明的呼声。
  (5)在作品中阐述了这样一些思想: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来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
2.我同意这种说法。传记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传主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使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教益。这篇传记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巴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巴金的人格魅力,例如巴金先生的正直,他一生追求说真话;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巴金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笔耕不辍的坚持等等。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使读者受益匪浅。
3.巴金这样说是因为:(1)他认为自己读小说是出于兴趣。(2)他认为自己写作只是将写作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或他自己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
4.(1)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
  (2)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50年的文学生活。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模式;低碳消费方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的核心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是_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环境就是系统,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列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权利;提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由于“低碳程度”不同,涉及的具体内容也各异。在目前我国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就日常生活而言,转向低碳消费观的主要途径有戒除以大量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等。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1.下列关于“低碳消费方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理念,主张消费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
B.“低碳消费方式”有助于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但却不利于公民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对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一些影响。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可以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
D.“低碳消费方式”涉及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低碳消费方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旨在实现消费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倡导低碳消费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B.普通民众应该在二氧化碳减排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生活中戒除“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面子消费”“奢移消费”等不良消费倾向。
C.在低碳消费方式的五个层面中,“恒温消费”和“经济消费”重在节约能源,“安全消费”和“可持续消费”重在降低消费的危害,“新领域消费”重在开发、使用新能源新技术等。
D.非生产消费是指个人和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和日常工作需要而产生的物质资料消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弃中高档大排量的豪华轿车,选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少用塑料袋,多用可以重复使用的布袋,这些都符合低碳消费的理念。
B.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们渴望更多更好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舒适,这种心理必将会导致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越来越远离低碳消费方式。
D.我国当前尚处在“高碳消费方式”盛行的时期,“低碳消费”时代的早日到来,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振华4号”归来
丁波 尤莼洁
  寒潮即将来临,江上已经起风,但“振华4号”的归来,让振华港机长兴基地乃至整个长兴岛,都被一种豪情与热血点燃。迎风处,“欢迎‘振华4号’凯旋”的横幅,红得鲜艳。
  码头上欢迎的人群欢呼雀跃:“欢迎你们归来,‘振华4号’的英雄们!”去年12月17日与索马里海盗斗智斗勇4小时,“振华4号”30名船员一时成为全国焦点。成功逼退海盗之后,船员们也归心似箭,但返航期间风浪很大,尤其在南中国海海域,受风浪等影响,估计航速只有正常时速的一半。因此抵达上海的日子,从原本预计的1月15日推迟到1月19日,再推到昨天,终于,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英雄们回家了!
  上午10点40分,船靠岸--从外表看,“振华4号”平凡守拙;记者上船,也没有看到想象中烧焦的断垣残壁。曾经海盗站立的主甲板上,如今已清理一新,并重新上了油漆。但在船员的热心指导下,还是能在烟囱甲板上看到不少海盗留下的枪眼。一处一处,钢板凹陷,外漆脱落,只觉当时危险扑面而来。
  所有人都指望着船员们讲述那惊心动魄的一个半小时,但他们每一个都像“振华4号”船憨厚朴实。船长彭维源躲着记者,实在没办法了,他讷讷地说:“我们都是普通的船员,普通的公民,普通的人,只是在特殊的地方,遇到了特殊的人,做出了本能、正常的反应……”
  经历生死考验,57岁的彭维源却一直很镇定。他和船员们一样,开口都是在说着这艘他们在大海上生死相依的“振华4号”。近距离看“振华4号”,它与普通的商船有很大区别:由于是用来整体运输高高的桥吊,所以模样很特别,船体中部的外板很低,如同凹下去的腹部,主甲板也下降6米,因此离海面很近,十分容易攀爬。这或许是吸引海盗的一点。但船员们介绍说,也正是这艘不一般的“振华4号”,舱门是特制的水压门,厚度虽然只有四五毫米,可一般的机枪射到这种门上,都不会对它造成大的威胁。当时海盗背有火箭筒,幸运的是可能没装火箭弹并没使用,他们上船后只是用冲锋枪、重机枪扫射。
  彭维源也指着主甲板和生活区的梯子说,主甲板和生活区的落差有6米以上,高耸的生活区四周钢板都是平滑的,无法攀爬,所以当时船员们把两边的梯子割掉,海盗们虽然容易爬上主甲板,却难以登上生活区。最终,有3位海盗登上生活区甲板,却已是“强弩之末”。
  记者在船体上看到,两边曾经被割掉的梯子,如今已有一边重新安好,另一边依然搁在甲板上。梯子由两三节组成,铁质的,并不厚实,正因此有利于船员们快速割断。据介绍,早在船舶前往苏丹运送桥吊的过程中,经验丰富的彭维源便作好了应对海盗的准备,命令船员将连接甲板和生活区的梯子割掉,但没有遇到海盗。船舶返回途中,彭维源没有放松警惕,再次命令船员割掉梯子,从而使海盗登船后没能成功劫持船舶。
  至于出海之前就提前做好的预案,更是连怎么扔燃烧瓶、怎么躲子弹,每一个步骤都讲到了。记者在船员带领下来到指挥室旁的甲板上,当时船员们就是在这里向下丢掷自行制造的“燃烧弹”,成功击退了海盗。在展示的各类自卫武器中,有一个大大的抛绳器,外壳最为显眼。船员们介绍说,这本是用来远距离抛掷绳索的,可以抛到200米以上,如今它集火箭、引燃器和抛绳装置于一个容器内,作为武器能产生很大后坐力和爆发力。船员们说:“我们一共有4个抛绳器,只用了1个,就像重磅炸弹一样,把海盗镇位了……”
  “在激战中,有颗子弹贴着我脖子飞过,事后想想还是一身冷汗。”一位船员说。
  这只是一群普通海员,在那一刻却真的很英勇。(摘自2009年1月23日《解放日报》,有删节)
  [新闻背景]北京时间2008年12月17日12时43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所属“振华4号”货轮在亚丁湾水域遭海盗袭击,9名海盗登船。“振华4号”船员采取防范措施,在各方的配合和支援下,海盗被逼退,“振华4号”货轮和船上30名船员获救脱险。
1.“寒潮即将来临,江上已经起风”似乎与报道的内容没有密切关系,为什么作者要以这两句话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则新闻中,无论是船长还是记者,都多次提到“普通”一词,你是怎样理解文中两处画线语句中“普通”一词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新闻的内容和相关新闻背景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振华4号”能平安归来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新闻在写法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日本要抢在中国之前登月
  几年之后,也许人们就会看到日本的探测器登上月球的画面。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探月工作小组26日确定,将利用新一代“月亮女神”无人探测器在2010年代中期实施登陆月球表面的探月计划。在欧美、中国、印度掀起对月球“探测热潮”的状况下,此前较为依赖美国的日本应该如何寻找出路呢?
  新一代“月亮女神”的最初目标是收集科学数据。但是,宇宙机构目前正朝着优先考虑实用数据的方向修改计划,设想通过国际合作在月球表面设立据点,并考虑在最有可能成为据点的月球南极登陆。
  探月工作小组的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射时间是“2010年代中期”,但实际设定的目标是2012年。因为中国的无人探测器“嫦娥”2号预定于这一年登陆月球,日本不想让中国占先。
  另外,当初宇宙机构还设想让更新一代的“月亮女神”带回月球上的沙、石等。
  宇宙机构最近添加了两项方案:制造比“月亮女神2”更大的登陆器;用建筑用机器人在月面进行实地验证。因为建设月面据点离不开物资运输和施工,日本掌握了这些技术要领,就可以确保在国际合作中的发言权。
  从1998年就开始讨论的“月亮女神”发射计划被推迟很长时间,并被中国首枚探月卫星“嫦娥”1号计划步步紧逼。能在国际探测热潮中打头阵,可以说是运气不错。
  原宇宙开发事业团副理事长五代富文说:“日本很可能被势头正猛的中国和印度赶超。为充分利用日本的技术,需要好好想想应该做些什么。”
  日本的载人太空开发是附加在美国主导的计划中的。20余年里一直都是美国说了算,有关人士都表示“不想再重复苦涩的经历”。对于在运输人员方面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日本而言,具有不受制于别国的“主体性”和发挥日本所擅长机器人技术的“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宇宙开发委员会计划小组负责人青江茂说:“各国前赴后继,月球会成为主战场。”
  宇宙开发委员会负责人松尾弘毅指出:“今后的探月与纯粹的科学行为不同,与维护发达国家的地位有关。火星探测也是一样。”
1.下列是有关日本“月亮女神”计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一代“月亮女神”无人探测器将计划于2010年代中期登陆月球表面。
B.新一代“月亮女神”最初目标的修改,与日本要维护其发达国家的地位有直接关联。
C.日本在各种探月活动中处处占先,把登陆时间实际设定为“2012年”也是这个目的。
D.“月亮女神”计划的最初目标是收集科学数据。
2.下面是对经过修改的“月亮女神”计划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新计划设想通过国际合作在月球南极设立据点并考虑在此登陆。
B.这个新计划将制造比“月亮女神2”更大的登陆器用以登陆月球。
C.这个新计划将使用建筑用机器人在月球表面进行实地验证以取得更为科学的数据。
D.这个新计划还将利用日本早已掌握的月球据点物资运输技术带回月球上的沙、石等。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有关信息的综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欧美、中国、印度掀起对月球“探测热潮”的新形势下,日本正加快其“月亮女神”计划。
B.日本要确保其在国际探月合作中的发言权,就必须掌握建设月面据点所需的物资运输和施工两项技术要领。
C.日本所擅长的具有“主体性”和“独特性”的机器人技术将在登月计划中的运输人员方面显得异常重要。
D.日本的载人太空开发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一直都是由美国说了算,因为它是附加在美国主导的计划中的。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怀疑是在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它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来临了。
  ⑦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竞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⑧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⑨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绿阴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消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1.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作者紧接着在第②至④段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列举了例子来证明这一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声声慢·秋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这种心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但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这两门学问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诜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家,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道家强调“弛”,其精神趣旨与儒家相反,信奉这种思想的人多是想要逃避现实的束缚之人。
C.佛教的精神趣旨是“空”,它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具有超越性,多数信奉佛教之人意在追求彼岸的极乐世界。
D.儒道两家主要是讲人生哲学,佛教则主要讲人死哲学,只有综合运用三家的学问,才能勘破“生死”玄关。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