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林黛玉的眉眼究竟什么样刘心武  周汝昌先生的《万里访书兼忆李一氓先生》是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收在《天·地·人·我》一书里。这篇文章讲述了...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林黛玉的眉眼究竟什么样
刘心武
  周汝昌先生的《万里访书兼忆李一氓先生》是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收在《天·地·人·我》一书里。这篇文章讲述了1984年赴当时苏联列宁格勒的图书馆,验看那里所藏的一部古本《石头记》的情况。文章里说,接待方拿出那个古本,他拿着放大镜,刚抽验了第一册的几页,就不禁惊喜交加——为什么呢?
  那是第三回里的两句文字,落入了他的眼帘。哪两句?
  是关于林黛玉肖像描写的两句。
  如果你家保留有过去流行很广的护花主人和大某山民评点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你可以查到,它对林黛玉眉眼的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古本里这一处文字呈现得格外混乱,比如庚辰本是:“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这样的形容未免落套甚至可以说恶俗不堪,显然是后人乱补的。在甲戌本里,这个地方甚至出现了文字紊乱,似乎是由于当时作者尚未定准,留有空白,抄书的人想补足,又犹豫不决。但在俄藏本里,这两句已经显示出曹雪芹最后的定夺,明明白白地写着:“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罥”是挂的意思,“罥烟”是形容柳叶形态的,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在《懋斋诗钞》里有一首《晓雨即事》,其中一句就是“遥看丝丝罥烟柳”,拿这样如烟飘挂的柳叶来形容林黛玉的眉毛,既有出处,又新颖脱俗。“含露”形容眼里有泪光泪影,却一时又并没有流泪,很恰切地形容出了在那种情境下林黛玉眼睛的特殊形态。周先生在考察俄藏本前,早对各古本里这个地方的词句有所研究,忽然看到俄藏本里有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清爽句子,大喜过望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红学所校注的通行本里,这两句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只一个“弯”字与周汇本不同,但在回后校注里,只字不提俄藏本。
  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荣国府,已经融会进了太多曹雪芹家族史的因素。林黛玉所看到的“荣禧堂”金匾,由康熙亲笔御书写给南京曹寅织造府的“萱瑞堂”大匾演化而来,那副银联,则套用太子胤礽被废前常挥毫显示书法水平的唐刘禹锡的诗句,而且“黼黻”一词又影射曹家几代担任过江宁织造。书里虽然写贾赦是贾母的长子还袭了爵位,却并不跟贾母住在一个院子里,林黛玉去拜望他须由邢夫人引领她出荣国府坐车另去别院,倒是并没有袭爵只担任员外郎的二儿子贾政和王夫人却住在府里中轴线的主建筑群里,这又把曹寅去世后,曹頫是过继给曹寅遗孀的家庭秘密抖搂了出来。而贾母对黛玉这样介绍凤姐:“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称谓作‘辣子’……”又抖搂出曹家本来在南方生活,后来才到了北京。当然,《红楼梦》是小说,曹雪芹当然对曹家生活原生态加以了夸张,并且糅进了他对别的贵族家庭的观察体验,再加以艺术想象,才构成了这样的文本。不过,揭示出曹雪芹这部巨著的家族史、自传性、自叙性的特质,还是很有必要的。
  读者们会发现,这一回周汇本采纳的回目,跟通行本有很大的区别,他选取的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周先生的取舍以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为出发点,当然,他的取舍,是一家之言,但这样的努力,我们大家是应当感谢的,他毕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版本,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阅读与理解《红楼梦》。(选自《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有删改)
1.本文提到的《红楼梦》版本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心武认为“两湾似蹙非蹙髫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是曹雪芹原笔,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副银联,则套用太子胤礽被废前常挥毫显示书法水平的唐刘禹锡的诗句。”请你写出这副银联。作者说这副银联是套用的刘禹锡的诗句,你可知道是刘禹锡的什么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倒数第二段的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护花主人和大某山民评点本、庚辰本、甲戌本、俄藏本、通行本、周汇本,共6个版本。
2.同意。庚辰本中所写正如作者分析,未免落套甚至可以说恶俗不堪;护花主人和大某山民评点本中的“笼”显然赶不上“罥”用得传神,后半句结合林黛玉的性格和当时处境看,显然在程度上轻了一些,且“含露”更有文采。
  不同意。这两句确实恰切传神,但谁又能保证不是有才气的传抄者在传抄的过程中改定的呢?(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同意或者不同意,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3.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通过林黛玉进荣国府这一回,我们可以读出曹雪芹家族史的有关内容。《红楼梦》具有自传性、自叙性的特征。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林黛玉的眉眼究竟什么样刘心武  周汝昌先生的《万里访书兼忆李一氓先生》是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收在《天·地·人·我》一书里。这篇文章讲述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锡麟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然而事情很凑巧,许寿裳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有删节)
1.本文以徐锡麟被杀为开头,范爱农之死为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什么线索把许多方面的人和事串联成一个整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对下面画线语句的理解。
(1)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海明威:一片精神的大海
凌先有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海明威故居。
  从一楼踩着吱吱呀呀作响的楼梯拾级而上,攀登到二楼,来到了海明威诞生的房间。这是一间宽敞而明亮的卧室,摆设和用具非常简朴,一张钢管支架的大床摆在卧室中间。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就在这里诞生。海明威的父亲是位医生,卧室床脚的筐里盛着人手的骨骼,小方几下直接放着一颗骷髅,书桌上木盒打开,里面是显微镜,衣柜门外靠着一整块玳瑁的壳和海葵、海星的化石。我想,海明威对生物学的强烈兴趣及对野外活动的痴迷大概是从这里启蒙的吧。
  从二楼下到一楼,走进客厅。客厅摆放着一架钢琴,琴上有一尊贝多芬石膏像。壁炉里有霓虹闪烁,像久久不息的火苗。居室陈列着海明威画过的画,以及他拣的贝壳、石头、枫叶。墙壁上悬挂着海明威用榛子喂松鼠、在密歇根湖边钓鱼、在芝加哥河中划船的老照片。这一切,都印证着海明威对生活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经历。
  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足迹到过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许多国家。他曾经在大西洋上做过飘荡的渔夫,在非洲坦桑尼亚炎阳的照射下猎过猛兽,在西班牙斗牛场上当过斗牛士。他到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在战地被炸伤却幸免于难,在非洲乘坐飞机坠落丛林却涉险生还。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头上缝过57针。这种非凡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子”的性格。海明威正是将这些真实体验作为写作的素材,倾注笔端,才创作出了诸如《战地春梦》《午后之死》《非洲青山》《雪山盟》《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历久不衰的传世佳作。
  坐在海明威客厅宽大的沙发上,感受着作家伟大的人生和人格,不禁陷入沉思。我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磨难也好,厄运也好,只要不轻视它、不屈服于它,都会变成一笔无价的财富。
  我在海明威故居的小楼上下缓缓穿行,试图找到作家创作的房间,但却始终没有如愿。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据说他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写作时习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练、充实、含蓄、耐人寻味,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正是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使他写《老人与海》时花了很大的精力,校改了两百多次,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的长篇,最终只剩下几十页的一个短中篇。假如仍是一千多页的长篇,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将与他无缘。海明威的创作净化了当时的文风,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因此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大师,他的作品不断地吸引着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
  莫不是海明威站着创作,不需要专门的工作室?在故居的大门内,我向一位黄发碧眼、身着白色高领毛衣的女工作人员打听。她比划着告诉我,这里是海明威的出生地,作家只在这儿度过了少年时期。海明威19岁就离开这里加入了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服务队,开始了他艰难的一生。他的大多作品是在法国巴黎和古巴哈瓦那创作完成的。
  从海明威故居出来,我的手里已经捏了一沓有关海明威的资料和照片。海明威少年时的那张照片大概是在故乡芝加哥留下的,一头乌黑光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透出聪慧和坚定。而老年时期的那张照片,白帽白须,嘴角漾出一丝微笑,深邃的目光透出执著和刚毅。我想起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到的桑地亚哥:“他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人有许多外在的东西大多很难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而精神的胜利和富有却往往能感人肺腑。
1.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方式上看,每部分的结尾段,是一个什么样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硬汉子的海明威具有怎样的特点?桑地亚哥身上有他的影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探究海明威能够成为一个世界著名作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李白:孤独的月光
郭保林
  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浪迹江湖,最后魂断异乡,客死长江下游当涂县。他从上游走来,历经人生苦难坎坷,在长江下游画上生命的句号。
  李白一生有两大嗜好:一是饮酒,一是醉月。酒和月是李白诗中的意象,又是李白诗的具象。酒和月是李白诗的主旋律,是李白诗之魂。李白是酒中仙,也是月中仙。李白一生存诗一千首,其中有四百首写到月。李白青年时期借满天霜月,挥洒青春意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人到中年,书剑飘零,半生谋官,却仕途蹭蹬,看到官场黑暗,便产生激愤和抗争:“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每至静夜,反思人生,烦恼,忧愁,满腹怨患,油然升起,再看那轮孤月,心情更感到孤苦,青年时期的浩气、豪气都化为一杯苦涩的苍凉。
  月光是空的,迷离的,缥缈的,虚无的。越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越能产生浪漫主义的想象,越能激发诗人“上天览月”的欲望。“酒能使人人梦幻,月能使人人仙道。”李白在仕途和理想上的沉重悲哀,孤寂和绝望,并未导致精神上的崩溃、自暴自弃的人格堕落。他背对龌龊的现实,放浪山水,啸傲江湖,皈依道家,寻仙悟真。“道真倍可娱,清洁有精神。”李白具有管、晏之术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大志,但又天真浪漫,无廊庙之才;他向往仕途,又蔑视皇权;他有儒家积极人世的追求,又有浪迹山水,自由放纵的道家风骨,这是李白性格的悲剧。其实唐明皇并没有看错他,李白只能当诗人,不能,胜任高官大吏。政治这玩意他玩不转。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能施展抱负,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抒写忠心。然而他卓尔不群、恃才傲物的品格,注定了他在朝廷不会受到重用。“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皇上只封了他翰林,且为供奉翰林。李白哪里受得这等窝囊气?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何!
  当皇上赐金还山,李白仕途之梦破灭了,只好重操旧业,浪迹江湖。这是李白人生的第一道低谷。尽管他遭到如此的尴尬,却并没有熄灭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天风海雨般的豪情,绝望的灰烬仍有希冀的火星,苦涩的心灵荒漠上仍有希望的花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你看他浪漫主义的诗情依然天真得可爱。“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仍然期望时来运转,否极泰来,一展抱负。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已进入人生的暮年。但他极想报效国家,以酬壮志。他看厌了敬亭山,玩腻了桃花水,他不远千里投奔李磷平叛队伍。谁知,李磷这忤逆之徒打着平叛的旗号,扩大地盘,妄图分裂国家。唐肃宗戳穿其狼子野心,兵锋指处,灰飞烟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身陷图圄。在流放押解途中,又喜获特赦,真是天降喜讯,天佑英才。
  李白又回到皖南,玩他的桃花水,看他的敬亭山,捉他的采石矶的月。
  但是时光易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李白老矣,青莲居士老矣,翰林老矣,西蜀才子、巴山剑客老矣!‘‘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孤独和凄苦折磨着一颗苍老的诗心。青天中道流孤月,长洲孤月向谁明?(选自龙门书局《龙门阅读·品味人物》,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孤独的月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李白,是从什么角度切入,又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主线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李白诗歌表现的思想极其复杂,你对此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不能施展政治抱负,是好事,还是坏事?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冯至
  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间回了几趟洛阳,他在长安已经整整九年,也许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被任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高适任封丘尉时,有几句诗写县尉的生活非常沉痛: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
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也曾经为他欣幸,因为他脱身县尉,再也用不着鞭打人民了。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又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这正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的剥削都达到前此未有的高点的时刻,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比起开元时代好像翻了一个大筋斗,贫富的悬殊一天比一天尖锐。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检讨了一遍。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华清官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他追究这些财物的来源是——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而杨贵妃与杨氏姊妹饮馔的丰美,使他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这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门内门外,咫尺之间竟有这么大的不同,想到这里,他或许会感到这个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安禄山已经起兵范阳,而唐代的社会从此便结束了它的盛世,迈入了坎坷多难的时期。他转北渡过渭水,到了奉先,一进家门便听见一片号眺的声音,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邻居都觉得可怜,做父亲的哪能不悲哀呢?但是杜甫的悲哀并不停滞在这上边,他想,他自己还享有特权,既不纳租税,也不服兵役,如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穷苦无归与长年远戍的人,他们身受的痛苦不知比自己的要多多少倍!想到这里,他的忧愁已经漫过终南山,弥漫天下了。
  他把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段路程的经历和感想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里边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我们知道,杜甫无论在思想的进步上或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选自《杜甫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杜甫拒绝了河西尉的任命,是因为他不愿意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这么看来,杜甫虽然希望有官可做,但不做什么样的官,还是有原则的。
B.本文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灾难,而诗人又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
C.本文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发掘很深入;达到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的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D.诗人杜甫无论是“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地结合在一起,所有的诗篇都充溢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E.本文创作讲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的考据。正因为这样,本文才脍炙人口,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2.说说下面画线词语、句子的含义。
(1)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也有他的缺点。请结合本文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都知道,杜甫被称为“诗圣”,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本文作一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白居易的长归
吴光辉
  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极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元和六年初,唐宪宗决定讨伐藩镇,准备启用一个贪官做统帅,白居易在早朝之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皇上下旨,气得唐宪宗要治他大不敬之罪,差点被推出斩首。然而,白还是没向贪官屈服。是年秋,革新人物武元衡被贪官刘祺暗杀了,无人敢提出侦查元凶,白居易以戴罪之身站出来呈上奏章,请求彻查此案,结果被贪官们以莫须有罪名打入天牢。白从此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唐文宗即位之后,曾将白居易召回京城,任了几个闲职,可他终于明白那里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遂有了本文开头所描写的洒泪告别长安,赶往龙门了却残生。
  那纤纤古道之上,车上承载的是一路长叹,车辙留下的是一路忧伤,老马踟蹰的前方不是洛阳的龙门,而是人生的无奈。或许白居易已预感到龙门的18年最后人生:“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从此,白居易也就变成了避世消沉、一蹶不振的香山居士。因而,他在破车之上仰天长叹:“往日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选自2011年05月27日《光明日报》)
1.第三段作者连用了五个问句。作者通过前四个问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五个问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白从此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纤纤古道之上,车上承载的是一路长叹,车辙留下的是一路忧伤,老马踟蹰的前方不是洛阳的龙门,而是人生的无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此,白居易也就变成了避世消沉、一蹶不振的香山居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作者对白居易的长归所作的多重解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为什么能够写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试予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