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跨越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  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谋求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认同,有赖于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的路径有时是依靠将文字...
题目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跨越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
  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谋求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认同,有赖于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的路径有时是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有时则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相对于复杂的文字语言符号系统,非文字类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尽管视觉语言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如此强大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来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目前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都是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也就是说我们建立在印别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相应地有所改变,它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时代落差。
  西班牙语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以掌握的语种之一,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无法掌拯它的发音技巧,更不用说用流利自如的西班牙语进行交流了。也许我们倒不如去领略一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它将轻声吟唱与激情的舞蹈、将吉他的弹奏与热烈的击掌融为一体,舞蹈者在表演时那种自由舒展热情奔放的舞姿,以及在即兴的表演中释放出的畅快淋漓的狂喜,无不显示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这一生动直观的文化形态,在文字语言中是很难得到尽情传达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人们信息的获取果道主要来自四块屏幕—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它们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还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我们也许就要被这个由视觉符号覆盖的时代淘汰。
  视觉语言虽然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比文字语言更优先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视觉传播领域同样面临种种困境。在令人眼花燎乱的视觉表达语境中,我们已经很难建立一种像古人那样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我们对视觉语言的意义认同并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共享的识别系统。这其中除了不同文化自身的认同差异外,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显然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我们依赖视觉符号表达我们的各种诉求,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在古人看来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我们今天反倒欠缺一种既深刻而又准确的视觉共通语。
  我们中国的非文字类语言符号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我们作为国家文化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仍处于缺席状态。我们并不是说,非要在每个领域都刻意寻找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之物,我们想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被建构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不是一个自在的历史生成过程。最起码,我们要在人们行走的“精神航线”和“文化公路”上设置“路标”,才能使人们知道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在哪里。
1.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相互认同不同的文化。
B.建立在印刷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有所改变,仍然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
C.我们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也许就不会被由视觉符号所覆盖的时代淘汰。
D.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影像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它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
B.今天虽然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但是有些国家的某些学院仍然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
C.西班牙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一门语种,所以用西班牙语交流不如欣赏西班牙艺术更利于文化传播。
D.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没有重视,不仅因为依赖视觉符号表达各种诉求,更是因为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或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均有利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
B.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比西班牙语更能表现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可见在当今时代,视觉语言比文字语言地位更优先。
C.在古代,人们拥有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
D.我们作为国家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现今仍处于缺席状态,需要我们主动建构,以期找到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
答案
1.C
2.B
3.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跨越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  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谋求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认同,有赖于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的路径有时是依靠将文字】;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考)分析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袍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唯一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时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宝洋澎翼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设置了老师、学生、校长三组人物。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组织答题到公布答案,串联了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
B.老师没看答案就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因为他相信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想锻炼和检验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另外,这样做会很有意思。
C.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回答反映出他们都是一些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热爱生活的人。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同学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题目“分析题”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借此而展开情节;实际借“分析题”分析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2)小说一开始就写“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上老师、学生对分析题的回答反映出怎样的教育及社会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说“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校长为什么流泪?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考)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从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的深居简出。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整天整天地躲在家里写东西,频频地发表作品。这才是孙犁。晚年,到了实在不能写的时候,孙犁甚至不说话了。在病床上,他头脑清晰,但极少说话。在住院之前,差不多在20年里,孙犁连续写了10本新书!为这10本书,我参加过一次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都为他复出后的高产而惊叹。晚年,他的文章越写越短,却居然写了10本。
  中国优秀的老作家有一个特点,晚年复出后又掀起一个写作高潮,巴老如此,冰心如此,萧乾如此,孙犁也如此。因为写得好,这次高潮构成了他们一生中的第二个高峰,一点不弱于《家》、《寄小读者》或者《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和《铁木前传》莫定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的作家地位。但是,他晚年的这10本书,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伟人级的作家。
  躲在这10本书后面的孙犁是一个心地善良、目光犀利、襟怀坦荡、敢说敢为、嫉恶如仇的真君子。他很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不显山,不显水,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可哪知道,海面之下竟是那么庞大,那么威严,那么厚重,也那么厉害。这种厉害,是一种痛快,一种淋漓尽致,一种不隐讳,一种一针见血。念孙犁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难得的对他的崇敬感,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抒己见,敢一语道破。于是躲在书后面的孙犁一下子就成了一座大山,巍峨的大山。你也因此而明白,他为什么不爱出头露面,不爱上镜,不爱出席公众场合。只因他不爱掩饰自己的观点。
  孙犁,应该说,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他拥有大量的书,他念过大量的书。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更有甚者,他爱给书籍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都亲手做。他还爱在书上题词,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样的书,是他的宝,也是他的象征,在众多的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多次派人去拜访孙犁先生,去看他这些可爱的书,后来又去和孙家子女谈这些书的归宿和“孙犁文库”的未来。这些书上有孙犁的手艺,有孙犁的笔迹,有孙犁的思想,有孙犁的感情。它们是孙犁,孙犁是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书。未来的“孙犁文库”就是“孙犁博物馆”,是一个最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文人的纪念馆。一旦成立起来,肯定,它最有中国文人味儿,既有文献性,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想一想,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一个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的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一个惜书如命的人,放在一起,看似矛质,但确实扎扎实实地集于一身,岂不是天下一大奇观呜。
  有一次,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茂:“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构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这些话,是孙华先生的人生观。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躲在书后的,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现代人。
  他去世了,可是他的遗产够后人受用很久很久。想着想着,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表明孙犁不愿做书蠢、书痴,爱书却不信书,不为书中内容所束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B.孙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人们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他的名字,除了他整天整天躲在家里写东西之外,更主要是他不喜欢照相。
C.文章写到巴老、冰心和萧乾,一方面衬托孙犁晚年复出后掀起又一写作高潮,暗示其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地位;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
D.孙犁是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他南征北战,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紧跟时代步伐,极有学问,惜书如命,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矛盾体。
E.文章结尾“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不仅透露出作者对孙犁先生的崇高敬意,并且暗示了孙犁对浮躁的后辈的巨大影响。
(2)为什么说孙犁是躲在书后面的作家?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说说躲在书后面的孙犁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犁在他所藏《西游记》的书蔑中写道:“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勿作书蠢,勿为书痴。……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孙老先生爱书可见一斑。你对此有什么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读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书法这一概念,尽管目前没有最为权威的概括,但是,书法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属性还是为人们所承认的。那么,书法创作也应该遵循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比如说,每一个笔画都需要经历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多呈现由左向右、从上到下、由左上到右下、从右上到左下的走向;单个汉字的书写多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至于章法,则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行与行之间从右到左排列等等。这些规则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并且必须遵循的创作程序,以至于无论是高明的书家,还是一般的习字者,只要参与其中,便必须遵循而不是违背它。
  从表面看来,这个创作程序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如果仔细追究,则大有不同。我们看到,书写的过程并不仅仅包括毛笔在纸面上写出笔画的环节,因为我们写完一个笔画之后,假使右手操控毛笔的运动就此停止了,留在纸面上的将是“ー”“丨”“丿”“丶”等某些单个的笔道。为了完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毛笔离开纸面之后还需要向下一个笔画过渡,以求得顺利书写下一个笔画,在这个环节中,毛笔无法在纸上留下痕迹,也不容易被人们观察到。当我们将这两个环节链接起来的时候,书写过程就表现为连续的、回环往复的、不可逆转的曲线。因而,书法创作看起来无论如何纷繁复杂,甚至好像一团麻线,但只要揪住一个合适的线头,就可以从头一直顺到尾;或者好像走迷宫,只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线,就能到达目的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创作更表现为线性的特征。在书法欣赏时,我们的目光有时也会不自觉地伴随着回环往复的线条再现一遍创作的过程。至于其他的造型艺术,比如美术,先画这片云,后画那只小船,抑或再补几棵小树,大概主要在于画家的创作习惯和临事从宜,并没有像书法这样的严格的创作程序;再如篆刻,尽管也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家在创作时甚至可以先刻完某一个相同趋向的线条,再刻另一趋向的线条。那么,在欣赏美术或者篆刻作品时,也不会出现书法欣赏时的情景。由此看来,我们毋宁说书法是一种类似于舞蹈、戏剧的艺术,它们都是以历时的顺序在一定的空间内塑造形象。
  应该说,书法的线性特征与造型艺术之类属是错位的,因为它揭示的是动态的创作过程。甚至与所谓艺术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它是由汉字的日常书写衍生出来的。但是,由于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它充分注重并应用了这一特征,将优秀的作品变成一个整体,使之前后联系、上下贯通,乃至血肉丰满。书法创作中的诸多技法规定,诸如方圆、藏露、曲直、俯仰、疾徐等等,便可以在线性的运动中找到产生的根据,进而可以解释节奏、行气、血脉等更高层面的概念。因而,我们由此可以探讨静态观察不能得到的书写规律,不但可以告诉学生每一个环节是什么形态,怎么去写,还可以告诉他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形态,为什么这样去写,从而为书法启蒙教学设置一个更为坚实的理论平台!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属性是人们所承认的,而“什么是书法”,还没有比较一致的公认的概括。
B.汉字书写都应当遵循由左向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里、先中间后两边等书写规则。
C.书法创作也遵循着汉字书写的章法.大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行与行之间从右到左来排列。
D.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也是书法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无论是高明的书家,还是一般习字者都不能违背。
2.下列说法不属于“书法是一种类似于舞蹈、戏剧的艺术”理由的一项是(     )
A.书法创作的过程与其他造型艺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并不仅仅是毛笔在纸面上写出“ー”“丨”“丿”“丶”等某些单个环节的过程?
B.书法创作是连贯的,每个笔画都有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写完一个笔画,为了使书写流利,还有不易被人察觉的向下一个笔画的过渡。
C.书法创作具有线性的特征,无论其如何纷繁复杂,都可以找到一个贯通始终的脉络,书写过程表现为回环往复的、不可逆转的曲线。
D.书法也是以历时的顺序在一定的空间内塑造形象,而书法欣赏有时也是循着回环往复的线条,像欣赏舞蹈一样欣赏其动态的创作过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的特殊性,使书法与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相并列是不甚适当的,因为它揭示的书法创作过程是动态的。
B.书法与美术、篆刻同属造型艺术,但书法艺术的线性特征决定了对它进行欣赏的情景与对后两者进行欣赏的情景不同。
C.书法艺术注重并应用了线性特征,这使得优秀的书法作品前后联系,上下贯通,血肉丰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D.按照方圆、曲直、疾徐等技法规定,书法创作必须作线性运动,否则就无法对书法作节奏、行气、血脉等高层次鉴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选考)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考)留得青山在
吴钟麟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
  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
  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手抄罗马尼亚,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
  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不解:“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你们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
  讲《西游记》,施教授语出惊人,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教室顿时沉寂。那时称工人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这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还摆出根据:“钉耙不是农民翻地的铁搭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较笨,农民的脑筋不是没城里人转得快吗?”周围有些***动,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但猪八戒最可贵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这下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轻松了。他又补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在那种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而他为何给自己脸上抹黑呢?
  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
  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
  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
  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文汇报》2011年7月25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
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
C.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
D.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
E.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