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仰。
        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信仰,必然激发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
        他们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与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敲门砖。有信仰的人因投身教育而宁静,而满足,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
         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学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因为这种对教育的大爱,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争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民族争得了尊严。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开放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但他们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亟待拨乱反正,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
         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
         新年以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作者笑蜀,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拥有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  
B.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  
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惊心动魄与最感人的当属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
2.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   
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C.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   
D.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巨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   
C.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  
D.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
答案
1.A
2.D
3.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现在和未来,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奋起,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1.“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这句话中的“这个梦想”和“美国的梦想”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个梦想”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的梦想”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句中的“刺耳的争吵声”和“优美的交响曲”分别指什么?   
“刺耳的争吵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美的交响曲”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
蔡元培

  今日是北京教育界四团体公祝杜威博士六十岁生日晚餐会。我以代表北京大学的资格,得与此会,深为庆幸。我所最先感想的,就是博士与孔子同一日生。这种时间的偶合,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正值博士留滞我国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相同的一点,我们心理上不能不有特别的感想。
  博士不是在我们大学说,现今大学的责任就在给东西文明做媒人吗?又不是说博士也很愿分负此媒人的责任吗?博士的生日,刚是第六十次;孔子的生日,已经过二千四百七十次,就是四十一个六十次又加十次。新旧的距离很远了。博士的哲学,用十九世纪的科学做根据。由孔德的实证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詹美士的实用主义递演而成的,我们敢认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孔子的哲学,虽不能包括中国文明的全部,却可以代表一大部分。我们现在暂认为中国旧文明的代表。孔子说尊王,博士说平民主义;孔子说女子难养,博士说男女平权;孔子说述而不作,博士说创造。这都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孔子所处的地位时期,与博士所处的地位时期,截然不同,我们不能怪他。
  但我们既然认为旧的亦是文明,要在他里面寻出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非不可能。即以教育而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他有三千个弟子,有狂的,有狷的,有愚的,有鲁的,有辟的,有谚的,有富的如子贡,有贫的如原宪,所以东郭子思说他太杂。这是他破除阶级的教育主义。他的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作普通学;用德行、政治、言语、文学的四科作专门学。照《论语》所记的,问仁的有若干,他的答语不一样;问政的有若干,他的答语也不是一样。这叫做是“因材施教”。可见他的教育,定重在发展个性,适应社会,绝不是拘泥形式,专讲划一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经验与思想并重的意义。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这就是试验的意义。我觉得孔子的理想与杜威博士的学说很有相同之点。这就是东西文明要媒合的证据了。
  但媒合的方法,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意。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彻,就是证据。孔子的人生哲学与教育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人生哲学与教育学的,也决不能十分透彻,可以适用于今日的中国。所以我们觉得返忆旧文明的兴会,不及欢迎新文明的浓至。因而对于杜威博士的生日,觉得比较那尚友古人尤为亲切。
  自今以后,孔子生日的纪念,再加了几次或几十次,孔子已经没有自身活动的表示;一般治孔学的人,是否于社会上有点贡献,是一个问题。博士的生日,加了几次以至几十次,博士不绝的创造,对于社会上必更有多大的贡献。这是我们用博士以往的历史可以推想而知的。并且我们作孔子生日的纪念,与孔子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作博士生日的庆祝,还可以直接请博士赐教。所以对于博士的生日,我们觉得尤为亲切一点。
  我敬敢代表北京大学全体举一觞,祝杜威博士万岁!(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蔡先生这一篇庆祝杜威博士60岁生日的演说,从“博士与孔子同一日生”说起,以此为演说的引子   
B.文章的末尾说给博士作庆祝比给孔子作纪念尤为觉得亲切,其原因在于“返忆旧文明的兴会,不及欢迎新文明的浓至”   
C.杜威先生之所以与孔子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原因就在于两人认识角度不同、思想水平不同、道德观念不同   
D.杜威博士是当代哲学界的权威,对于教育,他有着他的主义,把他和哲学家、教育家的孔子相提并论是恰当的   
E.在这篇演说中,作者将杜威博士与孔子比较,认为孔子的人生哲学与教育学,并不过时,完全适用于今日的中国
2.蔡元培先生把杜威博士与孔子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蔡元培先生认为,杜威博士与孔子的学说相同之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媒合东西文明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B.作者在叙述马克思去世这一事实时,并未直接说明,而是说他“停止思想了”,这充分表达了作者不忍直接说出噩耗的沉痛心情,又突出了马克思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特点。
C.作者连用两个“睡着了”去描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形,这不仅清楚地写出了作者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而且还巧妙委婉地表述幽马克思已经离开人间的事实。
D.这段叙述与描写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听众一开始就能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悲痛,增加了演讲辞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3.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从本文看,马克思有哪些“改造世界”的活动?
                                                                                                   
4.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祭马思聪文
徐迟
  ①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19年(1967-1985)的不白之冤。  
  ②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但我感到他和以前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音容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
  ③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道,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么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  
  ④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哽咽着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猛打他们的马院长……怎么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  
  ⑤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马思聪先生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给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②的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
  ⑥着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么,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
  ⑦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士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天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却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以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赛丁》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神驰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
  ⑧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19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
  ⑨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是“得到了拯救”的。
  ⑩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呼哀哉,作文奠祭。
注:①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县人,我国著名小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②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1.文章以“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开头,有什么好处?
                                                                                                 
2.作者在美国费城和马思聪会晤之时,作者为什么“感到他和以前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包含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3.文章第④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和第⑦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4.马思聪先生活着时一直没有能等到回国,作者认为他的灵魂是“得到了拯救”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有删改)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写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