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我的小屋                                                    ——忆陈...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我的小屋
                                                    ——忆陈原先生的出版人生
罗俞君
  ①“回味往事,写不出灿烂的星光,只能告诉我的亲人,我在那一间又一间的小屋里,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这是老一辈出版家陈原先生的自传,也是他的绝笔《我的小屋,我的梦——六十年如歌的行板》中最后的话。
  ②20世纪30年代还在读高三的陈原在广州拥有了第一间小屋,在那里他踏出人生的第一步。1938年抗战爆发,他和他年轻的伙伴们在小屋里唱救亡歌曲,唱别人翻译和他自己翻译的苏联歌曲。1938年秋,他又在这小屋中翻译了大战前夜苏联流行的战歌《假如明天战争》。《假如明天战争》连歌带谱在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上发表。歌声像长了翅膀,激励着年轻的爱国者上战场。
  ③在小屋里,年轻的陈原和他的挚友做着“语言梦”:学会世界语、学会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研究制定广州话拉丁化的方案。他曾把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世界语杂志《人民阵线》传播到别的城镇,他是这个杂志的中国代理人,并和几个同是穷学生和初入职场的青年,用仅有的几文零用钱,自己写稿、编辑、下厂印刷,每个月出一份《走向新阶段》的世界语刊物,诉说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报道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这本朴素的小刊物,在欧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三十几年后,他在维也纳国家图书馆附近的世界语博物馆藏书库中,看到了各期《走向新阶段》。
  ④1938年10月21日凌晨一点,陈原随四战区一个民运机关撤离广州,几个小时后,日本侵略军侵略了这座城市。因为奉命紧急撤离,他匆匆离开这间小屋,什么也没有带走,没有余暇想到小屋和书。在以后辗转行军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时间去想念小屋,只有在奉命结束的时候,才想起还有两部手稿没有带出——有一部只完成了一半,这手稿标志着他做文字工作的开始。已经完成的一本手稿是作者从日文和世界语翻译的稿本,未完成的手稿则是他读大学时翻译的美国铁木辛科教授的《弹性力学》。这半部永远留在小屋的力学译稿,预示着他告别了工程学。随着战争与革命的开展,他进入了原先没有想到的领域。
  ⑤陈原曾两次入住桂林东郊的施家园小屋。他在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编辑《漫画与木刻》和《工作与学习》两个进步杂志,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的第一本著作《中国地理基础教程》初稿就是在这间小屋完成的。
  ⑥小屋在变,陈原的梦不变。在人生的最后一个小屋里,他把回忆自己在不同小屋度过的一生的自传副标题叫做“如歌的行板”。
  ⑦想起我最初组稿《我的小屋,我的梦——六十年如歌的行板》的时候,把《陈原散文》的样书送到陈原先生的小屋里。交谈中,他说还要写《我的小屋》。我意识到,这将会是一本对中国现当代出版史有独特价值的书,对读者更有意义,便马上和陈原先生约稿。写完书稿后,陈原先生曾想再修改,不幸的是,他长卧病榻三年后,离世。
  ⑧北京建国门大街那幢七八十年代的老楼里,那间满是书的小屋令我难忘,还有陈原先生的地址和电话,我怎么换电话簿都不愿撤去,总会再抄一遍,好像他仍住在那里,依然活着。(选自2011年10月14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这篇回忆录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奉命紧急撤离,陈原把翻译未完成的美国铁木辛科教授的《弹性力学》留在小屋,这使他不愿再接触工程学,进入了原先没有想到的领域。
B.从第②自然段写陈原先生“在广州拥有了第一间小屋”,到第⑦自然段写他在一个小屋里离世,既照应了他的“小屋”人生,又使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呼应。
C.抗战爆发,陈原在他的第一间小屋翻译大战前夜苏联流行的战歌,并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写稿、编辑出版了《走向新阶段》,加入了抗战文化活动的行列。
D.在桂林东郊的施家园小屋,陈原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和写作生涯,除了编辑杂志,他还在此期间完成了第一本著作《中国地理基础教程》的初稿。
E.这篇文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真实的描述,通过陈原与他的小屋回忆了陈原先生的一生,并展示了陈原“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
2.作者为什么会意识到,《我的小屋》“将会是一本对中国现当代出版史有独特价值的书”?
答:                              
3.作者是如何表现陈原先生的出版人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AE
2.因为《我的小屋》的作者陈原先生经历并见证了中国现当代出版的发展,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我的小屋”展开叙述可以使人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窥见整个中国现当代出版史。(意思对即可)
3.作者借助陈原先生的自传《我的小屋,我的梦——六十年如歌的行板》的书名和这本书最后的话,描述了他在“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全文以小屋为线索,通过陈原先生小屋的变换,展示了他作为翻译家、语言学家、出版家、作家的人生轨迹,令后辈把尊敬的目光投向这样的前辈,并表达了作者对陈原先生深深的怀念。(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我的小屋                                                    ——忆陈】;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交流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题型:河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凿碑高手
余显斌
  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
  他长到九岁,刚认识几个字时生了一场病,眼瞎了。他爹一声长叹,让他学别的手艺好长大谋生,可他不,只爱凿碑。因为凿碑是他的祖业。
  他初学凿碑,并不动手,而是坐在父亲身边听,一边问父亲凿的是什么字,走的是哪一笔。不久,一听锤声钎音,他就知道了是什么字。父亲大惊,说这小东西,是凿碑的料。以后,更是有意培养他。
  十四岁上,他就精通了碑上凿字,而且篆隶楷草无体不会无体不精。到了十六岁,各种龙凤花纹,更是刻得栩栩如生。一日,他在石上刻了一串葡萄,颗颗晶莹,他爹摸着胡茬看,突然发现上面蹲了一只纤黑的小虫,挡住了视线,就伸手去打,虫并不飞走。再仔细看,原来石色不纯,上有一黑点,他就势刻了一只小虫。
  他爹哈哈一乐道,老了,老了。语音中,有一份苍凉,还有一份欣慰。
  他凿碑有讲究,尤其墓碑,上面轻易不凿龙。他说,龙是神,是一个民族的神圣所在,不能随便凿在墓碑上。凿在好人墓碑上,龙能生色;否则,玷污了神灵。
  话虽如此说,他一生却仍然破过两次例。
  一年,丰川大旱,十室九空,省府王督军父亲死去。王督军来,一辆小车接走了他,要求他凿一块墓碑,碑上有字,且必须有一龙环绕。
  他微微一笑,一杯茶后,开始凿碑,字用隶书,笔笔端庄,让满城书家见了赞叹不已。待凿龙时,更是让内行人见了个个鼓掌。可惜,龙无二目。
  督军忙来请,道:“先生,务请为龙凿上双眼。”
  他仍不慌不忙,拿起锤和钎,第一锤下去就偏了准头,砸在左手大拇指上,鲜血淋漓。
  他摇头,苦笑:“督军大人,看样子给龙凿眼尚需一段时日,待伤好后再干。”
  可是,死人入墓,已在眼前,总不能来一个无碑墓吧。督军急了,苦苦恳求。他一笑道:“看样子,只能用双脚掌钎了,不过价钱可不一样。”
  “多少,尽管说。”督军道。
  “粮食十五万担。”他掐着长长的手指算着道。
  “你!”督军跳起来,红了脸。
  “督军大人,我一粒不要,请你拿来救济丰川百姓,也算督军大人的功德啊。”一句话让督军松了口气,连连点头,碑凿好,他准备回去,督军道:“先生就跟着粮车一块儿回去吧,也让丰川百姓知道先生的一番好意。”
  他笑,推辞:“这是督军大人的德政,与瞎子何干?瞎子不敢掠人之美。”说完,一揖而去,飘然江湖。
  第二次破例,已是十几年后。
  一日,有人请他凿碑,上有“樱花之子”四字,并以双龙护碑。他把银元推开,默坐了一会儿,道:“给谁凿?”
  “你只管凿,管是谁。”来人很干脆。
  “瞎子不接不明来路的活儿。”他冷冷摇头。
  “告诉你,这是皇军小野二郎少将。将军战死沙场,临终遗言,要葬在他征服过的土地上,要用他征服过的民族的图腾来服侍他。”来人说,声音如剑,透着寒气。
  他沉默了一会儿,道:“是大官,少于五万块银元,想也别想。”
  来人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钱能通神,果然不错。”第二天,银元送来,他分文不取,发给镇民,可当夜“当啷啷”又被大家扔了回来,落了一屋。
  他一声长叹,带几个人,上了后山,一心扑在整治石料上。
  经过半个月又挖又炸,用了日军五六百斤炸药。终于在后山寻到了两块上等石料。他笑笑,很满意地说:“一块做碑座,一块做碑。”
  然后把巨石运回来,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一个多月后,石碑凿成。碑文以钟鼓文雕凿,双龙盘旋,腾龙欲去。最让日军称叹的,是碑座,巨大的石鼓形,上有嵌碑的榫口,四龙盘旋。石鼓四边。云牙海水,樱花灿烂。
  日军司令见了,拍拍他的肩,连夸大大地好,大大地好。他抚须微笑,无言回家。
  小野二郎骨灰下葬时,最隆重的仪式是立碑,几十个日兵将基座抬到墓前放好,然后又抬起巨大的石碑,向基座榫口插去。日军司令带领日军,在墓前列队致敬。
  石碑落下,“轰”地一声,震天巨响,基座石碑粉碎,日军顿时血肉横飞。原来,他所要的炸药,除用了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藏在挖空的基座里。
  日军气势汹汹。围了他的家,破门而入,里面空无一人。
  以后丰川人再没有看见他。(摘编自《岁月》2010年第一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说:“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这一段最主要的作用是吸引读者去了解“他”成为凿碑高手的过程。
B.“他”初学凿碑时,并不动手,只凭“听”“问”,不久即能以锤声钎音判断父亲所凿之字,足见其悟性极高,是块“凿碑的料”。
C.“他”十四岁刻葡萄时就势而刻的“小虫”竟让父亲误以为真,父亲的感慨从反面衬托了“他”技艺之纯熟、高超。
D.“他”在为王督军凿“龙眼”时,第一锤就不小心砸了手,“鲜血淋漓”,“他”恰好借机逼王督军赈济灾民。
E.小说主人公是个传奇人物,应该极富盛名,作者却避其姓名只以“他”代之,这不仅是为了增强神秘感,更是在暗示“他”代表了一种人格,一种精神。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概括。
                                
(3)小说写“他”从山上运回碑石后就“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这样安排情节有哪些作用?
                                
(4)小说以“凿碑高手”为题,有主题思想、创作意图、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吴阶平:“红色御医”的传奇人生
余  玮
考虑“吃饭问题”走上从医路
  如果从16岁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算起,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的生命交给了他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他很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医生而去从事其他职业,我很早就决定做医生。当然,这应该说是我父亲的决定。”
  在吴阶平的记忆里,父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在大方向上对孩子进行影响,诸如做人、为学、处事等,却很少具体关心他们哪门功课考了多少分。在当时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吴敬仪对子女今后从业作出要求,第一不要从政,第二不要从商。他认为,官场太腐败,做官会身败名裂;社会动荡,经商会倾家荡产——要学科学技术,而且必须学医,医生决不会失业,不过,要学医一定要做个好医生,一定要进协和。
  于是,吴门三代及近亲中有30余人从医。同辈的姐夫陈舜省、大哥吴瑞萍、妹夫蔡如升、胞弟吴蔚然及吴阶平本人,分别在临床医学中外科、内科、儿科、泌尿外科领域里独领风***。
  1947年,吴阶平经著名泌尿科专家谢元甫教授推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现代肿瘤内分泌奠基人哈金斯教授。哈金斯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勤奋的中国学生,有时看见吴阶平干脆利落地做实验、做手术,感慨地说:“你有几只手啊!”由于手术技术不一般。吴阶平在美国落下了一个“三只手”的荣誉称号。
  第二年年底,在进修即将结束时,哈金斯非常希望吴阶平能留下为自己主持临床工作。然而,吴阶平却婉言谢绝了。他知道自己应当回国发展祖国的泌尿外科。见证共和国总理最后的岁月
  在吴阶平家的书柜上方,一直悬挂着一张放大了的***总理的黑白照片。他生前总是说,总理的言行风度给了他“终生难忘的教诲”。
  从1957年起,他在***身边工作了近20年。吴阶平多次担负为国内外最高***治病的特殊任务,事前事后总理都有具体指点。总理对人热情关怀,无微不至。不仅领导同志健康出现问题总理亲自过问,对普通患者也很关切。这对吴阶平触动很大。吴阶平最不愿意的是敬爱的周总理做自己的病人。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参加了对总理本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在那特殊的时代,日理万机的***,终于积劳成疾。1972年5月19日,经过专家会诊,诊断***患了膀胱癌。当时,负责***医疗工作的,是中央领导小组及其领导下的一个医疗组。吴阶平是医疗组的组长,医疗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为控制***的病情,需要动手术,于是给中央领导小组成员打了报告。在对***进行膀胱镜检查的前一天。医疗组接到指示,大意是为了慎重起见,做检查、观察和治疗要分“两步走”。吴阶平认为,真要分“两步走”,很可能就永远没有第二步了。这时,吴阶平灵机一动。对邓颖超大姐说:“如果我在检查的时候看见有一块小石头,顺便拿出来就不用再走第二步了。是否还要留着等着走第二步?”“当然就顺便拿出来了。”邓颖超说。
  这是吴阶平第一次为了敬爱的周总理斗胆冒险,缓解了***的病情。很快,电话里传来了***的原话:“医生们两步并一步做得好,感谢他们。” “获奖专业户”心底最爱“伯乐奖” 
  几十年来,吴阶平所获的奖励不计其数,可谓“获奖专业户”。仅临床科研方面,他已7次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奖。1984年,他获得了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然而,当原北京医科大学向他颁发首届“伯乐奖”时,他说:“我平生获得的奖励不止一种,但我最看重的是这‘伯乐奖’。”
  吴阶平自幼最讨厌死记硬背,上大学时还用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去戏弄死读书的同学。因此,他当老师也不提倡自己的学生这样去做,力主把教知识变为教本领。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只有在实践和思考中运用,才会转化为才能;只有把实践、思考、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他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也是这样做的。
  吴阶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完整的泌尿外科,培养了中国好几代泌尿外科医生。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断开拓的探索者,也是广栽桃李、识拔英才的医学“伯乐”。他的学生郭应禄曾说:“现在中国泌尿外科界的骨干力量,几乎都是吴老师培养出来的。”   持手术刀的社会活动家
  吴阶平不仅是一位医学家、教育学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有人称他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的特殊‘大使’”。他出任过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先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0余次。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吴大夫”,除了参与立法还要进行执法检查、监督,每年都要到不同的省市区检查法律的执行情况,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时地收集信息、反馈情况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政治舞台上,吴阶平都是出色的。
  退出领导岗位后,吴阶平仍在不倦地奋斗着。生活中的他,没有业余时间,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个单元,始终在忙。吴阶平生前曾告诫退休的老人,不要完全闲下来,要继续接触外界,联系社会,还要适当训练脑体、思考问题,这是维持健康体格的重要条件。他身材不很高大,却透着博大深沉的气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双眼睛,蕴蓄着追索和求实,闪烁着睿智和刚毅。
  2011年3月,一辈子孜孜不倦的吴阶平停止了自己的思考,停止了自己的脚步,完成了一卷多彩的人生传记,读来耐人寻味……(选自《天津日报》,有删节)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吴阶平的父亲希望子女既能坦荡做人,又有一技之长以安身立命,所以为子女们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很多子女也在医学领域学有所成。
B.吴阶平在美国学习阶段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做实验、做手术方面,连他的老师哈金斯教授都自叹不如。
C.在***总理患病期间,作为医疗组的组长,吴阶平在没有成功保障的情况下,冒着巨大的风险为总理做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D.为祖国医学界广栽桃李、识拔英才是吴阶平的志愿,故而获奖不计其数的他最看重的却是原北京医科大学向他颁发的“伯乐奖”。
E.吴阶平始终践行着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信念,在退出领导岗位后,始终战斗在医疗卫生岗位的第一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2)吴阶平逐渐成长为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家,除了天赋和自身努力外,还有哪些外部原因?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3)文章结尾说吴阶平“完成了一卷多彩的人生传记,读来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卷“多彩的人生传记”的具体内容。
                                   
(4)当年吴敬仪为让子女远离政治而让吴阶平学医,多年后吴阶平却凭借医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走上政治舞台,这二者是否矛盾?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积极参与政治?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河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精神的旅行
肯特·伯纳恩
  精神信仰仿佛不可触摸,但它确实存在。它是我们仰望星空,或者凝视傍晚日落的最后一抹余晖时骤然产生的一种感觉。当我们在美好的一天醒来,嗅到空气中洋溢着我们熟知且喜爱,却记不起来自何处的馥郁芬芳时,它是我们清晨的颤抖。它是创始起源背后的谜团,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它是一种不同的意识,激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有些人会告诉你,上苍是不存在的。他们会宣称,无法面对现实的人把命当作支柱,在生活中需要虚构信念的人把上苍当作神话。他们会对宇宙的起源作出理性的解释,对大自然的完美运转做出科学的解释。他们会指出世界上的邪恶与不公,列举利用宗教来挑起战争或伤害不同信仰的民众的例子。
  你无法与这些人争辩,也不该与他们争辩。古人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只要你对周边的宇宙怀有神秘感,你就会听到大海波涛的低吟。你该做的就是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让那些想要讨论禁锢他们的围墙的高矮和形状的人去争论吧。
  如果你听到远方大海的呼唤,不要由于周围的幼稚言论和矛盾而改变方向。路有许多条,从每条路上看到的大海都有所不同。你的任务不是评判别人的路,而是找到一条带你不断接近你在内心听到的低吟声的路。
  首先要接受你所处的位置。
  我们都具有特殊的天赋。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具有同情心,另一些人则有自律的能力;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充分意识到人的美,另一些人则充分意识到大自然的美;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能敏锐觉察到生活当中的不公,另一些人则为我们身边的善良行为欢欣鼓舞。
  这些都是起点,因为他们都是信仰之地。你必须找到你信仰的源头,必须发掘培养这种天赋。如果信仰让你的灵魂的音乐发出了声音,请不要害怕,去加以遵循。信仰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表达了许多人共同追随的精神真理。
  精神的成长只能通过实践来磨砺和完善。如同乐器一样,它必须要有人弹奏;如同道路一样,它必须要有人行走。无论是借助阅读、冥想、崇拜或是善行,你都必须让自己向着精神升华的方向迈进。除非你通过实践自己的信仰来展开精神上的磨练,否则精神的领域不可能深入。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你筋疲力尽,无法继续前行,或者,其他事情显得更为重要。也许,你开始感到自己的信仰只是一时的热情。也许,你会觉得精神日渐萎靡。也许,你根本不在乎。
  如果情况是这样,不要对自己过于严厉。你的整个生命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你会身处不毛之地,也会踏上充满机遇的土地,只需确保自己能不断迈步向前。再走几步,你就会再次听到海浪的呼唤
  最重要的事,你要对自己的路有信心。尽你所能地遵循它,必要的时候加以改变。但是,不要放弃对大海的追寻。你越是靠近,低吟声越是响亮,你就越会对他的存在确信无疑。你也许没有走上自己预想的路,但你仍然会走在路上。不要因为你无法找到唯一的真理而怀疑公正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只有最刚愎自用的人才会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真理(无论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政治上的,还是其他的)。找到那条像晴空朗日一样闪亮的路,找到那条富有记忆中的芳香和承诺的路,然后加以遵循。只有傻瓜才会因为看不到太阳的形状而拒绝走在阳光下。
1.对行走在精神旅行路上的人们,作者提出了哪些忠告?请概括作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你该做的就是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
答:                                          
(2)再走几步,你就会再次听到海浪的呼唤。
答:                                          
3.“精神的旅行”这个题目体现了本文写作上的什么特点?请你联系文章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4.作者说“生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在历史的天空中,有许多这样的生命,受到了后人的敬仰。请结合文章观点,从苏轼、鲁迅、巴金中任选一人,谈谈他的精神之旅。(字数不少于60字)
                                          
题型:甘肃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l~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为什么说白开水是生活中的最佳饮料?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一句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只要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就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B.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C.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其他饮料的人,一定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D.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