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李叔同的传奇人生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意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执教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的20多首诗词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文章有删减)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2.文中夏丐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BC
2.①音乐方面,他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②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且在教课中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③在戏剧的发展史上,他组织成立了“春柳社”,扮演过茶花女,因演技高超而受到日本戏剧家的高度评价;
  ④在文坛上,他创作的诗词题材博大,内容深广,超越世人;
  ⑤在做教师时,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答出三点即可)
3.李叔同多才多艺,文艺的同地几乎被他走遍了,而且他在很多艺术领域都卓有建树,最后他又远离了这一切,出家为僧,将生命最大化地归于平淡,因此说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这句话是对李叔同的整体评价,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4.赞同作者的观点。李叔同先生在做学问上非常严谨。这主要表现在他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能认真去做,非常负责任。如教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为人师表,一丝不苟。同时,李叔同先生一点也不拘束,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都极富创新意识,如他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倡男性裸体模特写生,改变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李叔同的传奇人生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一次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帽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H{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乎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清简要分析。
答:                                                                                              
3.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辜振甫其人其事
  ①辜振甫,字公亮,1 917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海基会”)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 993年4月27日到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②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经贸外交”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伎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常委”,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③辜搌甫有“台湾经贸大使”“无任所大使”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④辜振甫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两岸谈判,1 998年1月6日他称,“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⑤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谭派”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昕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他说,“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⑥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贵族议员”,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蒋介石还赐给他八个字“眷怀祖国,独秉孤忠”。辜振甫的妻子严俾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1 949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辜振甫任行政院副院长时,被蒋经周提名为“中常蚕”,身处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B.辜振甫在60年代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 说日本国会}义员,他见大势已去,就将美元原数携回,从此改变了蒋经国的反商情结。   
C.辜振甫虽然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但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他认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并且相信两岸一定会走向和平统一。   
D.文章写到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并提到他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是为了说明辜振甫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有很深的京戏造诣。   
E.文章说辜振甫是“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作者这样写不仅为后面写他的爱国情感作铺垫,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事振甫的?试分点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亩。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辜振甫先生的爱闰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唐家山作证
  相信所有国人都会为这一消息欢呼雀跃: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决定从11日下午4时起解除唐家山堰塞湖黄色警报。
  将近一个月了,唐家山堰塞湖,令多少人寝食难安——超过2亿立方米的水悬在头预!而束缚水的堰塞体呢,由支离破碎的碎石和粉细砂组成。如此脆弱的屏障,用危如累卵形容绝不为过——专家统计,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溃决的概率达到了93%!
  危湖高悬,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共和国***的心。胡锦涛***5月26日深夜给正在四川前方指挥抗震救灾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打电话,要求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为除险情,温家宝总理三次亲临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指挥。“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共和国总理对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与时间赛跑,与洪水争速。人们不会忘记,1500名解放军和武警水电官兵身负炸药向唐家山挺进的身影;人们不会忘记,风餐露宿坚守在坝顶的水利专家们黧黑的面孔;人们不会忘记,那条用汗水甚至血水挖出的深深的泄流渠……
  以人为本,民生最重,我们有决心,也有能力。唐家山抢险,肆虐的洪水完全按照我们的指挥棒在乖乖运行:6月7日7时,按计划第一股水流缓缓漫进泄流槽;9日晚,按预定计划流量达到81立方米/秒;10日7时42分,泄流槽流量按预定方案达到497立方米/秒;截至11日8时,库容降到了0.8亿立方米一一完全达到了安全容量!……
试结合文体特征和文章内容回答,本文开头一节有何作用?
答: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选白《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 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问,有什么好处?
答:                                                                                       
2.柯利带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答: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分析。
答: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答: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萧乾先生印象
刘炳善
  我与萧乾认识,是在1988年夏天,我的《伊利亚醢笔选》出版,由北京三联书店介绍约见的。我按时来到复兴门外他家。那时他已年届八旬,在门外贴了一张小纸条.上写:“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我事后记下了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敲门,走出一位身材高大、很有风度而又非常和气的老先生。萧老亲切、坦率地告诉我: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譬如说,英国十八世纪的东西就很不好翻译。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肯定。实际上,他在“文革”前已译过菲尔丁的巨著《汤姆·琼斯>和《大伟人魏尔德传》等等,早已译著等身。     
  正谈话中,进来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和他小声谈了一阵,离开。萧乾先生说这是一位医生,教他如何保健;然后又像是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他想)尽量延长(生命)……”当时我对他的坦率有点惊讶,后来明白:他的意思是打算一面保护健康、一面尽量多做些工作,“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     
  此后我与萧乾先生建立了大约十年的通信联系,偶有赴京的机会,又到他家去过两三次。   
  作为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在伦敦大学教过课,在剑桥做过研究生,萧乾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让人感到他有点英国绅士的风度    这是在与他接触中可以感触到酌。举一个小例子:前面说过他因年老体衰,“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但一说话,往往超过这个时间。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事着急,他也绝不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而是采取很含蓄委婉的方式向你客气地暗示。有一次我到他那里,谈了一阵话后,他很和气地问我:“你害过荨麻疹没有?”我说:“没有。害荨麻疹很痒吧?”他说:“很痒。也疼。”我马上明白了,随即礼貌地告辞。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萧乾先生身上绝无高贵士绅的那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的样子,更多的倒是保持着一副年轻人的脾气: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    这可能跟他长期做新闻工作的训练有关。这种脾气他保持了一生。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几十年一直活跃在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还在为翻译《尤利西斯》而拼搏。     
  尽管萧乾先生待人温和,他的性格中还有较真、执著甚至“倔”的一面。因为曾经长期受到贬抑和屈辱,他在“改正以后”,对于个人的尊严就特别敏感而且较真。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种种争议、恩怨太多,当然其中有个是非曲直,只是如果只记住争议和恩怨,而忘掉了文学,则等于“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泼掉”,损失未免太大。我的意思是最好采取“雨分法”:争议的是非是一码事,每个人文学史的业绩是另一码事,不必互相混淆。这样,前人的正面文学业绩,后人可以安心继承,以利未来。     就我对接触中的萧乾先生的印象来说,尽管他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教育、西方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又做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但从他为人处事的作风来看,他是一位厚道的老北京人。(选自《书屋》,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萧乾先生看到作着能够翻泽出《伊利哑随笔选》,给以极高的评价,其实这不过表明一位译著等身的译坛长者的宽厚态度而已。   
B.作者通过对萧乾先生注重保健的描述,很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性格中较真、执着、敏感,但又充满生气,容易交往的特点。   
C.萧乾几- -年来活跃于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等,这既反映出他的勤奋,也说明他的人生非常丰富多彩。   
D.作者在文中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自己与萧乾先生的几次交往,塑造了一个厚道、学养丰厚的北京作家的形象。   
E.作者认为,对文学史上的争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是非本身,二是看到作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否则,就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损失。
2.从第一段可以看出,萧乾先生对翻译钋国古典作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两次提到写有“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的小纸条,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传主哪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对你有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