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苏格拉底预言的警示胡翼青  英国曼彻斯特的贝里区政府最近购买了22台iPad来武装19辆垃圾车和3辆急转备用垃圾车。此举一出,在当...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西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苏格拉底预言的警示
胡翼青
  英国曼彻斯特的贝里区政府最近购买了22台iPad来武装19辆垃圾车和3辆急转备用垃圾车。此举一出,在当下全民紧缩开支的英国招来一片指责。一些英国人认为,给垃圾做“统计和汇总”用笔和纸就足够了,购买电子产品纯粹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袋子。也有些人却认为此举体现了政府的与时俱进,从长远来看节约了资源、提升了效率。这场讨论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人们对电子文化产品普及利用的不同态度。
  与书写文化“入侵”口头文化一样,电子文化“入侵”书写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这场革命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广播电视的强势崛起为标志。目前,这场革命已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掌上媒体传输迅捷、信息海量、互连互通,它们不但掌控着显而易见的技术优势,还打通了不同介质之间的阻隔和藩篱:一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人的交通、通讯和媒介信息传受统一起来,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在任何现实时空中通过屏幕打开另一个空间。
  轻点鼠标或触摸屏幕,就能实现信息的无缝链接和快速传递,诸多技术优势使得电子文化产品势不可挡地普及、蔓延开来,全方位地进入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关于纸媒是否将消亡的争议声此起彼伏,“无纸化”等绿色办公的方式赢得青睐,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启迪了更多智慧窗口。电子文化以技术激发潜能,让世界真正成了一个地球村。
  然而,这一切似乎不能简单地和进步划上等号。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曾预言书写文化的入侵将会削弱人类的记忆力和创造力。的确,随着书写文化的普及,像荷马一样的行吟诗人渐行渐远。电子文化的兴起,也不可避免地要向人类索取一些可贵的东西。一些人患上了电子文化产品依赖症和偷懒症,现实世界的沟通能力减弱;一些人开始被“电子化”,思维方式趋向于电子文化产品的线性思维;还有很多人习惯了电子文化的“表达”和“接收”、“复制”和“粘贴”,渐渐疏远了以纸和笔为主要载体的书写文化特有的“沉淀”与“思索”。
  更重要的是,电子文化在将人的传播、通讯和交通融合为一体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时间纳入到管辖范围。在出差途中批阅电子文件,在候机间隙阅读电子报纸,在堵车的时候发条微博等等。当一切的“碎片时间”被充实而高效地运用起来,当一切的“时间潜能”被紧张而急迫地激发出来,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将成为电子文化的一种产品。人们感觉自己通过电子文化产品掌握着世界,实际上信息来源、思维方式、表达模式、沟通渠道等等也被电子文化产品所掌控。
  口头文化、书写文化、电子文化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形态。在书写文化蓬勃发展时,口头文化并没有彻底消亡。同样,书写文化也有其不可忽略的生存空间。前一种文化被后一种文化部分替代或覆盖时,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也必定会伴随着阵痛和质疑。与其称之为“文化入侵”,不如描述为相互影响下的“文化传承”更为贴切。重要的是,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形态,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11月02日 )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英国人对贝里区政府购买电子产品给垃圾做“统计和汇总”的讨论是一场关于纸媒是否将消亡的争议。
B.书写文化“入侵”口头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并第一次将人的交通、通讯和媒介信息传受统一起来。
C.电子文化通过轻点鼠标或触摸屏幕,全方位地进入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世界真正成了一个地球村。
D.现代人用“表达”和“接收”、“复制”和“粘贴”的线性思维取代了“沉淀”与“思索”。
2.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书写文化“入侵”口头文化一样,电子文化的兴起也会削弱人类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B.电子文化将传播、通讯和交通融合为一体,人们的“碎片时间”被充实而高效地运用起来。
C.书写文化以纸和笔为主要载体,因其特有的“沉淀”与“思索”,不可能被超越和替代。
D.口头文化、书写文化、电子文化等文化形态相互传承,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选择适合自己的来丰富文化生活。
3.下列对“苏格拉底预言的警示”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口头文化才是人类的记忆力和创造力的保证。
B.由于对现实世界的沟通能力减弱致使一些人患上了电子文化产品依赖症和偷懒症。
C.电子文化将“碎片时间”和“时间潜能”充分运用和激发的同时,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将成为电子文化的一种产品。
D.电子文化产品掌握着世界,人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表达模式、沟通渠道等等也被电子文化产品所掌控。
答案
1.C
2.C
3.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苏格拉底预言的警示胡翼青  英国曼彻斯特的贝里区政府最近购买了22台iPad来武装19辆垃圾车和3辆急转备用垃圾车。此举一出,在当】;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一天我对波普说:“我想做点东西。”
  “你想做什么呢?”他说。
  我一下子还真想不出到底要什么。
  “这不,”波普说,“你也在想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啦。”
  最后我决定做一个鸡蛋架。
  “你做这东西给谁?”波普问。
  “妈妈。”
  他笑了笑。“你想她会用这东西?”
  你别说,我母亲还挺满意那个鸡蛋架,用了差不多一星期。后来她好像把它给忘了,又开始像过去一样往碗里或碟子里放鸡蛋了。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他们觉得他有神经病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但只要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沾沾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波普的老婆在我学校附近的一个大户人家做厨娘。以前,她下午常等我,然后带我去她的大厨房,还给我好多好吃的。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我吃东西时她坐在一旁盯着我的样子,好像我是为她吃似的。她让我叫她阿姨。经她介绍,我认识了那个大户人家的园丁。他是个棕色皮肤的漂亮男人。
  一天夜晚,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
  后来,波普就发觉自己成了受欢迎的人了。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喝醉以后我可不喜欢他。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久等,报上很快就报道了此事。哈特说果不出他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
  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①奈保尔:英国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章有删节。
1.“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各有什么不同?
答:                                                                                
2.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                                                                                
3.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
答: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叙述了波普的独特,“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这些矛盾的叙述,让人对波普产生好奇。
B.小说开头描写波普乐此不疲忙碌的情形,突出了波普的勤奋,表达了我对波普的赞美欣赏之情,与下文写波普的转变形成对比。
C.生活的压力正在使每一个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波普自然也不例外。在他老婆不堪生活的重负离他而去后,波普行游诗人的生活走到了终点。
D.小说的结尾,“我”追问波普先生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说明“我”并不理解波普的变化,“我”仍然希望波普还是原来那个爱和“我”说话的波普。
E.小说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情节,详尽地描写了波普转变的心理过程,为读者展示了波普的人生转变,也展示了作者的非凡的洞察力。
题型:江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D.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B.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也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D.“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B.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
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题型:江西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江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观企业。我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查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查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帐薄啦、货单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呆上几个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
  “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1.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姆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办公室职员哈姆森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上班的诀窍”,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哈姆森上班如何偷懒、耍滑展开的,如果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主人公哈姆森上班吃喝玩乐、工作时间睡觉、迟到撒谎的工作状态。
B.诺伊鲍尔“不解”“饶有兴趣”的反应和他“有意思”“真实用”等响应哈姆森“指点”的细节,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C.为了报答老板的“信赖”,认真完成老板“关照他,指点他”的指示,哈姆森竭尽所能的讲说“上班的诀窍”,帮助新同事尽快融入到新环境。
D.老板信赖下属员工,老员工满怀关爱地指点新员工,上下同心,同事之间互相信任,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和谐。
E.哈姆森真诚地想要帮助新同事能在公司“混得很好”,对此,诺伊鲍尔是满怀感激地表示“多谢关照”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齐白石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作者:彭利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①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里,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多少年来都呈现一种状态:一方面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是谈了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②其实,谁都知道,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伟大的辉煌。而一些总想寻找个性的艺术工作者,又总想把自己从那个灿烂的艺术丛林里剥离出来以标新立异。结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宝贵遗产,也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③这里,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
  ④前不久,“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京隆重推出,这个集研讨、展览、出版于一体的文化盛事,再次告诉世人,齐白石是上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在诗词、书法、国画、篆刻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⑤齐白石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要让世界认同齐白石,就像认同毕加索、梵高那样,这还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张大千在《谈画》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马蒂斯、毕加索都说自己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水墨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但一个人倘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功用,才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易堕入魔道了。”据说当年张大千在巴黎还见到毕加索在家经常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觉得中国的毛笔和宣纸比油画难控制多了,可齐白石却能做到如此精准直达观众的心灵。以王雪涛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曾邀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毕加索对齐白石的敬重。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这一点,正是这次论坛的共识。我们并不是在争一个艺术水准的高低,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⑥此次国际论坛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里有当今美术理论界权威、全国各省市画院院长、各大美术馆馆长、拍卖界业内专家、当代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大型博物馆、艺术馆的馆长、学者等,如此强大的阵容和投入,可以领会到主办方对探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性与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由北京画院出版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艺术家个案艺术研究中,出版规模最大、收录项目最多、门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研究著述。期间,北京画院还精心策划了“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艺术展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齐白石的艺术风范。
  ⑦这一高潮的掀起,是齐白石艺术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一活动使齐白石与毕加索、梵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距离开始拉近。齐白石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是8000万人民币,而毕加索、梵高的作品早已达到上亿美元,常识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和标准,本来具有趋同性,绝不像一些所谓专家说的国力的必然体现。如果真是如此,那不成了只要有钱,艺术就是任人打扮的美人了吗? 
  ⑧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向世界再次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同时,还将搭建起齐白石书画艺术广阔的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等学术权威来了解齐白石、收藏齐白石。因为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齐白石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1、对段①中“一种状态”的理解,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书画艺术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书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创新。
C、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书画艺术方面,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空谈创新,结果闹了几十年一点进步也没有。
2、段⑤列举毕加索之例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B、告诉读者毕加索和齐白石虽然都是艺术大师,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有差距。
C、得出一个共识,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
D、告诉我们齐白石与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最高成交价距离开始拉近。
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等因素,中国书画艺术,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B、中国书画艺术出现的病态,主要责任在于一些张扬个性又忘却了祖先的宝贵遗产的艺术工作者。
C、作者告诫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也就是说,无任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和挖掘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的伟大的辉煌。
D、在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要充分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就必须让艺术成为任人打扮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