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谜(俄罗斯)阿纳托里特卢什金  上周,我和妻子做客后往回走,又饿又冷。天空下着毛毛雨,风吹打着脸。我们俩,就这么一起走着,走了四公里...
题目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谜
(俄罗斯)阿纳托里特卢什金
  上周,我和妻子做客后往回走,又饿又冷。天空下着毛毛雨,风吹打着脸。我们俩,就这么一起走着,走了四公里。
  走着走着,妻子笑了。她总是爱笑。搞不懂她笑什么,真是莫名其妙。我看着她笑也跟着笑起来。我笑什么呢?我自己也不清楚。
  快到家门口时妻子把脚给崴了,她坐在柏油马路上还是笑。两条腿叉开,两只鞋跟弄掉了。她喜欢穿高跟鞋,却穿不到好处! 
  我们找到了一只鞋跟就往家走,另一只鞋跟根本就没有找,就她那走路姿势,穿一只和两只都一个味儿。
  到家了,打开灯,瞧我们俩脏兮兮、湿漉漉的样子,妻子立刻笑了起来。我看着她也笑了。接着,妻子看了鞋跟又笑了,我看了一眼鞋跟,咦,不是鞋跟,是一个小盒,一个装钻石的盒子。
  我们俩赶紧把门全部检查一遍,看锁上了没有。然后像老鼠一样坐下来,不笑也不动。干什么无缘无故地走动呢?邻居可能会听到,寻思着,这两口子干吗三更半夜突然走动起来?难道找到了钻石不成?
  妻子悄悄地对我说:“明天去打听打听,值多少钱。”
  我们把钻石藏在袜子里,用手帕包好,然后将手帕装进小盒里,最后把小盒藏进靴子里。
  晚上妻子问我:“打听了吗?”
  “打听了,”我说,“不久前,十个人因为比咱们小一点儿的钻石丧了命,因为比这大一点儿的枪毙了二十人。”
  那就是说,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不能让任何人猜到我们是百万富翁。
  妻子去邻居那儿挨家挨户地借钱,尽可能地能借多少借多少。我赶紧把过道的地板拆了,撕掉墙纸,敲碎过道的灯泡,把门从合叶上卸了下来。
  妻子回来了,皱着眉头:“这样不行呀,还是能看出我们是百万富翁。”
  我用小锤敲碎了镜子,拆掉所有的墙脚板,然后把天棚稍微熏黑了些,锯断了椅子腿。这样的话,一旦有人进来,他立刻就想溜。
  妻子看了看说:“哎,这下差不多了。”
  也就从这天起,为了不给来人留下任何好感,我们家当然是一点吃的东西都没留。如果有人讨水喝,就关掉水龙头。不用说了,钻石每天换一个地方藏着,这样比较放心些。
  然而,昨天我回到家,钻石竟然不见了!我抓起大锤子,在屋里跑来跑去,可还是没找到钻石。
  妻子早该下班回来了,可为什么她不在家呢?这时我觉得后背冷飕飕的。忽然我猜想妻子拿着钻石跑了!原来如此呀!多么的狡猾!可耻的叛徒!多么的卑鄙!我怎么就没先想到拿钻石跑了呢!
  但,这时候妻子走进了屋子,说:“坐在办公室我恍然大悟,如果有人进了咱们家,马上会猜到钻石就藏在洗浴盆的下水管里,于是我便赶忙跑回了家。”
  “然后呢?”
  “然后?当然是把钻石换了个地儿藏起来了呗。”
  我说:“干得不错,藏哪儿了?”
  她回答说:“不记得了。”
  “怎么会不记得了呢?”
  妻子说:“算了吧。咱们吃饭吧,然后我再想一想。你喝水果糖水吧。”
  我说:“你先喝吧。”
  “我不想喝。”
  “我也不想喝。”
  “那你吃饺子吧。”
  我说:“你先吃吧。”
  “你干吗手里拿着锤子?”妻子问我,哭了起来,然后说,“让钻石见鬼去吧。”
  “那它在哪儿呢?”
  此时,妻子想起来了,钻石在水果糖水里!
  我们把钻石扔进垃圾管道里,在屋里尽情地狂欢。当然啦,我们小心翼冀地,以防摔断了脊梁骨。一切都过去了,妻子说:
  “上帝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呀!”
  然后,她笑了。
                            (原载《百花园》2008年第5期)
1.文章开头多次描写妻子的“笑”。妻子为什么“笑”?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捡到钻石之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为什么以“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生乐观的性格,恩爱的夫妻生活,让妻子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于是整天都要“莫名其妙”的笑。这样写反衬了金钱给人带来的痛苦,为后来丢弃钻石的故事情节的转变奠定了性格基础,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
2.怕暴露百万财富,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日常生活小心谨慎;家庭摆设遭受破坏;自毁形象显示小气;犯疑心病,工作坐立不安;夫妻相互猜疑。
3.标题有四层含义:第一个“谜”是钻石是谁丢失的,第二个“谜”是为什么丢失钻石,第三个“谜”是谁下一个又捡到,第四个“谜”是捡到之后结果又如何。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谜(俄罗斯)阿纳托里特卢什金  上周,我和妻子做客后往回走,又饿又冷。天空下着毛毛雨,风吹打着脸。我们俩,就这么一起走着,走了四公里】;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谁在遗忘“李小龙”
李焱鑫
  一部描写影星李小龙生平的电视剧,让央视一套黄金档刮起了“功夫风”。作为同时登上武术和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李小龙俨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而就在《李小龙传奇》播出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成为中国功夫代名词的巨星,就是广东顺德人,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广东,人们在身边也难以找到李小龙的相关纪念遗迹。本是“龙之故乡”,为何遗忘了这位广东骄子?推广李小龙慢了半拍
  上世纪30年代,李小龙之父、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买下一处住所。如今,这座几近斑驳的建筑坐落在西关培正小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唯见大门深锁、青砖剥落,成了断壁残垣的危破房。
  “我们家几代人都在培正读书,却不知道居然和李小龙是‘邻居’。”曾在西关培正小学读书的黄洁忍不住惊讶,“这座城市被人遗忘的角落太多了。”
  因为李小龙,“KUNGFU”(功夫)一词才传遍了全球,而当外国人将李小龙视若珍宝时,广州的李小龙祖屋却和其墙壁上的青苔一样自生自灭着。据附近街坊介绍,2005年前后,相关部门曾将李小龙祖屋列入了文物保护修缮名单,但三年多的时间里却迟迟不见动静。
  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类似的情形同样存在。在李小龙的籍贯地顺德均安镇,每年慕名自发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由于推广不到位,很长一段时间,“龙的故乡”还没有当地的“工业游”名声响亮。
  “由于历史原因,内地观众并没在李小龙最辉煌的时期看到他的作品,这等于没有给他相应的‘官方地位’。”曾负责运作均安李小龙品牌推广的广州某广告公司业务经理表示,“这让广东对李小龙的推广慢了半拍。”
  众所周知,谢晋的《芙蓉镇》,让一座本不知名的湘西小城成了一个旅游胜地。作为拥有全球数千万影迷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更是广东文化的活名片。随着《李小龙传奇》热播,一座全球规模最大、馆藏图文音像资料最丰富的李小龙纪念馆终于在均安镇落成。但有专家认为,广东对李小龙的各种开发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
  逝世30年之后,李小龙仍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20世纪全球偶像人物”之一。“李小龙推动了中西文化互动,让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说。
  在中国内地,广东是唯一能够与“功夫之王”建立起联系的地方。但据有关资料证实,直到2005年以前,广东都没有进入对“李小龙”开发的实质阶段。
  除历史、财力等因素,让“李小龙”备受冷落的还有难言之由。在日前召开的“非遗”项目保护研讨会上,广东省政协一位委员指出:“广东在开发文化资源上有过误区,哪个受游客欢迎就开发哪个,否则就抛弃哪个。这让不少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资源都处在沉睡状态。”
  事实上,即便按“市场规律”办事,许多历史遗迹也不应像今日这般冷清。业内人士估计,仅李小龙品牌的价值就超过了10亿美元,一旦成功联姻旅游、影视、出版等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
  “一些地方对有相当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措施。”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保护研究的佛山科技学院副教授赖达观指出,“政府有必要对那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短期内又尚未准备进行开发的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整理、价值评估和商标注册,先将其保护起来。”
  “保护文化资源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何况李小龙身上的自强和奋斗特质非常符合当前时代需要,这些精神价值更不该用金钱来衡量。”黄洁说。
1.文中有两处对李小龙祖屋的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李小龙”在广东遭受遗忘?请你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李小龙有关文化资源的开发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已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已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筋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焯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已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摆渡老人
叶大春
  ①摆渡老人从少年起,就从爷爷手上接过渡船和撑篙,开始了摆渡生涯,与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结下生死之缘。他摆渡过多少货物,只有这条小河知道;他摆渡过多少行人,只有这条渡船知道;他流过多少汗,只有这根撑篙知道;他唱过多少歌,只有这酒壶知道。
  ②花开花落,雁来雁去,摆渡老人都伴随着这条小河,厮守着这只渡船,像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像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在他的生涯中至少有三次离去的机遇:第一次是年轻时他救过一个被还乡团追杀的区长,解放后那区长当上了县长,要他到县里去吃公家饭穿公家衣,他婉拒了,嗫嚅:“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二次是中年时他救过一个跳河自尽的人,这人原是县煤矿的矿长,住牛棚受迫害而寻短见。后来矿长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就请他去煤矿看守仓库,他仍是那句话:“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三次是老年时他当官的养子要接他进城享福去,他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去,还是那句老话:“我走了,谁来摆渡?”养子说:“爹,您老管那么多干吗?”他很生气,悻悻地说:“你咋这么说话?我不管你那么多,你哪有今天,早喂鳖了!小子记住,你可以忘记我。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
  ③摆渡老人一辈子没结婚,据说他年轻时痴恋的姑娘被恶霸强抢去后,他就断了婚念。中年时他收养了一个弃婴,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供养子读到大学,进城当了官。养子很孝敬他,多次要接他进城去住,有一次竟跪下哀求他:“爹,您老该享享福了,还这样辛劳我真于心不忍。再说,知道的是您老不愿进城,不知道的还心为我忘恩负义,会指着我的脊梁骂的。就算儿子求您老了。”他才终于吐露了心头的夙愿:“我是想在这小河上造一座桥后再走……”
  ④几年后,摆渡老人捐献出一辈子摆渡的积蓄,在小河上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桥。小桥竣工剪彩那天,养子闻讯赶回来接他进城。他仍然摇头。养子困惑地问:“往年您老不肯离开,是要替人摆渡,是想造一座桥,如今您老的心愿实现了,咋还不愿离开?”他痴迷地说:“我离不开这河这船……”
  ⑤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⑥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后来,孩子们也不坐他的渡船了,一是孩子们坐厌了,二是怕耽误了回家做作业,三是家长担心不安全。摆渡老人无奈,抱着酒壶喝闷酒。喝得醉醺醺时就唱歌,常常把自己喝得泪洒襟怀。
  ⑦摆渡老人忽然养起一群羊来,人们感到蹊跷:怎么突然养羊呢?养羊又不赚钱,好多养过羊的人家都亏本了,他不是不知道。人们观察了多日,才恍然大悟:这古怪老头哪里是养羊,纯粹是把羊当他的义务摆渡对象。他把一群羊分成两拨,把这一拨儿摆渡到小河彼岸无能为力放牧,接着把那一群羊摆渡到小河此岸来吃草,从早到晚,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优哉游哉。这老头,亏他想出这么一个傻到家的点子,真是吃饱了撑的。人们笑过之后,细细咀嚼:傻点子中也有精明之处,自己找活儿干,免得闹出病来嘛!这哪里是在摆渡羊,分明是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少年起,摆渡老人不知饮过多少酒。
B.自己痴恋的姑娘恶霸抢去之后,摆渡老人便得了“婚姻恐惧症”,他从此再也不敢跟姑娘谈情说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C.摆渡老人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造桥,不但没有得到家乡人的感激,的反而受到了讥笑,这说明人们在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他。
D.摆渡老人在家乡的小河边放养羊群,不只是为自己找活干,免得闹出病来,更为了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E.这篇小说用补充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一们摆渡老人的一生斯守家乡小河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依恋家乡、至老无悔的农民形象。
(2)小说中的摆渡老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⑤⑥两个自然段写了摆渡老人修桥后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把小说的题目“摆渡老人”改为“摆渡”,更为合适,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建筑艺术
李泽厚

  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兵马坑情况看,那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陶俑的身材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便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却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中国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不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是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
  “庭院深深深几许”。随着后期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然而,它们仍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中国建筑注重各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连接配合,因而不存在单一、独立的个别建筑物。
B.中国建筑的体制和风貌基本保持和延续了秦代创立的美学风格。
C.中国山水画“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这体现了一种实用观念。
D.中国园林中,一座座的亭台楼阁使游人游历时常常感到劳累,因此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E.中国宫殿中常常陈设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体现了宫殿作为世俗生活场所的享受游乐的目的。
2.下列各句中提到的建筑,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广州陈家祠“九堂六院两厢杪”院落式布局,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连接起来,这体现了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的特点。
B.万里长城在结构上没有体现严格对称的特点,所以不能体现中国建筑艺术风格。
C.南京的明代城墙,厚实、直立、雄浑,这延续了秦代建筑的风格。
D.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体现了中国建筑“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的特点。
3.作者认为,和外国宗教建筑相比,中国宫殿宗庙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请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中国建筑艺术体现了先秦的理性精神,请结合全文概述它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寄情予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丰子恺在教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的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七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纺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
E.本文通过记叙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情节,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
(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教育子女上,丰子恺主张采取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而当今社会很多人赞同“狼爸”、“鹰妈”的高压式教育,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