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跳出手掌心王小波   ①C.P.斯诺的《两种文化》把知识分子分成了科学知识分子和文学(人文)知识分子两类,而且说,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
题目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跳出手掌心
王小波
  ①C.P.斯诺的《两种文化》把知识分子分成了科学知识分子和文学(人文)知识分子两类,而且说,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种是文学(人文)文化。我以为创造了这两种文化的活动——人类的思索,才真正是人类前途之所系。
  ②倘若我说,科学知识分子比人文知识分子人品高尚,肯定是不对的。科学知识分子里也有卑鄙之徒。在科学上,有错误的学说,没有卑鄙的学说。这样的道德标准显然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的艺术论坛,不信你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论贾平凹先生的《废都》的。贾先生写了一部《废都》,就如某位大嫂穿了旗袍出门,我们不但要说衣服不好看,还要想想她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想要勾引谁。当然,假如我说现在中国对文艺只有这样一种标准,那就是恶毒的诽谤。杜拉斯的《情人》问世不久,一下就出了四种译本,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国内尚未见到,好评就不绝于耳。
  ③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我要说的是,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是不利。
  ④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
  ⑤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把智慧的范围限定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界限之内是不对的。
  ⑥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只产生了一个极沉重的传统,无数的聪明才智被白白消磨掉。
  ⑦总之,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有删节)
1.文章说“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双重标准”指的是什么?作者对“双重标准”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对贾平凹先生《废都》的评论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和“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中的“传统”内涵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双重标准”指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作者认为国人对外国作品所用的“标准”是正确的,但对于对中国作品却以“道德”为界限作为标准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2.文章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文学艺术与科学一样“有错误的学说,没有卑鄙的学说”,从而批评了某些评论者对贾平凹的《废都》的评论不是就作品评作品,而是通过评价作品去对作者说长道短的现象。
3.不一样。前者是指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再去管别人。这只能产生极沉重的传统,无数的聪明才智不能有所创造,只能被白白消磨掉。后者是指面向未来,去开拓创造,跳出前人的“手掌心”而取得成就。(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跳出手掌心王小波   ①C.P.斯诺的《两种文化》把知识分子分成了科学知识分子和文学(人文)知识分子两类,而且说,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龙年谈龙
韩山元
  生肖中的龙,还有作为节庆表演节目的舞龙,仍旧保留在全世界的华人生活圈当中,它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而民俗又是十分顽强的文化现象。
  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世上根本就不存在龙这种动物。远古的恐龙,跟华人崇敬的龙,舞龙舞狮的龙,外形完全不同。龙是古代华夏民族(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古人对图腾的崇拜与敬仰,就跟现代人对国旗国徽的感情一样。图腾一词源自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标志”或“它的亲属”。上古氏族社会,人们以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部落的标志,从而建立起认同感,加强凝聚力,于是就有了图腾。
  在炎黄时代,氏族部落何其多,每个部落的图腾都不同。当各部落要逐渐形成一个华夏民族的时候,用哪一个部落的图腾作为全体共有的图腾都不行,那就需要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图腾。什么样的新图腾最能让大家心悦诚服呢?最好是将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面跑的动物各取其一部分,组合成一种虚拟的动物,于是,就有龙的出现。两千年前汉代的王符称龙是“九似之物”,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大蛤蜊),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现代学者、诗人闻一多对龙做过深入研究,他说龙是以蛇为身,再结合多种动物而虚拟出来的。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想象力,能把“陆、海、空”的动物综合起来,“集体创作”出这么一种奇妙无比的动物。
  197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这件玉龙距今5000多年,但其造型简单,没有四肢,也没有鳞片。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学家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那是更早的龙的雏形。可见,龙的形象不是一开始就如王符与闻一多所描述的样子,它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再往深一层去想,龙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妥协、让步与融合的产物,它能维系各部落的和谐。如果每个部落都坚持用自己的图腾作为各部落的共同图腾,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步,那怎么能有龙这个共同图腾的出现呢?可见,要和谐就免不了妥协,没有妥协让步就不会有和谐,这不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与追求“和”的精神吗?
  对龙的崇敬还表现在赛龙舟与舞龙等民间习俗中。据闻一多考证,赛龙舟是古代吴越(江苏、浙江一带)民间祭龙的活动,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舞龙则是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也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与文娱活动。从唐代一直到现代,舞龙已是中国人逢年过节常见的体育与文娱表演。中国人出洋,又把这一习俗带到世界各地,就跟赛龙舟一样,世界各地舞龙队伍,也有非华人参加了,民俗不分种族与国籍,这不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吗?
  今天,全世界的华人还需要“龙”作为共同的图腾吗?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不过我们至少能看到,生肖中的龙,还有作为节庆表演节目的舞龙,仍旧保留在全世界的华人生活圈当中,它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选自《联合早报》,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和现代人对国旗国徽的感情一样,古人对龙有着特殊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B.龙是让华夏各部落都能接受、能让大家都心悦诚服的一种图腾。
C.将多种动物各取其一部分组成一种虚拟的动物,有广泛的认同感。
D.龙是把“陆、海、空”的动物综合起来,“集体创作”出的奇妙动物。
2.下列各项中,对龙的文化内涵概括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表明我们的祖先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
B.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的精神,赛龙舟与舞龙的活动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C.表明我们的祖先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也架起了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D.表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的精神的重视和追求。
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肖中的龙和表演节目中舞动的龙都是世上不存在的动物,但它们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
B.从内蒙古赤峰市出土的“C”型玉龙,到河南濮阳出土的蚌塑龙虎,表明龙的形象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C.赛龙舟和舞龙起初都是祭祀活动,赛龙舟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舞龙则是起源于汉代,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与文娱活动。
D.生肖中的龙和舞龙依旧是华人民俗的一部分,但今天却很难肯定地说全球华人仍需要以龙作为共同崇拜的图腾。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得坚持工作,给一家餐厅打印菜单来维持生计。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曲折的情节,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C.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
E.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紫 貂
乔 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苦***,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流着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得意地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    (选自《小小说精选》 2011年1月20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说内容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B.“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C.“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照应题目,突出了紫貂皮的妙用。
D.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
E.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地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2)联系全文,说说小说开头两段对“猎貂”的介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用了哪些技巧?试举两个例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陕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蒋介石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请结合事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陕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题型:陕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