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树林里听到我那个同志的叫声和划桨声。  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站了起来,伸出一只巨大的、像木头一样坚硬的手: ...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树林里听到我那个同志的叫声和划桨声。
  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站了起来,伸出一只巨大的、像木头一样坚硬的手:
  “再见,老兄,祝你幸福!”
  “祝你到卡沙里一路平安。”
  “谢谢。喂,乖儿子,咱们坐船去。”
  男孩子跑到父亲跟前,挨在他的右边,拉住父亲的棉袄前襟,在迈着阔步的大人旁边急急地跑着。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我怀着沉重的忧郁,用目光送着他们……本来,在我们分别的时候可以平安无事,可是,凡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蹦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粉红色的小手。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儿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1.“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中的“陌生”与“亲近”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这时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中的“吝啬而伤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并不矛盾。“陌生”指其相识时间短,而“亲近”则是指“我”与这个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经历相同而心心相印。
2.战争是残酷的,个体的人在它面前根本没有什么选择,只能受伤害。
3.转过脸去便不能使孩子看到自己伤心的泪水,便不会因此而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
4.“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此时此地怎不令人伤心,突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树林里听到我那个同志的叫声和划桨声。  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站了起来,伸出一只巨大的、像木头一样坚硬的手: 】;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永远遥远的门
  ①是不是岁月如此的沉重,注定我要成为一个步履维艰的浪者,是不是生命有着无法承受的厚重,才要远离熟悉的家门。
  ②总想起离别好久的家门,总叫人黯然神伤。在这个身在异乡为异人的他乡,怎叫人不想起遥远的门呢?
  ③也许思念太长了,街道太长了,夜也太长了,如千年的月光散了一地长,长长地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梦醒间,还以为是故乡门前窗台的霜。
  ④月色下有一落叶飘舞,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这瞬间的漂泊落地,又随风而起,何时风尘落定才有你的安身之处呢?
  ⑤记忆中的门是那木质混厚斑驳中透着红漆的那扇。冬日的阳光撒了一地,在“吱呀”的一声中迎来满屋的光芒,那种阳光很舒服,暖洋洋的,伸一个懒腰最是惬意,“呵”一口热气,可以看到它在空气中散去,那感觉很好。
  ⑥黄昏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回家的门,不然奶奶会不厌其烦地在田间地头村里巷尾喊着乳名,那儿时的愉悦和恐慌总在那“哐”的一声关门中温暖着整个细胞。走进梦里还有小狗卧守在门边给人一份安然。
  ⑦年龄渐长,岁月依然保留着门的那份平和,看不出游逝的时光改变了它什么,依旧是那扇木质斑驳的门,还有门前那棵枣树,以及枣树旁边固执地成长为强者的梧桐,我曾亲手赐予它们生命,我好像预言了多年以后那份背道而驰的诀别,在很远的地方,我只想看到参天的树木耸立门前,看到树的叶缘叶黄,可以知道四季的变更。那门前的老人,她年如一日地远眺着,虽然她看不清很远的来路,但她知道固守能给她带来喜悦,在某个细雨飘洒的日子,会有流浪的人,溅了一身的泥水归来。
  ⑧漂泊在门的远方,门离我遥遥几千里。本不愿漂泊,因为离不开那扇木质斑驳的门,当我看到门前的梧桐以一种强者的躯干俯瞰着下面时,它已不再是一棵树了,仿佛成了一个守护者。思索千遍,选择了千遍,煎熬了很久,在成长中学会了放弃,在放弃中学会了选择,在选择中又学会了坚强。
  ⑨起程时故作沉着,把感性的泪化作坚强的背影留给日夜思念的人。早已看不见那扇门了,我才依恋地频频回首。好一扇门啊,如此走了很远,才让人想起门就是通往温暖的家的那个进出了无数次却不曾留意的“坎”。后来明白,门还是一个难进难出的情结。
  ⑩房子换了坚固点的,门也换了铁制的。但记忆中总是那扇斑驳点点的木门,它一直存在着,每次回乡下,远远地看见那门,还有门前的树,以及树下的老人。原来走得再远也不过是在门前晃了一眼,离不开的还是那门。
  从未嫌弃那红漆斑驳的木门,虽它没有铁制的门坚硬无比,但它那朴实的外表总给人一种安全和信任。出了门,说是远门,我敲开了更多的门。繁华的远方没有那扇木质的门,开门之后,听不到“吱呀”的声音——那如此纯粹如此让人沉醉如此让人温暖的声音。没有“吱呀”的声响,肯定也没有厚道的乡情和憨实的微笑了。
  在异地有了一扇临时的门,那铁制的门很厚实坚硬,我很少带钥匙,可我不知道那门是要用钥匙才能为我开启的,总以为门会听到我的脚步声会自动地打开,或轻掩着,等我轻轻一推就能开了。可很多次,我被门——准确地说是那临时的门——拒之门外,叫我好一番落寂和无助。门开着是一种期待,在家里门总是开着,那门只能从屋子里才能闩上的,微弱的灯光下,总有人为你守着门后的那份疲倦,有了熟悉的脚步声,那门自然就开了,还有那小狗总在脚跟尾随好久才肯离去。
  这双纳底的布鞋,走了好远的路,磨不破的是长长的思念,思念之中有了一种坚强的斗志。门前期盼的一双双眼睛,望穿了步履维艰的归期,望成了愁,两处的愁。
  学着小孩掰起手指数起数来,数到小指,再数大拇指,归期竟还有如此之遥远。于是只能在梦里念起远处的门来,才又明白,那扇门是家,进了家必要开那扇门,门也就成了一个起点,最终还是终点。怎么不如此思念呢?哪怕你再坚强,错把泪水当汗水。
  不能不思念啊,我虽把相思之情隐藏着很深,可我不小心一笑间竟把思念打湿,让这凌空的翅膀动弹不得。还是思念那扇门。
  我知道门有多种,门有千万扇,我寻求好久,走了好远,可终究是离不开那扇门,那扇听到我脚步声便自然开启的门,我要的也就是那扇只为我打开和等待的门。
1.第④段中写“落叶飘舞”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内容完成问题。
(1)文中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细节起了很好的作用,请你指出这个细节并简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现在城市的家的家门是“临时的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怀念的“门”有哪些特点使作者不能忘怀?(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下列词语在文段中指代的对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玩物”指和祥林嫂一样贫穷受苦的人。
B.“无聊生者”指像祥林嫂一样生活无着落难以活命的人。
C.“厌见者”指“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D.“活得有趣的人们”指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文中②“总算”一词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3.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4.文中④“惊醒”的含义是(    )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5.选出对第二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6.对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冬天肃杀的景象,使读者对祥林嫂的惨死更加同情。
B.烘托“我”强烈的压抑和悲愤之情。
C.表现社会的黑暗,世道的炎凉。
D.预示着寒冬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大 师
聂作平
  大师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他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有着相当的影响。鉴于此,大师一直担任着某权威机构的领导人。
  60年代,大师自然在劫难逃地一夜之间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抛妻别子,下放到某乡村,造反派不知是否考虑要劳其筋骨,伤其体肤,把大师安排到铁匠铺里打铁——生产锄头之类的农具。大师自然从未打过铁,甚至从未干过重体力活,关心他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打铁这粗活,可真够他喝一壶的了,可大师似乎并不忧虑。每天,他总是迈着方步去铁匠铺,就像是前去实验室一样从容不迫。打铁的大锤甩起来的确要比拿试管艰难。但半个月下来,大师竟也能举重若轻了。最让人惊奇的是,不到三个月,大师打出来的镰刀和锄头,其质量竟高过了那位教他学艺的虬须汉子。这以后,远近的村民都点名要大师打的农具,说是又美观又耐用,以至于那位师傅也心甘情愿地为他打下手。
  大半年过去了,上边似乎又想起了大师。大师仍在村里的铁匠铺打铁,经他手打制的农具,少说也有数千件了。
  那天,组织部的一个官员在秘书和司机的陪同下来到大师打铁的铁匠铺。这个官员近来一直忙于去各地给人“落实政策”,他很喜欢看见那些被落实政策者的失态:狂笑,大哭,呼天抢地,乃至于中风昏厥,当然更多的是对他的感恩戴德。因此这工作虽然比坐在办公室里辛苦,但他仍乐此不倦。
  官员来时,大师正在打一块锄片,在锤子的敲击下,铸铁已初见雏形。六月间的天气,铁匠铺里热浪滚滚,虬须汉子光着身子仅系一块白帕,大师却长衣长裤,连风纪扣也扣着。
  官员一边擦着汗,一边向大师诉说着委屈了一类的话。说了一遍,却见大师仍面色平静地打铁,便又以极其庄严的声调宣布大师已经平反了,即日起就回北京复原职,大师依旧没吭声,只是忙着打那个锄片。官员颇有些气恼,站在一旁走也不是,站也不是,只好呆呆地望着通红的炉火发愣。
  足足过了半小时,大师将那个锄片打磨完了,又细细地洗了手,才对官员说:你再说一遍。官员不想说,又不能不说,于是只得又说了一遍。大师听完,说,知道了。这时候,下工的铃响了,大师不急不忙地背着手回家。
  这个故事是听我父亲讲的,大师在铁匠铺时我曾见过,一个和气的老头,但我不知他是大师。那时候,我以为大师应该生活在离我们这样的凡人很远很远的地方才对。大师自然回了北京,前不久因病去世,各大报刊电视都发了讣告。
  父亲给我讲这故事时值春耕,他手里拿着一块锄片,坐在门槛上。父亲说,这块锄片就是大师最后打的那块。那天上午我给他办了交涉,说是下午去拿,他果然就打好了,你看——锄片已经生锈了,和普通的也差不多,但看上去似乎却要美观些。
1.请从小说中找出能表现大师大度、严谨、老成持重、有大家风度的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的“被落实政策者”表现出的是失态:狂笑,大哭,呼天抢地,乃至于中风昏厥;而大师的表现却是“仍面色平静地打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大师是一个真正的大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两段内容作者要表达些什么意蕴?以此作结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生命的曙光姜铁军
李嘉德
  觉得整个巷道都在摇晃。
  巷道里的灯忽然全灭了。
  “完了,出事了!”这念头在李嘉德的脑子里一闪,接着他撒腿就往外跑。李嘉德想在巷道没有堵死前跑到升降车那里,争取活着出去。
  李嘉德看到前面有一点灯光,是矿工帽上的矿灯发出的。他急急忙忙跑过去。
  “谁在那里?”李嘉德大声地问。
  “是我,许老抠!”黑暗中有人在回答。
  许老抠在矿上可是个有名的人。他十八岁就下煤矿干活,二十多岁的时候在井下出了事故,大难不死。今年五十多岁了,还是单身一人。一个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挣的钱全攒着。除了抽点烟,没有别的嗜好。矿上的人暗地里传,他攒的钱少说也有十几万。平时也不见他怎么花钱,这样大家才叫他许老抠。
  李嘉德跑到许老抠跟前,看到巷道顶上塌下来的石头早把去路封得严严实实。李嘉德的脑袋“嗡”的一声,禁不住蹲在地上哭起来。许老抠拍拍他的肩膀:“小李啊,你别害怕。矿上一定会想办法救咱们的。我上次遇到事故,在下面呆了五六天,还不是被救出去了。你别慌,咱们一定会被救出去的!”
  李嘉德这才止住了哭声。
  一天,两天,三天……
  许老抠已经十分虚弱了。他喘着粗气和李嘉德说:“我怕是坚持不住了,你年轻,一定得坚持到有人救你!”李嘉德哭着说:“我看咱们都不会活着出去了!”许老抠拉住李嘉德的手说:“你一定得活着出去,我存的几十万元钱都给你,够你这辈子花的。不为别的,就为这笔钱,你也得活着出去。你比我年轻,你一定挺得住的!我给你写个遗嘱,你就是合法的继承人!”许老抠从口袋里掏出一只烟盒拆开,在烟盒纸里面空白的地方写了遗嘱。然后,他把家里的钥匙放到李嘉德的手里:“我把东西都放在床下面的小木头箱子里了,你出去后去取吧……”把一切交待完,许老抠喘了最后一口粗气,就再也没有醒来。
  拿着许老抠给自己的烟盒和钥匙,李嘉德感觉就好像做梦一样,这财发得太容易了。本来已经丧失了勇气的他好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不为别的,就为这几十万元的遗产,他也得活下去。那是自己一辈子才能挣到的钱啊!这个信念支持着李嘉德,在漆黑的巷道里他又坚持了两天。当他手里握着许老抠给他的钥匙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他感到有一丝凉气吹了进来,好像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
  李嘉德身体恢复了健康。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到许老抠家去打开那只寄托了他发财梦想的木头箱子。
  箱子里有三样东西:一张二十多年前的医院诊断书,一束信札,一些汇款单。
  诊断书证明:许老抠年轻时经历的那场事故导致他无法生育,不适合结婚;他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了六个贫困大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汇款给他们;六个大学生叫他“许叔叔”,经常给他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李嘉德被许老抠善意地欺骗了,而正是这种善意的欺骗点燃了他生命的曙光。之后那六个大学生依然能收到许老抠的汇款,他们依然像往常一样给“许叔叔”写信汇报自己的情况。他们不知道这个“许叔叔”其实是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
1.小说在介绍“许老抠”时还特别地介绍了他的简历,意图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老抠留下“几十万元钱”的遗嘱纯属一场骗局。你是怎样看待这场骗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老抠和李嘉德是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这两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小说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谈谈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住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文章第1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4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的痛苦的体谅。
C.文章第2段和第5段两次写到了“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第3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文章第6段写母亲临终时,“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的强调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看似闲笔的话“母亲喜欢花。可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请说说这句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