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不仅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不仅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对钙的需求量。
  豆腐软软滑滑、入口即化,让人“爱不释口”,又不含胆固醇。可是,豆腐中人体必需的硫氨酸含量不足,因此营养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不过豆腐的这个缺陷可以通过吃玉米来弥补。玉米中硫氨酸含量丰富,但缺乏豆腐中的赖氨酸和丝氨酸,两者一起吃,营养吸收率可以大大提高。最近,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为稻米、面粉的5-10倍。还合有7种“抗衰剂”:钙、谷胱甘肽、纤维素、镁、硒、维生素E和脂肪酸。因此,用玉米作主食,再加上一道豆腐做的菜,是很不错的午餐选择。
  除了玉米外,豆腐和鱼、肉、蛋也是好搭档。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肉中含有的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豆腐和鱼搭配着吃,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大为增强。此外,豆腐中蛋氨酸含量较少,而肉、蛋中却非常丰富,在豆腐中加入各种肉末,或用鸡蛋裹豆腐油煎,食用后可以补充蛋氨酸,从而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营养利用率,提升其营养档次。
  一般来说,豆腐不能与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菠菜、竹笋、苋菜等一起吃,其原因是豆腐含钙高,钙与草酸可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难溶或不溶的草酸钙,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而且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豆腐虽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过量。因为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负担;另外豆腐含嘌呤较多,多食则易导致痛风病人痛风发作。
  只要科学食用,豆腐无疑是一道美味食品,而且它的药用价值也不可小觑。中医书籍记载: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消渴、体痢,并能解硫磺、烧酒之毒。在豆腐制品中,豆腐于所含的卵磷脂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冻豆腐的营养素种类虽说从水豆腐的25种减少到了18种,不过豆腐冷冻后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利于人体脂肪排泄,是减肥的理想食品。就连加工豆腐后剩下的渣滓(《纲目拾遗》中叫雪花菜)也有药用价值,可治一切恶疮、无名肿毒以及皮肤湿烂等症。
  豆腐还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撞豆腐”“小葱拌豆腐”“豆腐渣工程”等,无不形象生动。
1、下列关于“科学食用”豆腐的解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腐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又富含优质蛋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B.豆腐中的硫氨酸含量不足,蛋氨酸含量也较少,所以只要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就能做,到营养均衡。
C.豆腐虽好,可不能贪吃,不然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并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痛风发作。
D.豆腐软软滑滑,入口即化,让人爱不释口,若食用得当,能益气和中、生津解毒,养生效果较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豆腐具有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消化吸收率高等优点,因此享有“植物肉”的美称。
B.玉米维生素含量高,还有多种“抗衰剂”,鱼肉含有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它们跟豆腐一样,都有养生功能。
C.豆腐中钙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但若是与菠菜同吃,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若食用过量,又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 
D.在豆腐制品中,豆腐千和冻豆腐各自含有卵磷脂和酸性物质,分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病人理想的养生保健食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腐和玉米这两种食物在市场上都能轻易买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饮食养生的今天,它们必定会走上餐桌,成为不可或缺的主食。
B.熬鱼汤时加入适量豆腐,烧豆腐时加入各种肉末,用鸡蛋裹豆腐油煎,都有助于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利用率,提升其营养档次。  
C.将菠菜、竹笋、苋菜等含草酸高的食物先用开水焯一下,如果能除去其中的草酸,就可以与豆腐搭配食用,而不必担心形成结石。
D.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具有很高的养生和药用价值,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豆腐会像中医药一样受到世界人民欢迎。
答案
1.D
2.A
3.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不仅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母语文化及其他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词“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同时,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1. 对“汉字及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是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体。
B. 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
C. 英汉文字混杂,实际上是轻视民族文化和自信力缺失的表现。
D. 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用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将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
2.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无论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
B. 中国人对计算机输入法的研究开掘,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
C. 有人认为汉字难学是因为汉字不仅要表情达意、承载信息,还要注意书写艺术。
D. 眼下,社会对汉语轻视与麻木主要是由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造成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颁布法令维护本国语言。我国电视节目中如“NBA”“GDP”“WTO”等外语和缩略词将告别央视,这是广电总局坚决维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B. 目前,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是汉字。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中,汉字表意最简洁。
C. 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因此,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D. 文字之争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我们既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题型:甘肃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紫 貂
乔 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苦***,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流着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得意地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选自《小小说精选》 2011年1月20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说内容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B.“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C.“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照应题目,突出了紫貂皮的妙用。
D.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
E.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地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2)联系全文,说说小说开头两段对“猎貂”的介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用了哪些技巧?试举两个例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蒋介石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请结合事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瀑布灯
毕淑敏
  灯,是人类向太阳偷学的本领。苍茫黑夜中,星座是天上的灯,寥寂旷野中,灯火是温暖的家。礼花是开在长空的灯,眼睛是镶嵌在脸上的灯。 
  不知何时,街上有了瀑布灯。嘈杂、紊乱、倦慵的街,便从愚胖的蛹儿变成了灵动的萤火虫,璀璨地飞翔起来。 
  你无法找出比瀑布更妥贴的词,来形容这种晶莹剔透的小灯。一盏灯就是一粒银色的水滴,它们成千上万地聚集在一起,从高渺的天空倾泻而下,荡漾起如水的光波。庞大的灯群婚纱一般笼罩着巍峨的广厦,仿佛传说中的水晶宫。人在这光的栅栏下行走,便感到拢不住的欢快像野草一样从光的缝隙探出头来。 
  瀑布灯并不嫌贫爱富。小店的门脸、深巷的酒家,也可觅到它的踪影。因为小,便缺了磅礴,多了亲昵,柔曼的几藤,披散于屋脊之周,错错落落地亮着,仿佛一树金黄的杏子,仿佛塔檐下无风时的铜铃。
  瀑布灯把夜勾勒得像童话中的古堡,白天它们是什么样子?太阳下,它们是否依旧美丽?这个疑问却许久没能找到答案。每日天光下在街上走,街上有许多瀑布灯,按说这不是什么难事情,但总是忘了寻找它们,有一天,下定决心要了这宿愿,便一路默念着瀑布灯的名字,仿佛小时候拎着瓶子,不停嘟囔着酱油和醋。
  终于走到一座华美建筑前。入夜后它的光瀑之瑰丽,仿佛大自然中的黄果树。在最初的一刹那,我居然没有找到瀑布灯,好像它是聊斋中美丽的狐仙,白日里便销声匿迹了。待仔仔细细寻视后,我才找到昼间的瀑布灯。 
  真后悔这一番苦心的寻觅!   
  白日里的瀑布灯,是由一些灰色的线和黯淡的瓶形小泡组成。像枯黄萎顿筋脉毕露濒临凋零的一张黄叶,像缀了蚊蝇又遭风雨萧瑟颤抖的一幅蛛网…… 
  好叫人失望的太阳下的瀑布灯! 
  于是,总想为瀑布灯写点什么。 
  可到底写点什么呢? 
  文章要讲究立意的,文章要讲究出奇的,文章要因小见大,文章要隽永深刻…… 
  小小的瀑布灯,你将荷载怎样的微言大义,从如墨的夜空中降落? 
  写瀑布灯的谦逊吧。它是镶在夜间的珍珠,白日便收敛了光华,具有朴实而温和的品格…… 
  不妥不妥。这个角度已写得太滥。 
  换一种思维换一个方向。 
  写瀑布灯的虚荣吧。它见不得阳光,昼伏夜出,好像某种猥琐的小动物。千万不要被它夜里的妖娆所迷惑,你想真正认识它,请到阳光下…… 
  不妥更不妥。对于曾给我带来无数美妙遐想的瀑布灯,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我凝视白纸,一只看不见的瀑布灯,也从那里凝望着我。 
  凝视使人疲倦,于是便渐渐淡忘。
  然而一到夜晚,瀑布灯依然美轮美奂地闪烁着,让人们持久地惊叹这光的造化。一到白昼,它们就像候鸟一样地飞走了,无声无息。 
  突然有一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愚蠢:瀑布灯就是瀑布灯,为什么一定要在它小瓶子似的灯光里塞进太阳的思想?把一切都赋予意义,多么劳累!把正常的自然景象涂抹上强烈的人文色彩,在普通的事物中蕴藉进过多的哲理,把许多简单的东西搅拌成复杂,在清水中反复淘漉那并不存在的黄金…… 
  这是一种思维的赘物。 
  瀑布灯不知道这些,也不理睬这些。它夜里睁着,白日熄着,眨着一只同人类不同作息时间的怪眼。
  瀑布灯只是瀑布灯。夜晚美丽,白日黯然。美丽的时候,你可细细观赏;黯然的时候,你观赏那更美丽的街景就是了。
1. 在文中3-8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述作者眼中的瀑布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真后悔这一番苦心寻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凝视白纸,一只看不见的瀑布灯,也从那里凝望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文中说“突然有一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愚蠢”,她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指出“瀑布灯只是瀑布灯。夜晚美丽,白日黯然。”毋须赋予其高深的寓意,但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通过赋予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以深厚的内涵,进而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情感的传统。如果请你欣赏吟咏瀑布灯,你会为它赋予什么样的内涵或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甘肃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说    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 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 ,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姿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 ,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 …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 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 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题型:天津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